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自然灾害越来越频繁,造成损失越来越大。为了有效应对各种灾害,各国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了各种探索,国际社会也在推广实施一些减少自然灾害的模式和方法。其中,瑞典最早进行推广世界卫生组织推出的安全社区、美国政府推动建立的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各种自然灾害的规模越来越向巨灾演变并呈现出多发和向传统地区蔓延的趋势,世界各国各地区对此高度关注。社区能力是应对各种灾害的关键,重视社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采用以社区为基础的减灾方法逐步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笔者较为全面地梳理了当前国外普遍采用的"以社区为基础的灾害风险管理(CBDRM,Community-basedDisasterRiskManagement)"模式的主要内容与指标、模式特色,并与我国"全国综合减灾示范  相似文献   

3.
灾害风险管理与灾害保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自然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大,防灾减灾形势越来越严峻。如何加强国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管理能力、完善减轻灾害风险措施、建立自然灾害风险转移分担机制等,成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世界各国必须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我国《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也将“加强自然灾害风险管理能力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正式明确。本刊特开辟“灾害与风险”专栏,向读者介绍灾害风险、灾害风险管理、灾害保险等方面的知识和国内外先进经验及经典案例分析等内容。推广最前沿的防灾减灾理念。  相似文献   

4.
2011年以来,江西省遂川县民政局结合本地各类自然灾害风险特点和社区工作实际,扎实开展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对申报社区逐一进行了材料初审、实地考查、按照减灾示范社区的标准严格筛选。 “减灾示范社区”要达到“八个一”要求,即社区成立一个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编制一个社区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组建一支抢险应急志愿者队伍、设置一批避难场所、开展一系列减灾宣传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5.
俗话说:“有备才能无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仅2008年就遭遇了雪灾、地震、洪水等多种自然灾害。江苏省南京市依据民政部减灾示范社区的创建标准,立足自身特点,以社区为基本点,普及防灾减灾知识、突出居民防灾减灾意识,由点到面,逐步铺开,把防灾减灾工作落实到每家每户和社区单位,在应对灾害中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肖兆菁 《中国减灾》2013,(12):37-37
海南省海口市是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城市,受南海海洋气候影响,台风、水涝、干旱等灾害发生频率高,这些自然灾害给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2009年开展“全国综合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以来,海口市认真贯彻国家和海南省减灾工作规划,紧紧抓住国际旅游岛建设重大机遇,以打造“宜居、宜业、宜学、宜游”最精、最美省会城市和海南首善之城为契机,紧紧围绕社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健全社区灾害应急管理机制,逐步提升社区综合减灾能力,构建社区综合防灾减灾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7.
正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本身的巨灾特性必然使相应的救助工作与一般性灾害的救助工作不同。本文归纳总结了世界各国自然灾害救助的三种主要模式,借鉴"结构与功能优化模式"的综合灾害风险防范体系,提出开展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的综合应对,在灾害救助的全过程、各环节,综合发挥政府、企业、社区与民众等多主体的作用,各方形成一股"凝聚力"。  相似文献   

8.
《中国减灾》2012,(8):63-63
日前,安徽省淮南市减灾救灾委结合实际,建立了“淮南市自然灾害应急专家库”。“淮南市自然灾害应急专家库”由濉南市减灾救灾委员:套办公室专项设立,其主要职责是受委托对全市发生的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分析,研判灾害趋势,查核和科学评估灾情,对灾害应急救助工作提供决策建议、意见、专业咨询以及技术支持。根据灾情从专家库抽列人员组成专家组,对灾情进行会商。  相似文献   

9.
应对自然灾害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在自然灾害频发的今天,如何健全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创新灾害救助模式,建立南政府救助、保险赔付和社会捐助相结合的新型自然灾害救助体系,显得尤为重要。2009年,江苏省张家港市积极探索、大胆尝试、逐次推进了“政府埋单、百姓受益”的自然灾害民生保险,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0.
《中国减灾》2014,(12):32-33
广西是全国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省区之一,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广,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近年来,广西不断摸索、探寻创建具有民族特色的防灾减灾宣传模式,力求提升防灾能力,降低灾害损失,以防灾减灾促发展,逐步实现“减灾梦”。  相似文献   

11.
《中国减灾》2013,(2):13-13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自古以来。人类的安全感与“老天爷”一直息息相关,惊惧于雷电、悲号于狂风、惶恐于巨浪……如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现代科技的进步。这些激烈而神秘的自然现象已不再深不可测,人们从自然环境中汲取发展的动力,但同时,也承担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事件多发带来的苦难。现代社会对自然灾害特别是气象灾害的影响越来越敏感,通过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来应对各种灾害问题。已成为国家发展进程中的一项迫切任务,也是保障与改善民生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社区减灾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中国的自然灾害与社区减灾(一)中国的自然灾害中国的自然灾害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灾害种类多。中国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  相似文献   

13.
<正>"社区减灾"是指活跃在社区里的各个主体,如居民、企业、民间组织、基层政府等结成一种合作伙伴关系,在灾害面前具备基本的自救、互救能力。日本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自然灾害尤甚,多年来频频遭遇暴雨、暴风雪、洪水、地震、火山、泥石流、海啸、台风等灾害袭击,在饱受灾难折磨的过程中,日本政府和各地方社区汲取以往应对各种灾害的经验教训,推动地方防灾社区的建设,提高  相似文献   

14.
《中国减灾》2007,(2):F0003-F0003
“十五”期间,安徽省救灾救济工作重点围绕六个方面开展:一是修订自然灾害应急预案,逐步完善灾害应急机制,实现了省、市、县、乡四级救灾应急预案全覆盖,并向村(社区)延伸;二是加强灾害信息管理,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甘肃省省委十二届六次全委会议强调,要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目的是通过健全体制机制,增强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实现灾害管理由“应急救助”向“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转型。甘肃省是全国自然灾害高发易发省份之一?素有“十年九灾”、“无灾不成年”之说,特别是近年来多灾并发、重灾连发,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在经受一系列重特大自然灾害的考验后,甘肃省民政厅深刻体会到,建立和完善“综合政策”、“联动共享”、“综合减灾救灾责任”三大体系,是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的基本手段和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6.
1989年举行的第44届联合国大会上,通过了“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决议案,并指定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为“国际减灾日”,每年以适合十年的目标和目的的方式纪念“国际减灾日”。1991年 减灾、发展、环境——为了一个目标1992年 减轻自然灾害与持续发展1993年 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要特别注意学校和医院1994年 确定受灾害威胁的地区和易受灾害损害的地区——为了更加安全的21世纪1995年 妇女和儿童——预防的关键1996年 城市化与灾害1997年 水:太多、太少……都会造成自然灾害1998年…  相似文献   

17.
  张晓宁 《中国减灾》2013,(8):12-17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各种突了性灾害发生频繁,造成了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多种自然灾害,特别是重特大自然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中国减灾》2012,(10):14-15
“社区”多指育密切关系和共同功能的邻里地区,如农村的村庄和城市的集中住宅区,足具育剌同地域、文化、语言、社会利益的群体。社区作为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在灾害管理中处于基础性的关键地位,可以发挥重要的防灾减灾功能。联合团开发计划署重视以社区为主体进行减灾工作,促使社区在灾害来临前做好预防灾害的措施,降低社区的易致灾性,避免灾害变成灾难事件,使社区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减灾》2009,(5):4-6
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损失不断增加,重大自然灾害乃至巨灾时有发生。我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的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相似文献   

20.
人类发展的历史始终伴随着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的生死历程,从远古祖先祈求神灵保佑、无能为力承受风云不测发展到学会“亡羊补牢”的补救,从无知、逆来顺受、听天由命发展到躲避、抵抗、预警、预报、应急救助体系,从灾害预防和备灾发展到现代社会灾害风险评估和全新的安全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