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德国人奥托·布劳恩,中国名字李德,1900年出生,1933年担任中共中央的军事顾问,是导致当年中央苏区毁灭的直接责任者,受到彭德怀的面斥"崽卖爷田心不痛"。但李德究竟是谁,却始终是个谜,他到中央苏区前的履历更是莫衷一是、混乱不堪。本文试图就此作一较为系统的探讨。从德军俘虏变身苏军情报局"元老"苏军情报局成立之初,18岁的李德就是其中的骨干。据李德当年的翻译伍修权回忆,李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参加德国军队被沙俄军队俘虏,后流放到西伯利亚。"在流放期,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由于当时他  相似文献   

2.
李德(奥托·布劳恩),德国人.他以参加了著名的遵义会议和走完长征路的唯一西方人,而蜚声中外.关于李德在华期间的身份,以往各种党史著述,几乎都一致认为是共产国际派驻中共中央的军事顾问.最早出现不同说法是王稼祥在一篇遗作中写道:“我因治疗弹伤,于一九三七年初到莫斯科,见到了王明.……我质问他共产国际怎样决定李德去中国的?你和李德事先谈了些什么?为什么完全靠李德指挥军事工作?他却推托说没有给过指示,共产国际没有参与此事,而是苏联军队参谋部派了李德去的.”这里暂且不论王明说的是否假话,但却说明了当时身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的王稼祥,对李德从莫斯科来华的过程是不清楚的.同时,李德一到中央苏区后即在他身边担任翻译工作的伍修权,直到1987年还对“李德来华前的经历,到底由谁怎样授命他来华并担任军事顾问的”也感到是一个“尚待进一步研究考证”的问题.后读了刘  相似文献   

3.
李德是德国人,原名奥托·布劳恩。1932年,被共产国际派到中国担任军事顾问。虽然说是“顾问”,可是由于其身分的特殊,当时成为中共中央的“太上皇”。在1935年1月15日召开的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人将他赶下了台。在这之后,李德随红军长征到达了陕北,1939年夏奉命返回前苏联,结束了在中国7年多的生活。从突然接到返回前苏联的命令时开始,李德便陷入了一种莫大的恐慌之中。他以为这一次一定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共产国际那里狠狠地奏了自己一本,弄不好要有性命之忧了。实际上则恰好相反,中共根本没有为难他。不久,国…  相似文献   

4.
李德原名奥托·布劳恩。“李德”是他在中国活动期间使用的名字,意思是一个姓李的德国人。在中央革命根据地活动期间,李德曾以“华夫”为笔名在《革命与战争》杂志上发表过一些文章,所以遵义会议上通过的《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中曾称他为“华夫”。李德在中国呆了7年.这期间他都干了些什么?  相似文献   

5.
关于李德是谁派来中国的?以往各种党史出版物,几乎都一致认为是共产国际派来的。最早出现的不同说法是王稼祥在一篇遗作中写道:“我因治疗弹伤,于一九三七年初到莫斯科,见到了王明……我质问他共产国际怎样决定李德去中国的?你和李德事先谈了些什么?为什么完全靠李德指挥军事工作?他却推托说没有给过指示,共产国际没有参与此事,而是苏联军队参谋部派了李德去的。”这里暂且不谈王明说的是不是假话,但说明了当时身为中央政治局委员、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的王稼祥,对李德从莫斯科来华的过程是不清楚的。李德到中央苏区后即在他身边担任翻译工作的伍修权,直到1987年还对“李德来华前的经历,到底由谁怎样授命他来华并担任军事顾问的”,也感到是一个“尚待进一步研究考证”的问题。最近又读了《中共党史研究》1994年第3期上发表的《李德不是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吗?》一文,又看了刊登在1992年10月18日《光明日报》上的《李德是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吗?》,确实感到李德来华时的身分,存在着若干疑点,有待深入研究和澄清。由于个人水平  相似文献   

6.
李德原名奥托·布劳恩,李德是他在中国活动期间使用的名字,意思是一个姓李的德国人。在中央革命根据地活动期间,李德曾以华夫为笔名在《革命与战争》杂志  相似文献   

7.
一位历史学家曾说:一个将军就是一部精彩的历史,他浓缩了历史的精华。1988年,晋升为上将的李德生就是这样的一位将军。在烽火岁月里,他屡建奇功;在和平年代里,他由军人走上政坛,在扑溯迷离的政坛上,叱咤风云。他是将军们的代表,他浓缩了中国现代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遵义会议后的李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4年8月16日,欧洲有名的大报《德意志报》在显著位置刊登了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委员会的一份讣告:“奥托·布劳恩同志于1974年8月15日逝世,终年73岁。”由于当时中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这则消息并未在我党引起反响,也没有多少中国人关注,甚至许多人还不知道奥托·布劳恩是何许人。殊不知,他就是我党我军历史上大名鼎鼎、具有重要影响的风云人物———共产国际派驻中共中央的军事顾问李德。李德,原名奥托·布劳恩,德国人,1900年9月出生于慕尼黑。早年参加过德国工人起义和创建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的…  相似文献   

9.
奥托·布劳恩是共产国际1932年派到中国的一位军事顾问,他的中国化名叫李德,这是众所周知的,但他的笔名“华夫”的来历,却很少有人知道。 1933年10月,李德受当时中共负总责的博古之邀从上海来到瑞金后,立即与“左”倾路线领导者扯在一起,一脚陷入了“左”倾路线的错误深渊。 一次,李德颐指气使地告诉中央军委,说他要发表关于军事方面的“独特”见解,以统一红军的战略战术思想,并嘱咐总参谋部为他取一个雅致的中国笔名。想不到,转来转去,为李德取名的事落到了刘伯承身上!  相似文献   

10.
人的感觉经常骗人,有时觉得挺明白的问题,实际是不甚了然。我对于李德的认识就是这样,例如他是怎样来中国的?又怎样去了苏区?在苏区究竟做了些什么?下台后的表现如何?在中国的两次婚姻情况是怎样的?在陕北是怎样生活的?我带着这些似知非知的问题,在书山文海中仔细地、久久地追踪着李德的足迹,寻找着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11.
李德,一个来自苏联的德国共产党人,同中国红军一起亲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正是由于他的错误指挥,红军才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并在长征初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分析批评了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会后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正式结束了李德、博古对红军的军事指挥。此后的长征路上,李德仍然多次参加中央政治局会议。在1935年6月26日两河口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李德明确同意中央的北上抗日方针,反对张国焘南下。1935年七八月间,红军大学成立,李德被派往讲授军事理论课。不…  相似文献   

12.
正目中无人,血染湘江铸大错李德原名奥托·布劳恩,意为"姓李的德国人",是唯一全程参与中央红军长征的西方人。1934年11月15日,顺利通过国民党军设置的第三道封锁线的中央红军,排列着一个十分美观的队形:两个军团在左,两个军团在右,军委两个纵队居中,一个军团断后。这一"杰作"的设计者就是李德。其实,李德并不是德国人,而是奥地利  相似文献   

13.
李德,原名奥托·布劳恩,德国人。1932年春从莫斯科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后,即来中国工作。在华期间,他同当时的“左”倾错误领导者一起,对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实行一系列错误的军事指挥,使红军受到重大损失。他在红军长征中,一直随军行动,但在遵义会议以后,不再担负指挥责任。1939年离开中国。那么,李德是谁派来中国的呢?他执行的又是谁的指令呢? 李德在《中国纪事》中自称,是“由共  相似文献   

14.
1939年夏天的一天,毛泽东、洛甫、博古三人忽然一起来看望早已离开中共中央政治舞台的李德。三人与他随意交谈了一会儿,又都一起走了。李德觉得他们的来访自有原因。  相似文献   

15.
《党的建设》2012,(4):31-33
在我们为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中,有各种的战线,就中也可以说有文武两个战线,这就是文化战线和军事战线。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  相似文献   

16.
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还说:“我没有大刀,只有一支笔……”确乎,鲁迅就是用他的一支笔而充当了中国的脊梁的。他的笔,他的思想,他的精神,他的不屈的、坚韧的战斗和永无止境的开拓,他的不懈的、执着的追求和永不停止的进击,对于中华民族,对于中国革命,对于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都是脊梁,都是大刀,都是极可宝贵的财富,都表征着真理与正义。“从喷泉里出来…  相似文献   

17.
李德(奥托·布劳恩)在《中国纪事》一书中这样写道:“第五次反围剿中,肖劲光在黎川城不战而弃,带领他的独立部队仓忙撤退,把赤色的黎川城以及红军用血肉换来的一部分军事装备送给敌人,做了敌人的内应……”1934年1月,中共临时中央总书记博古和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正是根据这一“罪状”,对红七军团政委肖劲光,在瑞金最高临时军事裁判法庭实行了“公审”。这就是发生在我党我军历史上的一起重要冤案“黎川事件”技川城厂,肖劲光两度“败北”l优3年叩,蒋介石对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五次“围剿”。黎川3降为战略要地,成为敌我双方争…  相似文献   

18.
德国人李德(1900——1974),即奥托·布劳恩,30年代作为共产国际派驻中共中央和中国红军总部的军事顾问,直接参与和组织了中国共产党的军事政治斗争,由于他支持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推行错误的军事路线,导致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在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上,李德受到严厉批评,被剥夺了对红军的领导权,1935年底,李德辞去抗日军政大学教授、中共中央军委  相似文献   

19.
李安葆 《湘潮》2008,(3):47-48
在中央苏区,伍修权是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军事顾问李德的翻译。长征开始后,伍修权继续为李德作翻译。李德作风粗暴,动辄训人。伍修权曾多次要求调动工作,因组织挽留,他才勉强做这项工作。1935年1月,中央红军到达贵州遵义,中共中央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李德和伍修权列席了这次重要会议。会议撤销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得到了广大干部和红军指战员的热烈拥护。为此,伍修权特作《七律·历史转折》一诗,表达他当时兴奋激动的心情:  相似文献   

20.
中村义光在中国生活了10年,在我军中也战斗工作生活了8年整。他现在是一位日本社会活动家,是日中和平友好协会常任理事,山梨县支部长,回想四野战友会副会长兼总务局长,还担任许多社会职务。他几次率团来中国访问,与日中两国政府经常接触来往,受到政府官方的重视,是一位中国人民和军队的老朋友。那是1946年的夏天,中村义光参加我东北民主联军不久。当时正是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刚爆发。中村义光听到原满洲第五队直属特务队的高桥大尉6月间在东满一个日本飞机厂被枪决,中村、北川、山口三人被吓得逃跑了。那是一个没有月色的黑夜,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