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法律论证中的逻辑理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法律论证中的逻辑理性,是指追问以及追求法律的逻辑性或法律在逻辑上的合理性。逻辑理性在法律论证中有重要的作用,它既可以为法律思维提供基本的思维框架和模式,具有建构性功能;也可以为法律论证提供公正的平台。但是,逻辑理性在法律论证中也有一些局限性,这说明在法律论证中,只有逻辑理性是不够的:还需要实践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补充。它们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的关系体现了合理与合法的关系,其有机统一对构建以法治为基础的和谐社会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公共理性是一个民主国家的基础。它是公民的理性,是那些共享平等公民身份的人的理性,他们的理性目标是公共善,此乃政治正义观念对社会基本制度结构的要求所在,也是这些制度服务的目标和目的所在。在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如何平衡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如何实现公共理性的回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公共理性的角度来看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如何实现知识产权法学在中国的现代性是源起于对法律移植的思考。无论是以外观为标准的形式理性,还是以内在逻辑关联的实质理性为视角,均可获得实践化转向的必然结果,这表现为从“知识产权法是什么”进入“知识产权应是什么”的渐变过程。这一过程主要表现为研究范式的形成,以及理性元素的不断生成、积淀。  相似文献   

4.
行政程序理性原则论要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法律程序的一项重要功能是使决定的形成理性化。从法律角度看 ,程序的理性化功能 ,是通过程序活动主体理性对话与论证、说服的方式 ,压缩权力行使过程中恣意与专横的空间。由于行政主体在行政过程中拥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 ,因此通过程序而使该种权力行使理性化的意义就更为重大 ,程序理性应当成为行政程序的一项基本原则。在行政程序法制度中 ,程序理性需要通过保障决定的一致性、说明理由、程序操作的职业化等机制来实现。在我国正在进行的行政程序法制度建设中 ,人们没有理由拒绝这一原则及其制度性安排  相似文献   

5.
汪青松 《法律科学》2015,33(2):97-107
"从身份到伦理"只是个人法律人格演进的表象,传统民事主体制度实际上始终是社会伦理的实在法投影。但伦理逻辑在组织体人格构造上面临诸多现实难题,因而成为整个私法主体制度发展的束缚。商事主体制度与传统民事主体制度在社会背景、价值目标、立法技术上都存在明显差异,民事人格向商事人格的转化需要遵循"从社会伦理到市场理性"的演进路径。市场理性主导的商事主体制度建构应当以行为能力作为判定基础,遵循"以法定外观为一般、以事实外观为特殊"的判定规则,同时要为市场创新留下制度空间,并以营业自由原则为统领推动商事主体立法从规制型立法向赋权型立法转变。  相似文献   

6.
高志刚 《法学论坛》2022,37(1):97-108
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司法改革的推进需要在实践理性的指导下,通过新的方法论体系来予以重新解读和把握。当下司法改革的方法论面临价值理性缺失、工具理性误区和理论范式失衡的现实困境,需要在问题导向的基础上,借鉴和利用多种社会科学方法,透过多种视角探讨如何认识改革、如何推进改革、如何评价改革,在实践建构中实现方法体系的反思性整合。以"制度化的社会回应型司法"为基本目标,协调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冲突,统合国家治理的实践逻辑与法治的价值逻辑,统筹推进司法制度的改革和构建。  相似文献   

7.
基于司法理性之逻辑必然,现代司法在迈向专业化或者职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贵族化与精英化之内在趋向。其中,专业化程度被认为是引领司法达至“效果最优”的基本要素,但贵族化趋向则被认为是诱导司法走向“悖论”的基本因素-它使得司法很可能被异化为一个远离大众、甚至背离常识的封闭市场。为弥补司法职业理性之缺陷,化解其内在的逻辑“悖论”,有必要在制度安排上为生活理性渗入高度职业化的司法过程设置某种管道或者窗口,使得司法程序、法官质素以及司法判决更具包容性,并为包容性司法之成长创设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8.
以法治理性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审视和优化警察执法环境,是坚持以人为本、以自由秩序原则和民主法治精神构建警察执法和谐的关键所在。以自由秩序原则和民主法治精神构建警察执法和谐是法治理性的基本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是警察执法和谐的真谛;体现法治理性的宽容精神是警察执法和谐的需要。警察执法和谐呼唤体现法治理性的积极守法精神。培养积极守法精神对于促进公民理性守法,警察理性执法,实现警察执法效益的最大化以及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司法理性是指法官在司法过程中运用程序技术进行法律推理和判断、寻求结论的妥当性所体现出的一种睿智和能力。司法理性是形式理性、实质理性以及实践理性的统一。法官在司法裁判时运用法律推理的过程,同时也是彰显司法理性的过程。因此通过法律推理促进理性司法,从而实现司法公正是我们追求的法治目标。  相似文献   

10.
在信息大潮席卷全球、网络技术方兴未艾的时代,政府上网势在必行.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和知识创新工程,政府上网对政府科学理政有着极大的意义.但是,目前"政府上网工程"虽能平稳推进,实际存在的突出问题还不少.因此,我们应该采取向纵深发展的策略,建设更加合乎其理性思维的电子化政府.  相似文献   

11.
社会转型与物权法精神的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定的意义上,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过程也是一个利益高度分化和重组的过程。物权法作为规定人们财产权利和财产关系最基本的一种法律,它本身必然处于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其正当性基础在于它能恰当地适应和反映社会现代化转型中的各种利益要求。就物权法的发展而言,物权法精神的现代化发展尤为关键。而对正处于现代化转型进程中的中国社会来说,人权至上、物权正义、和谐物权与物权和谐等构成了物权法精神现代化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2.
宁清同 《政法学刊》2007,24(6):63-68
和谐社会是人类的理想,要实现这一理想就必须弘扬民法的基本精神。因为,民法的平等精神是和谐社会的根本,民法的自由精神是和谐社会的前提,民法的诚实信用精神是和谐社会的灵魂,民法的私权精神是和谐社会的保障。  相似文献   

13.
契约精神与宪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契约精神是现代市场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集中表现,是市民社会新的政治理念的浓缩与集中表现。宪政是指国家依据一部充分体现现代政治文明的宪法进行治理,以实现一系列民主原则与制度为主要内容,以厉行法治为基本保证,以充分实现最广泛的人权为目的的一种政治制度。契约精神,与宪政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即契约精神是宪政思想的重要来源,源于契约精神的平等、自由因子是宪政的灵魂;契约精神为宪政秩序的构建提供了具体的制度范式;契约精神与宪政彼此互动,所产生的时代新精神,不断推动着宪政制度走向完善。  相似文献   

14.
宽容:和谐社会的宪政之道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宽容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精神。和谐社会的宪政之道首先是宽容之道。宽容的宪政建设要求我们勘正忽视公民基本权利“基本”属性的错误认识,确立宪政民主观的民主思维。  相似文献   

15.
高技术立法规制问题的哲学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丽娟  陈凡 《法学论坛》2005,20(1):47-52
近代以来 ,科学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而技术无疑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之一。由此导致体外受精 (试管婴儿 )技术、克隆人技术、人体基因重组技术等一系列高技术的出现。其中 ,任何一项高技术一旦运用于社会 ,就不单纯是一个技术问题 ,必定转化为社会、环境、法律、伦理、生态等问题。这不仅对社会、人们的观念造成极大冲击 ,也对人类生存提出了严峻挑战。如何利用法律 ,有效规范高技术就提到了议事日程。我国现有的科技法由于对科学、技术的本质没有深入的认识及立法的粗糙性 ,很难完成高技术时代的历史使命。因此 ,有必要从科技所涉及的最基本问题入手 ,经过哲学分析 ,对我国如何有效规制高技术提出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6.
Drawing on data collected from district-level governments, this article studies how the Chinese state responds to labor protests in South China. It examines both the internal logic and operational patterns of the state response involving the local courts and an assortment of government agencies. Internal documents and interviews reveal an emerging mode of state reaction. In the context of protest, the courts and related government agencies engage protesters on the street, which often grants a favorable resolution. This "street as courtroom" is a result of the weak capacity of the legal system coupled with a government-wide campaign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 These findings compel researchers to reconsider the institutional boundaries of the prototypical court, the outcome of social protest, and the appropriate role of the courts in China.  相似文献   

17.
吴琳 《行政与法》2006,(10):60-61
拥有幸福生活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本文试图从古典的哲学思想出发寻找政治社会存在的道德基础。以道德为基础的政治社会体现了人的政治生存向度,需要人们把它作为各种规范的核心观念才能有约束力,才能使社会关系和谐有序地发展,从而实现“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我国正处于社会大转型时期,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在制度建设方面,旧的制度不断退出历史舞台,新的制度不断涌现,发挥作用,推动社会进步。在制度创新的过程中,政府的作用举足轻重。全面认识政府在制度创新中的利弊,对于推动制度创新提高制度的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法律至上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晓青 《法学论坛》2007,22(3):24-28
法治是"中人"之治,它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和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只是底线水平,与和谐社会所要求的"君子"道德水平和所体现的对人的终极关怀是有距离的.法律至上的法治并不必然导致和谐社会,但它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杨彪 《政法学刊》2009,26(4):16-21
现代人文精神与社会主义和谐司法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在社会主义和谐司法的语境下,人文精神的内涵包括司法保障民生、司法疏导民意、司法维护民权以及司法化解民怨四个方面。当前和谐司法的使命就是要体现人文精神,建立和健全利益表达、司法救助、权益保障和纠纷解决四大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