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国启蒙运动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启蒙思想家大力倡导科学、理性,以自然神论和公开的无神论向以罗马天主教为代表的宗教势力发动猛烈的进攻,他们反对神权政治,反对宗教迷信,批判信仰至上和蒙昧主义,普及文化和教育,倡导人权自由、平等诸多新观念,力图打破强加于民众头上的精神枷锁,为新思想的广泛传播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文化不能混为一谈黄楠森在《建设中国现代文化的几个理论问题》一文中指出:有一种观点认为,"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文化失落了,这对于弘扬爱国主义,树立民族自信心和增强民族凝聚力是不利的,应该加以恢复,但也不是简单地恢复,而是加以现代化。作...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进程中,以自给自足为主要特征的自然经济始终占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只是到了封建社会的后期,才出现了发展缓慢的商品经济。新中国成立后,在我国城市主要以产品经济为主,而广大农村地区却仍然过着封闭的自然经济生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全党全国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历史性跨越,我国的经济开始从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但基本上还是计划调节为主。党的十四大提出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真正迎来我国现代经济建设的转折点,意味着中国经济将从此告别计划体制,实现按市场规律…  相似文献   

4.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培育出来的。延安精神是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形成和发展的,但中国传统文化对延安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同样有着深刻的影响。它们之间是继承与批判的关系,延安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汇流。  相似文献   

5.
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毛泽东及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造利用、批判继承,以及与中国革命实践紧密结合的态度,对于我们今天的新文化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历史选择了毛泽东,在于他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在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精深的造诣和独到的见解.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毛泽东主张要"挈其瑰宝,绝其溜磷"地批判与继承.探讨毛泽东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对于更好地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传统文化与中国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中国的文化、政治、军事思想与中国外交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关系。和平仁义的外交思想、和平宽容的外交实践和非功利主义的有限战争是中国外交的基本特征。历史和现实清楚地向人们显示:中国古代强盛时不曾恃强凌弱,以后强大了也必将保持和平外交传统。“中国威胁论”可以休矣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近代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即从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到学习西方的组织制度和文化 ,在这个过程中 ,推进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现代化的过程 ,也逐步探索和建立了中国新文化的体系。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在政治学、哲学、历史学和文化学领域,有两个备受学术界关注的重大课题,一个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一个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当前境况下,传统文化的更新和马克思主义的创新这两股文化潮流,必然会有交叉与重叠,二者的关系应是相互关联、彼此依赖而又是可以融合共生的。  相似文献   

10.
我国传统文化是以"和"为特色的礼乐文化,大致可分为"和天地"、"和鬼神"、"和家邦"、"和身心"几个阶段。古琴在传统礼乐文化的嬗变过程中充当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从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古琴浓缩了礼乐文化的整体特征,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原因、过程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质。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民族文化与先进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地融合和创新。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先进文化的根基传统文化是指某一地区和民族长期以来所形成的自身文化积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最为突出的体现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自强和宽容精神。它造就了中华民族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顽强生命力,百折不挠、不懈追求的开拓进取精神和勤劳勇敢、艰苦朴素的传统美德;体现了兼容并蓄、胸襟开阔、宽宏大度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重视人格完善和强调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和谐的思想和价值取向贯穿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是中华民族普遍的信念。这个信念在中国悠久历史中对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和谐与统一发挥过巨大作用。今天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而且必须充分发掘这个极可宝贵的文化资源,使之向现代转化,成为当代中国人的普遍信念。  相似文献   

14.
宪政的理论和实践为何最初源于西方而不是中国?从宪政的民主、法治、人权等要素出发,与中国古代的民本、人治、家族本位两相对比,探寻中国古代无法生发宪政观念的缘由,并由此论证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5.
文化安全是当今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必须面对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在文化安全的视阈下重新省思民族传统文化,厘清民族传统文化与文化安全的关系,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的学理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从民族精神和国家软实力的视角较系统深入地探讨了民族传统文化与文化安全的关系,以期增进对民族传统文化和文化安全问题的理解,从而有助于我们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维度如何积极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本文通过打破‘学而优则仕’的官僚制度,实现‘仕而优则学’的全面发展,打破封闭意识,实现思想解放,打破重经验、轻理性的文化传统,提倡新时代的文化创新,对古代盛行、今天尚存的陈旧观念进行批判,提出日新月异的现代理念,与时代潮流相适应。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的文化观,是指邓小平关于文化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它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文化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文试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视角,探讨邓小平文化观中的几个重要方面,以期对全方位了解邓小平文化理论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19.
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具划时代意义的社会思潮,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到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吸补交融,至今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如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要求和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关系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重要时代问题。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磨合、契合以及结合等几个方面的阐释来探讨二者结合的时代意义以及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0.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历史性的抉择。如何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式,关系到传统文化的生存。邓小平有关传统文化的一些论述,使中国传统文化从旧的发展模式中解放出来,去迎接新的挑战和冲击,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使其不至于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衰落,而是与时代相结合,又一次焕发了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