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挥党史工作在实现跨世纪蓝图中的史鉴作用陈欣德鉴往而知来。要了解、把握现实,并预见、开拓未来,就必须认真总结、研究、借鉴前人的历史经验教训,为我所用。唐太宗在魏征去世后,于悲痛中提出了著名的“三镜”说,其中“一镜”便这样说:“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  相似文献   

2.
刘建明 《前进》2012,(8):55-55
魏征是唐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史学家,辅佐唐太宗17年,以犯颜直谏而闻名。据《旧唐书·魏征传》记载,唐太宗即位之初,励精图治,改革治国之道,非常器重魏征的胆识才能,多次引他进入卧室内,询问政事得失。魏征为人清高,有治国安邦之才,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唐太宗和他谈论,没有一次不是高兴地采纳他的建议。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  相似文献   

3.
微人微言     
话说董建华的公仆意识□湖北马琼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过:“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番话真是寓意深刻。位于港岛中心区上亚厘华道的香港总督府,是一座建筑风格奇特、装修华丽的官邸。英国统治香港25任港督及其家属、...  相似文献   

4.
镜子.是日常生活端貌正冠的工具,它能弥补眼睛的生理局限,直接、客观地展现自己;镜子,也存在于我们的内心,帮助我们律己修身,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照镜子以自省”,这样的典故不胜枚举。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一个很会“照镜子”的人。他曾把魏征批评他的一篇奏章写在屏风上,当做“镜子”,随时对照,而魏征又何尝不是太宗的一面“宝镜”呢,正所谓“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明太祖朱元璋“守井之道”也是一种“秉镜”以自律的智慧,他也常教育大臣老实为官。守好“一口井”,方能天天汲取,用之不竭;开国领袖毛泽东一辈子简朴,无论对待革命事业或是私人生活,简朴精神就是“明镜”,照亮革命道路,带来新中国的第一缕曙光,带领中华儿女走上康庄大道……他们都是我们中华民族肯于用“明镜”照自己的典范。  相似文献   

5.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几位开明和有政治远见的君王之一。其中有一段唐太宗“转怒为喜”的故事,看后细想,颇能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唐贞观六年,有一次下朝后,太宗怒气冲冲地回到后院,大骂魏征:“这个乡下佬,总有一天我会把他给杀了!”在一旁的长孙皇后听到这话,询问为何大怒。太宗愤愤地说:“魏征每次上朝总和我过不去,当众顶撞我,使我下不了台,真可恶!”长孙皇后听后退了出去。过了一会,换了一套整整齐齐的正式礼服出来,恭恭敬敬地向太宗道贺。唐太宗觉得很奇怪,问她贺什么。长孙皇后说:“我听说,君…  相似文献   

6.
古人云: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这是从帝王的角度来衡量“交心沟通”的重要性。唐朝名相魏征就曾这样劝告过唐太宗:“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  相似文献   

7.
上海京剧院演出的新编历史剧《贞观盛事》,讲的是唐太宗与其重臣魏征的一段脍炙人口的故事。  相似文献   

8.
孟宪实 《现代领导》2014,(11):44-44
贞观之初的某一天,唐太宗很高兴,散朝之后请了门下省的副长官王珪等几个大臣喝酒。王珪是前太子李建成手下的大臣.玄武门事变后,他也跟魏征一样,接受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招安.成为贞观时代著名的大臣。  相似文献   

9.
作风是指组织或个人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思想作风和思想方法关键是要解决好知和行的问题,需要有认识的自觉和实践的自觉。具体来说是要提倡三学:一学史鉴。古人云,以镜为鉴,可正衣冠;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据史载,唐太宗常说,殷鉴不远,  相似文献   

10.
灯下读史,每有所感。《资治通鉴·唐纪》中有一段关于唐太宗守法的记载,读后颇能给人以深思和启迪:濮州刺史庞相寿犯了贪污罪被解除官职,庞相寿心优未甘,想利用自己曾跟随李世民征战的历史获得唐太宗的垂怜,以官复原职。起初,唐太宗为感情所动,欲称其意,不料此事被魏征知通,魏征毫不留情直言劝谏:秦王身边的人,宫廷内外很多,如果今日不依法办事,以后人人都将依仗皇上的恩德和偏爱,犯下错误而无所顾忌。唐太宗接受了魏征的规劝,改变了初衷。然而,在封建社会里,象唐太宗知此开明的君王又有几人?许多封建帝王常以"真龙天子"自比,强调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制由君定,法随君  相似文献   

11.
《九成宫醴泉铭》是唐代欧阳询的书法作品之一,习楷书之人,无不奉为圭臬,加之魏征撰文,因此得以广泛流传。文章辞藻华丽,音韵铿锵,内容充溢着克己爱民、社稷为重的民本主义精神。当年魏征借奉敕撰文之机,以溢美之词,对唐太宗言规谏之意,“黄屋非贵,天下为忧。人玩其华,我取其实……居高思坠,持满戒溢”,道理深刻,言辞恳切,比之《谏太宗十思疏》亦不逊色,对当代党员干部提高修养亦有教益。  相似文献   

12.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是《旧唐书》魏征传里面的一段话。在近年推出的可引为时刻观照中国的“镜子”著作中,张旭东先生撰写的《东南亚的中国形象》(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下称《形象》),无疑是这方面的著作之一。这部著作是作者近年对东南亚中国形象的整体概括与思考,不仅在一系列全新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上进行了深人的探索,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出作者思考的深度以及观察中国自身形象的冷静态度。通观全书,笔者感到《形象》在几个重要的问题上写得富有声色,  相似文献   

13.
魏征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股肱重臣,性格刚直,以敢于犯颜直谏著称于世。为了维护和巩固李唐王朝的封建统治,魏征曾先后直谏二百多事,劝戒太宗李世民以史为鉴,严守法制。据《贞观政要》记载,贞观七年,杨誉(太宗李世民之子的妃子之父),在京城里仗势欺人,抢夺奴婢,触犯了国法。刑部下属官薛仁方将他拘留"勘问"。太宗知道后龙颜大怒,说"知是我亲戚,故作如此艰难。"即令杖仁方一百,"解所任官"。在这关键时刻,魏征挺身而出,指出:仁方不畏权贵,不徇私情,岂可枉加刑罚,以成外戚之私乎!高度赞扬了仁方"为国家守法"的精神。太宗在魏征的诤谏下,收回了原来的错误命令,让仁方依法对杨誉作了判决。  相似文献   

14.
古人云: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然而,什么样的人,才可以任用呢?大唐名相魏征,在回答唐太宗李世民提出的这个问题时说得好: “必须才行俱兼,始可任用。”(《贞观政要·论择官第七》)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只有德才兼备,才可以任用。  相似文献   

15.
学会照镜子     
自从唐太宗把魏征比作一面镜子以后,这种用法就广为流传,历千年而不衰。当前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有许多党组织要求党员学会照镜子。那么,如何才能够照镜子呢?  相似文献   

16.
《春秋》2001,(1)
凡略有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唐朝之鼎盛时期,莫过于“贞观”年间。唐太宗为何能有如此神通?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他善于“兼听”、“纳谏”。拿现在的话说,就是善于虚心听取别人的批评意见。近读史书,深被唐太宗不惜重金买批评的事例所感动。不妨抄录几例于下:据《唐书》卷九十七《魏征传》  相似文献   

17.
人镜     
安立志 《今日浙江》2013,(14):62-62
镜子的功能,没有谁比唐太宗李世民说得更精辟,"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短短几句话,总结了三种镜子——铜镜、古镜、人镜,阐述了三种功能"正衣冠""、见兴替""、知得失"。其中"人镜",在我看来,是最难得的。"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讲的是人要把互动对象作为参照、作为镜像,  相似文献   

18.
《群书治要》是贞观初年,唐太宗下令编辑的治世要典。太宗即帝位后,有感于前隋灭亡之失和创业守成之不易,积极求谏纳言,亟欲寻求致治之道。《群书治要》一书,即由魏征、虞世南、褚亮、萧德言等臣应太宗之需,上始五帝,下迄晋代,撷取经史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汇编而成。尊述古圣先王之道统,陈列历代兴衰之根由,存简朴之意,去浮诞之说,彰明治体;以道导术,欲令见本知,简而易从。  相似文献   

19.
所谓“无所畏”与“有所畏”,说白了就是“怕”与“不怕”。据记载,唐太宗喜爱鹞鹰,一日正在宫外把玩,却遇到谏议大夫魏征,惊慌之余,忙将鹞鹰藏于袖中,结果此鸟因窒息而死,面对谏官,虽眼见爱鸟死去,太宗却也是敢怒不敢言。而宋太祖则喜欢打雀,一日玩兴正浓,一史官路过,加以劝阻,言词犀利。太祖不听,并且弹弓打掉史官的两颗牙齿,史官也不甘示弱,说要把这件事情写到正史中去。这时太祖有点怕了,忙向史官赔罪。无论唐太宗怕谏官,还是宋太祖畏史官,他们想到的是同一句话:“不自重者致辱,不自畏者招祸。”二人最终能成就一…  相似文献   

20.
诚如《隋唐嘉话》中所言:“太宗谓梁公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中国人正在“日本化”!渐行渐远的民众幸福感现在的中国人幸福吗?“看不起病、买不起房、上不起学、死不起人”。大学生幸福吗?虽然花费了父母大量的教育储蓄,仍没有合适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