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宋祖建 《前沿》2012,(11):142-144
语言学是一种实践性的学科,体现的是对别人存在和自我存在意识的反映。而作为自古延续至今、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学科,语言学在语言的发展极其活跃的今天,更加显示出了术语多、含义深、理解难的特点,这对高等院校语言教学工作提出了更加深刻的要求,在这一情况下,社会语言学这一新兴学科由于吸取了语言学和社会学的优秀成分,在语言教学的改革与实践过程中,能够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本文从这一视角出发,对社会语言学视阈下语言教学的改革与实践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内容涉及语言教学的改革方向,制约语言学概论课程实践教学的"瓶颈",社会语言学促进语言教学的实践等。  相似文献   

2.
邓小琴 《前沿》2010,(24):181-184
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不仅成功促使哲学研究的语言学转向,同时也对20世纪语言学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语用学的"言语行为""合作原则""语用关联"等核心理论根植于维特根斯坦对"使用中的语言"的执着思考;社会语言学的"交际互动""言语变异"与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的两大灵魂:语言游戏、生活形式的启发密切相关;维特根斯坦对传统"范畴观"的变革为方兴未艾的认知语言学"原型范畴"理论的建立注入思想的生命活力,并为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奠定了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布尔迪厄的文化实践理论从狭义的文化活动入手,通过社会区分的结构性作用,衍生出宏观的文化概念,并将其理解为一种可以转变为社会资本的个人风度。文化实践是一种象征性实践,并通过资本、惯习与场域之间的结构性关系,构建出由文化实践体系与文化再生产体系的三维结构,揭示了晚期资本社会中的阶级阶层运动逻辑以及社会权力的失衡状态。布尔迪厄的文化实践理论在哲学界影响深远,一方面其是一种合乎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点的理论延伸,又对后现代、日常生活批判等哲学流派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4.
张金福 《求索》2011,(7):132-134
语言哲学于哲学与语言的相互碰撞中形成,以弗雷格量词理论为代表的现代逻辑学的诞生使语言哲学成了具有本体地位的一门显学。而后,语言哲学发展经历了"语言学转向"和"语用学转向"两次历史性转型。第二次转型期间,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以及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等研究成果构筑起了语言与哲学对话的新平台,促成了现代语用哲学的形成与日臻完善。"语用学转向"作为一场语言哲学思维发展的重大变革,促成了语形、语义、语用三个语言哲学维度的完全对接,为社会实在性构建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并为社会政治哲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在人类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5.
方新文  边林 《前沿》2011,(12):48-51
当代的对话理论是与前苏联思想家米哈伊尔.巴赫金(M.M.Bakhtin)的名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章对巴赫金的对话思想演进进行了解读,首先,巴赫金对话思想的起点在于对传统语言学的批判,即超越语言学而对"对话关系"予以关照;其次,巴赫金用语言问题来解答"人"的问题,揭示了人的生活的"对话"本质。  相似文献   

6.
社会以及不同集团对各种言语交际或语言变体的评价和态度由此产生社会效应,社会的价值、经济、政治、科学的种种原因也对言语交际接触所引起变化,相互依靠。可见言语学和社会生活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的。本文对接触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麻赫穆德·喀什葛里的《突厥语大词典》中所反映的语言接触研究方面的思想及麻氏对接触语言学所做出的主要贡献进行简要比较和归纳,以求佐证麻赫穆德·喀什葛里是接触语言学的奠基人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是鲍德里亚早期学术理论建构中分量最重的论著之一,也是其“死亡三部曲”的第一步.这部书的第一章“符号—物的社会功能”是承上启下之作,即上承《物体系》和《消费社会》的相关概念和思想,下启的不仅包括这部著作——《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自身,还包括《生产之镜》和《象征交换与死亡》.在“符号—物社会功能”中,他一方面通过揭示“物”在消费过程中蕴涵的双重逻辑——物物交换的实然逻辑及其中隐含的“一种象征性交换体系”的应然逻辑,试图超越“物”的实然逻辑——一种满足需求的功能——使用价值;另一方面,他通过揭示物的炫耀性消费和仿象功能,试图超越物的生产之实然逻辑.在此基础上,他对物的形式符码及其社会实践的阐述,开启了他构建符号批判理论的“工程”.这样,他就“以符号生产和抽象的差异性社会关系彻底取代了马克思所强调的前提性的社会物质生产结构”,进而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相背离.鲍德里亚没有从实体性的孤立个人主体出发,而是承袭了海德格尔式的关系本体论,触及欧洲当下现实社会生活中鲜活发生着的大量经济、社会、文化现象.由此,鲍德里亚“符号—物社会功能”理论逻辑的深刻性与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他以人与人之间虚假的象征符码关联替代了物性功用存在之链,其对人类社会未来的展望则必然是悲观的.  相似文献   

8.
王栋 《求索》2011,(7):135-137
戴维森的真值条件意义理论是为自然语言建立意义理论的一次思想试验,其理论主旨是要从语言哲学视角为语言的解释提供一种说明。戴维森的意义理论并不是要说明一个表达式意谓什么的具体理论,而是提供关于意义理论的一个标准。本文从考察戴维森意义理论的哲学渊源入手,深入分析其真值条件意义理论内在的逻辑发展轨迹。戴维森赋予"真"初始的不可定义的哲学属性,解决了"意义"与"真"的相互依赖关系;另外,戴维森"彻底解释"的理论视角表明了戴维森意义解释理论的第三人称进路,他否定语言之外存在独立的概念图式或范畴,为我们探索语言的解释和意义理论的建构提供了一种可资参鉴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9.
王欢 《前沿》2009,(10):45-48
马克思通过资本逻辑诠释了现代社会一切现象的动力和核 心。当今社会,资本逻辑向符号悄然进行,鲍德里亚认为当今社会已经从马克思的生产社会过渡到消费社会,人也从马克思时代受制于"资本逻辑"到当下受制于"符号逻辑"。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对资本逻辑以及资本逻辑的当代形态符号逻辑做出理论的回应是彰显马克思主义思想当代性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李娜  ;张世宁 《求索》2008,(9):116-118
自然语言逻辑是近几十年来在现代逻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学科,是用现代逻辑作为研究工具把自然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的一个新方向,广义量词理论作为自然语言逻辑的重要理论之一,对逻辑学、语言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动态语义学继承了真值条件语义学的思路并对其有所发展,对句法和语义的结合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基于此二者基础上的动态广义量词能够对语言中的语言回指现象作出完美的形式处理。  相似文献   

11.
索绪尔的意义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剑波 《求索》2011,(11):116-118
索绪尔重视意义问题,在其《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探讨了何谓意义、意义的确定、意义的类型、意义的变化以及意义的社会性等,内容非常丰富,是一个逻辑较严密的整体,与他的价值观、语言符号的任意观、共时与历时观、句段关系与联想关系等理论观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现代语言学的基础,深刻领会这些理论观点有助于我们把握其理论精髓,指导我们的语言学研究。  相似文献   

12.
阎玉芳 《传承》2011,(20):56-57
城市外来人口作为社会阶层分化中的较低阶层,其在经济、文化、社会资本中与社会中的较高阶层的差异较大,由此面临的教育不平等问题更严重、更具有代表性。通过采用布尔迪厄的社会、文化、经济资本理论,具体分析城市外来人口在受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困境。  相似文献   

13.
余荣琦  田平 《求索》2013,(5):269-269,216
《心理语言学》作为英国威多逊先生的代表作闻世,在学界引起很大争论。作为一个交叉学科,心理语言学是对语言的心理过程的探索。它与语言学的其他分支既有联系,又有不同。从理论上讲,心理语言学倚重于语言学各个流派提出的各种语言理论,可以为这些理论提供事实证据,促进其完善;从方法上讲,心理语言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可以用于普通语言学研究,这将语言学研究建立在更科学的基础之上。威多逊认为语言意识被看作是用于分析理解不同语言文化承载者言语句特点的工具或客体。他通过批判传统心理学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主要表现为独具一格的心理语言学方法论。并行、交叉的思维和言语关系论,社会历史的、活动的言语功能论,对立统一的言语结构论,动态发展的言语过程论。  相似文献   

14.
经济法的立论基础及其理论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红弘 《求索》2010,(10):160-162
政府和市场是经济法研究域中的两个基本范畴。自由经济时代,一切社会经济活动都在契约自由的原则下进行,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不断发展,市场的无序与混乱问题得以显现。于是,社会学者纷纷提出引入政府作为干预市场的力量,经济法由此诞生。关于经济法的立论基础也因此被关注,基于经济法与市场失灵的逻辑相关性,不少学者提出了所谓的"需要干预说",并将其作为经济法的理论基础。然而,"需要干预说"违背了法律的应然价值属性和现代法治的宪政理念,从经济法的法益目标及其本然属性看,我们认为"规制干预说"作为经济法的立论基础可能是更为合适的理论选择。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理论创新成果概括为"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一创新成果的形成有其自身的逻辑理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继承与发展是其形成的理论逻辑,对"怎样治理社会主义国家与社会"历史课题不断探索是其形成的历史逻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新要求的科学回应是其形成的实践逻辑,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其形成的内生逻辑。  相似文献   

16.
刘伟 《前沿》2011,(18):59-62
养生思想是传统生死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郭店儒简所见之养生思想却很少有学者关注。郭店儒简对养生有着较为深入的认识,在生理层面上认识到需要对血气进行保养;在心理及社会层面上认识到需要用道德品质及"乐"对"心"进行保养。郭店儒简的养生说为早期儒学养生理论的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李谧  唐伟 《前沿》2010,(2):42-46
风险社会理论的提出,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当代西方社会乃至全球社会提供了一把钥匙。通过对现代化发展进行反思,我们觉得风险社会是现代性的外化形态,资本逻辑构成了风险社会的内在驱动力。因此,须从风险社会的渊薮出发,扬弃资本逻辑,重建资本与自然、社会及人自身的关系,才能真正打破资本逻辑发展模式对个性的压抑,并克服其所造成的人的"异化",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图景。  相似文献   

18.
梁珊珊 《前沿》2013,(6):129-130
"定型看法"(Stereotyp)这个概念自20世纪初引入社会学领域之后,便逐渐成为了社会学、语言学、跨文化等学科所关注的研究对象。其中,语言学领域对定型看法的研究起步比较早,但由于其内部存在的不同分支,使得语言学对定型看法的研究视角也各有侧重,其探讨主要是从社会语言学、(词汇)语义学和认知语言学角度进行的。  相似文献   

19.
叶勇  李宝娣 《前沿》2011,(8):112-115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目标是价值认同。只有从理论层面遵循"内生"价值认同模式的内在逻辑和基本规律,从实践层面依托"三个课堂"开展认知教育、情感教育、意志行为教育,大学生廉洁教育才能将客观外在的廉洁思想、廉洁文化和其他规则规范"内化"为大学生的个体信念和群体意识,"外化"为大学生与外在社会规则规范相适应的行为习惯,实现廉洁教育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20.
何丽萍 《求索》2012,(9):257
《语言论题-乔姆斯基生物语言学视角下的语言和语言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系司富珍教授新著,该著旨在让更多的人进一步了解生成语法理论,站在其理论的角度对其进行评价,推动生成语法理论在国内的发展。生成语法进入最简主义研究阶段之后,已经被纳入生物语言学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