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古以来,人们对梅花就有一种特殊的喜爱;关于梅花,历代文人留下了无数佳章妙句,许多咏梅的诗词赏心悦目,情长意深。唐代韩偓《梅花》诗:“梅花不肯傍春光,自向深冬著艳阳。”说是人要像梅花那样不依势,在患难时刻献赤诚。唐张籍有《梅溪》一首:“自爱新梅好,行寻一径斜。不教人扫石,恐损落来花。”看得出诗人对梅花是如何地痴迷与热爱。唐裴休的“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用梅花的耐寒、坚贞与顽强,比喻人要不断经受苦难,才会取得非凡成就,让人懂得“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深意。李商隐的“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则侧重于对梅花的追忆与思念。元代杨铁崖的诗句“万花  相似文献   

2.
梅花是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具有令人瞩目的观赏、美学、艺术、文学、经济价值,梅花之美体现于“色、香、姿、韵”诸方面,园林上应用十分广泛,或建品种专类园,或庭园绿化配植或插花或盆景,近年来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全国性梅展,大大普及了梅花栽培技艺,弘扬了中国梅文化,推动了梅花事业的大力发展,其中展出的梅花写意盆景,为海内外爱梅、艺梅、咏梅人士提供了高尚的文化艺术享受,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与欢迎。梅花写意盆景制作取材方便,老梅、幼梅均宜,立意广泛,表现自如,一般在突出梅花主题下,可配以其他与梅花格调一致的植物材和山石,或设置水…  相似文献   

3.
名人与梅花     
北宋诗人林和靖一生未娶,在杭州西湖孤山下隐居20多年,种梅养鹤,有"梅妻鹤子"之说,他爱梅花的冷香滋味,缟素襟怀。每年梅花即将开放之时,他便不再外出,从早到晚盘桓在梅树之间。或在梅下饮茶,或在花间饮酒。细察梅花的品性,揣摩梅花的风骨,长吟短咏,临风捉笔,终于写上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咏梅名句。为后人千古传诵。南宋诗人陆游是一位酷爱梅花的诗人。在陆游的诗集中,咏梅的诗词就有一百多首。诗人对于"气节最高坚"的梅花爱慕之至:"小亭终日倚阑干,树树梅花看到残。"他甚至恨不得自己"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爱梅之深真是令人叹绝。后人把陆游爱梅与屈原爱兰、陶潜爱菊相提并论,成为诗坛佳话。  相似文献   

4.
花卉的拟人化是中国花文化的鲜明特色。以花比人,借花言志,是文人墨客的习惯。梅花也被人们赋予了许多高尚的品质。为什么梅花“一树独先天下春”?为什么“坚贞不屈”?为什么“冰清玉洁”?这么多美好的词汇集于梅花一身,就是传达了一种“梅花精神”。  相似文献   

5.
画梅小记     
<正> 说起梅花,我的脑海里总会出现这样一个画面:冰天雪地里,光秃秃的树干上,一朵朵清冷的小花。由此,人们提及梅花,我便会无端生出几分寒意来,心底里亦时常不由地为梅花的孤独和寂寞而感叹。重新认识梅花是学画的那年春天。未曾喜欢过梅花,没想到学国画的第一天,老师就教我们画梅花。先用毛笔画一条又一条黑色的树枝,然后用水调好朱红的颜料画五瓣的梅花,接着再用嫩黄的颜料调出花蕊的颜色。  相似文献   

6.
颖川 《福建乡土》2008,(6):10-11
大雪纷飞,寒凝大地,一树树的梅花竞相怒放了。梅花,树姿苍劲,花色清丽,冷艳芬芳,清雅高洁,素有花中魁首之称。百花之中,历代文人首推崇梅,唐宋以来,凡诗人词家几乎无一不写梅花。  相似文献   

7.
陈公馆上世纪30年代的广州梅花村遍植梅花。冬天的时候,风把梅花吹落在深巷里,空气里飘逸着悠然的清香。在风起云涌的民国时代,“南天王”陈济棠和他的太太莫秀英,在梅花村的陈公馆里究竟度过了怎样的岁月?这一切现在已经无从得知。像那些在春天来临前凋零的梅花,秘密永远藏入了历史的泥土之下。  相似文献   

8.
我國明清時期,人們用梅花製作盆景,置於窗前案上,既可賞心悅目,又可用作“座右銘”。關於梅花盆景,明代屠隆在《考槃餘事》中就有盆栽梅花的記載;現在北京故宮仍陳列有清乾隆年間用金玉寶石製作的梅樁五盆,包括宫粉、朱砂、綠萼等品種。自改革開放以來,國內各園林部門及園林藝術愛好者,都大力發掘民族遺產,積極推陳出新,使梅花盆景製作進入了全盛時代。目前在四川成都,安徽歙縣、安慶,江蘇扬州、蘇州、泰州,浙江杭州、黃岩,以及上海、武漢都培育了很多梅樁,製作了不少梅花盆景。鐵骨錚錚的梅花,以它“數九嚴寒何所懼,一片丹心向陽開”的独特性格,綻開了艷麗的鮮花。  相似文献   

9.
展华 《政协天地》2010,(2):83-84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道出了梅花芬芳是经历寒冬傲霜斗雪的结果。隆冬时节,想到梅花,不禁想写点梅花的话题。在北京举行的第29届夏季奥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上,我国台湾体育代表队擎旗手上的队旗图案就是一朵梅花。在海峡两岸关系紧张的年代,一些人在很长时间里曾经“敌我分明”地避讳谈梅花,其实,它犹如香港的紫荆花、澳门的莲花,应属台湾的区花。  相似文献   

10.
梅花     
梅花在我国已有三千年的栽培历史。它坚韧不拔,傲雪而开,是坚贞、高洁、勇敢的象征。我国人民对梅花有着特殊的感情,辛亥革命(一九一一年)后,曾将梅花定为国花。一九八五年四月五日,邮电部发行《梅花》特种邮票一套,共六枚。图一:绿萼,面值八分;图二:垂枝,面值八分;图三:龙游,  相似文献   

11.
凌寒溢梅香     
正我国是梅的故乡。自古以来,梅花就供人欣赏,特别在寒冷的冬季,万物凋零,惟有梅花竞相开放。江南很多地方植梅,梅开时节,暗香浮动,香雪成海。梅花,情贞雅逸,幽峭超然,冰肌玉骨,气韵清香,高标独秀,寒而愈香,且花期最早,凛然开放于风雪之中,为百花之首。"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古人认为,梅花是一种品位高尚  相似文献   

12.
金陵梅韵     
<正>早春,南京城沉浸在弥漫的梅花气息里!三月,寒气还没有退尽,梅花早开满了金陵城,花事最为壮观的当数东郊梅花山。千株万株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片片彩云。一朵一朵的梅花,晶莹透亮,散发出淡淡的清香。伴着春风劲吹,梅花的气息吹遍城市的每个角落,吹进市民的心窝里。休息日,通往梅花山的大道上,便涌动着看花的人流,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我不喜欢凑热闹,很少在游人如织的时节前往梅花山。前几天上午,开车路过梅花山时,我被眼前的美  相似文献   

13.
张荣仁  唐崧 《政协天地》2009,(10):60-61
诗意里的传说 “瑶池梅瓣落人烟,化作方圆铸大千。满地黄金何足道,田螺坑里住神仙。”这是一位诗人于金秋时节初见田螺坑方圆土楼和四周梯田上黄灿灿的稻浪时,有感而发的一首诗。诗中的“瑶池梅瓣”,相传是王母娘娘在天上瑶池畔种的神梅的花瓣。有一天,王母娘娘赏梅,不小心把一朵神梅花碰落。那神梅花飘降凡尘,化作田螺坑的梅花宝地,后人就在这方风水神奇的土地上建筑了一方四圆的梅花土楼。  相似文献   

14.
冬品茶梅     
正寒风凛冽,万物萧瑟。南山下,那一片粉红色的茶梅花绽放了,气韵超逸,形象优雅。清人陈在《花镜·茶梅花》中指出:"茶梅,非梅花也。因其开于冬月,正众芳凋谢之候,若无此花点缀一二,则子月几虚度矣。其叶似山茶而小,花如鹅眼钱而色粉红,心深黄,亦有白花者,开最耐久,望之素雅可人。"古人为文,言简而意丰,短短  相似文献   

15.
《劳动保障世界》2006,(9):11-11
梅花糕源于明朝,发展到清朝时成为江南最著名的小吃,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见梅花糕其形如梅花,色泽诱人,故作品尝,入口甜而不腻,软脆适中,回味无穷,胜过宫廷御点。大加称赞,因其形如梅花,便赐名梅花糕,故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16.
王心竹 《小康》2008,(3):95-95
中国是梅树的原产地,据传已有4000年的栽培史,目前还有古老的晋梅、隋梅昂然屹立。中国人自古就喜爱梅花,随着时代变迁,寄托于梅花的文化意象  相似文献   

17.
龚励 《今日浙江》2009,(5):58-58
浙江建德"梅城"的地名,外地人不明其源.顾名思义,许是梅城人的先祖酷爱梅花,或者此地梅花甚多,故而名之?  相似文献   

18.
正一方是"梅海",一方是"梅世界";一个在大陆湖州,一个在宝岛南投。2016年4月,湖州市安吉县杭垓镇组织梅花交流团赴台湾南投县信义乡爱国村考察交流。参访期间,杭垓镇桐杭村与信义乡爱国村开展联谊活动,以梅花为媒,结成了"姐妹村"。双方约定,在梅花盛开的季节,桐杭村与爱国村每年轮流举办"两岸梅花文化节",以3花4为媒进行经贸文化交流,促进两地民众永续友情。  相似文献   

19.
张晔 《春秋》2012,(2):30-31
于希宁是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家,他笔下的梅花以奇逸纵横、格调清奇、冷艳出尘、气韵丰沛而享有盛誉。作为我国近代花鸟画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把传统的君子文化赋予了梅花,将花鸟画的人文境界拓宽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相似文献   

20.
一位是原任省会城市书记、现任省委书记,一位是有“中国梅花王子”之称的安徽省著名青年画家——无党派人士沉浮先生,由此,发生了创作以南京市花梅花为题材的大型梅花图的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