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反诉制度是民事诉讼中一项重要的诉讼制度。提起反诉是法律赋予民事诉讼被告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在诉讼中的生动体现。本文拟就反诉的概念、特征,反诉是否在二审中适用,以及对反诉能否再反诉等问题,略陈管见。(一)设立反诉制度的意义。在诉讼过程中,被告提出反诉能摆脱被动局面,反客为主,使  相似文献   

2.
论反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反诉制度肇始于古代罗马法,由罗马法中的民事诉讼抵销抗辩发展而来.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古代罗马在诉讼程序的初期,还不承认反诉,直到公元7世纪,从公平的观点出发,在一定条件下承认被告的抵销抗辩,从而延伸到承认反诉.之后,这一制度在英美法德日等国家逐步确立下来.  相似文献   

3.
反诉是我国民事诉讼过程中一项重要的诉讼法律程序制度,能够有效避免在同一个案件审理中产生两个相互冲突的判决,能及时、更好地保护诉讼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诉讼公正和程序正义;而且能有效提高诉讼效益,节约诉讼成本。但是由于我国诉讼法律制度设计的缺陷和一直以来在诉讼实践中的缺乏重视,目前我国反诉制度还存在着诸多漏洞和亟待完善的地方,本文通过对我国反诉制度的现状的分析,指出我国现行反诉制度的多面临的困境,从而以反诉制度的缺陷为视角,试图给出解决反诉制度困境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反诉受理若干问题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诉,是指原告起诉后,被告为了抵销、吞并原告诉讼请求而对原告的起诉。我国民诉法设立反诉制度的意义,在于反诉一旦成立,可以与本诉合并审理,简化诉讼程序,保障和便利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方便法院办案,符合诉讼经济的宗旨。然而,司法实践中在反诉受理时限、反诉级别管辖问题上认识不统一,操作不规范。笔者试就上述两个问题谈谈个人管见.一、反诉受理时限问题民诉法第52条规定,原告可以放弃或者变更诉讼请求,被告可以承认或者反驳诉讼请求,有权提起反诉;第126条又规定,原告增加诉讼请求,被告提出反诉,第三人提出与本案有…  相似文献   

5.
反诉属于一种较为典型的诉的合并,有利于实现节约诉讼成本、司法资源,并且有助于避免裁判间的矛盾。反诉是美国民事诉讼法中共同诉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分为强制反请求与任意反请求,尤其是强制反请求制度,反映了美国民事诉讼法对统一解决纠纷、提高诉讼效率等价值目标的追求,其中的某些内容对我国反诉制度的完善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反诉     
反诉制度肇始于古代罗马法,由罗马法中的民事诉讼抵消抗辩发展而来。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古代罗马在诉讼程序的初期,还不承认反诉,直到公元7世纪,从公平的观点出发,在一定条件下承认被告的抵消抗辩,从而延伸到承认反诉。之后,这一制度在英、美、法、德、日等国家普遍确立下来。  相似文献   

7.
宋杰 《法律科学》2006,24(3):133-140
反诉是国际法院诉讼程序中的一种附带程序。20世纪90年代,国际法院涉及到反诉的案子突然增多,其基本上是被作为一种诉讼策略在使用。国际法院在处理反诉过程中的系列做法彰显了反诉的诸多法理。为了加强对反诉程序的控制,国际法院对反诉规则进行了相应的修改。  相似文献   

8.
反诉是现代法治国家的共同制度,我国也不例外。反诉制度制度在实践操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反诉与本诉相比具有独特性。我国反诉制度存在立法条文缺乏可操作性,司法观念有偏差,基本理论不成熟等问题,应借鉴国外相关规定,明确反诉提起的法定要件,增设强制反诉和再反诉制度,分类明确反诉的审理方式、提出载体、提出时间及管辖等程序性内容。  相似文献   

9.
谢军 《法学杂志》2000,(2):32-33
在诉讼过程中 ,反诉的成立使得原本在诉讼中处于消极地位的被告 ,能够以反诉作为积极防御乃至攻击原告的诉讼手段 ,较好地体现了诉讼法公平、平等地保护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之根本要旨。  相似文献   

10.
反诉作为我国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其内容涉及到原告与被告、提起反诉的条件、强制反诉、反诉的撤销、反诉之反诉、上诉审中的反诉等诸多问题,需要在借鉴其他国家立法经验的基础上,从我国民事司法救济的角度进行立法完善。  相似文献   

11.
张嘉军 《政法学刊》2007,24(1):82-86
刑事诉讼中允许反诉具有多重价值,尤其是与刑事附带民诉制度设立的立法初衷高度吻合。然而,在我国刑事诉讼中对于能否提起反诉以及提起反诉的相关程序如何等,现行立法并未规定,且理论上对此也鲜有论者。立法规定的阙如以及理论研究的严重滞后,不仅使刑事反诉实践缺乏应有的指导与依据,而且还直接导致了法院对刑事反诉问题的普遍漠视。在刑事诉讼法即将修改的宏观背景下,应当如何建构我国的刑事反诉制度无疑是必须正视与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被告的某项特定主张应以抗辩方式还是反诉方式提出在立法上没有确定的标准,以致司法实践中常常引起当事人的困惑.现有理论关于抗辩与反诉在性质、法律地位、提出时间、处理方式和独立性方面的区别的论述不能成为界定抗辩与反诉的判断标准.界定抗辩与反诉应视被告的主张是否超越原告诉讼请求的范围而定,如超越,就只能以反诉方式提出;如不超越,则一律可以抗辩方式提出,并且在符合诉的要求的情况下,被告有权选择以抗辩或反诉方式提出.  相似文献   

13.
研究民事反诉制度的目的,对于保证反诉制度的良好运作、推动我国民事反诉理论研究的深入以及提高审判水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将反诉制度的目的理解为给予被告一种防御手段,属于理论上的误区。  相似文献   

14.
黄印 《政法学刊》2003,20(6):28-30
强制措施是法律赋予公、检、法机关的一种权力,对于刑事诉讼具有重要意义。强制措施既可以防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防止他们制造诉讼障碍,也可以防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继续危害社会,这是强制措施的常规诉讼价值。强制措施还有促进程序正义、保障人权、推动法制教育等方面的特殊诉讼价值。  相似文献   

15.
张晋红 《法律科学》2002,(5):96-103
反诉作为一项重要的诉讼制度,在民事诉讼实践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落实,恰恰相反,反诉制度的适用常常遭遇障碍.导致反诉制度适用遇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反诉立法的制度性缺位、理论研究的不当和法院及法官的自利意识等.反诉制度是实现民事诉讼公正与效率最大化融合的途径之一,因此,必须通过立法的完善、反诉理论研究的深化和法院系统对法律统一实施理念的树立,确保反诉制度的有效适用.  相似文献   

16.
强制医疗制度是国家医疗保健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强制医疗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强制医疗,如实施危害行为的精神病患者、甲类传染病患者等;广义的强制医疗,包括预防接种、指定医保单位就医等。强制医疗程序启动的决定主体必须是国家赋予相应权力的机关,其他任何单位不具有这样的权力,因而无权决定强制医疗程序启动。强制医疗主体的确定取决于强制医疗对象的危害程度、广度及时间等因素。  相似文献   

17.
孟静 《政法学刊》2008,25(4):37-40
日本的刑事诉讼制度是公认的大陆法与英美法的“混血儿”,因其移植立法较早,大陆法传统与英美法形式结合较好.并形成独具的特色而著称于世。研究日本刑事诉讼制度,对于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改革.是具有借鉴价值的。  相似文献   

18.
针对同一仲裁标的,纠纷当事人均享有积极仲裁实施权与消极仲裁实施权,但一方行使积极仲裁实施权的,对方只能且必须行使消极仲裁实施权。撤回仲裁请求是申请人处分积极仲裁实施权的自由,但申请人处分其积极仲裁实施权涉嫌损害被申请人合法权益的,被申请人可以无缝衔接地行使相应的积极仲裁实施权,以捍卫其通过本次仲裁程序彻底解决纠纷的利益。被申请人不同意申请人撤回仲裁请求的,仲裁庭应当允许或将其视为被申请人提出了相应的反请求,并由被申请人负责垫付确保仲裁程序继续进行的案件处理费。  相似文献   

19.
李建明 《法学研究》2011,(4):148-168
不需要得到相对人自愿配合而直接实施的侦查措施为强制性侦查措施。强制性侦查措施具有正当性,同时也具有侵害公民基本权益的弊端。为避免或减轻强制性侦查措施对公民权利造成侵害,需要通过法律规范强制性侦查措施,同时需要加强对强制性侦查措施的法律监督。目前我国强制性侦查措施的法律规制严重不足,对于强制性侦查措施的法律监督局限于对逮捕等强制措施适用的监督,对搜查、扣押、冻结等大量强制性侦查措施尚未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强化对于强制性侦查措施的法律监督,需要通过立法完善强制性侦查措施的规范体系,同时也有赖于检察机关改革、优化侦查监督的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