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现阶段文化建设必然面临文化复兴的艰巨任务。中华文化的复兴需要各民族的共同努力,回族伊斯兰文化在构建“和而不同”文化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应解放思想、因势利导,发挥其各方面优势,使其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再创辉煌。  相似文献   

2.
文化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是推动人类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费孝通先生在谈到文化自觉时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观点,贵州文化也应该这样,才符合文化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3.
《当代贵州》2008,(7):20-20
虽然贵州欠发达、欠开发,但也使我们的原生态文化得以很好地保留下来,在开发中就是一笔资源、一种财富。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推动文化创新,加强文化建设,加强对各民族优秀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是推动文化繁荣的重要部分。近几年贵州省颁布实施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把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乡村旅游结合起来,使乡村旅游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贵州原生态文化资源丰富,如何保护和发掘,如何与经济发展相互结合相互促进?仍然是今年全国两会上的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4.
目前,学术界对人文精神的概括和理解有很多不同的意见,包括中国的人文精神和各地域的人文精神,都需要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一般认为,人文精神是在历史文化中形成和发展的,由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凝聚、孕育而成的精神。人文精神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统战文化的领导力,主要表现为对各社会阶层、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等群体的引领和凝聚。形成自觉自愿基础上的文化舍力,这是一种软实力、柔性领导力,而不是居高临下、强求一致。在社会转型期,党的统战文化领导力。为了体现统一战线的功能特点及其实现机制,尤其要通过引导、协调和整合,在尊重多样性的前提下用柔性的手段,寻求沟通、理解,进而焕发出向心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6.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载体,模塑着人们的观念、信仰和心理世界。不同的族群文化传统折射出各族群的“族群心理”。面对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少数族群因其文化传统的影响和发展的相对滞后,容易产生文化隔阂和对本族文化的自我维护与适应。这种相对封闭的文化和心理,是导致少数族群及其社区贫困的根源之一。正确处理族群间的关系,促进不同族群文化间的交流和相互适应,增强文化自觉意识和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是少数族群及其社区消除贫困、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7.
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保护及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赛娜 《实践》2008,(6):47-48
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各民族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孕育了风格各异的民族文化,这是我国文化资源中相当丰富和宝贵的一笔财富。这里拟从音乐文化生存、发展、保护的角度,谈谈在新时期如何保护与发展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思考与运用》2007,(5):25-30
在文化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文化竞争力是指一种地域文化在吸引、争夺、拥有和转化资源,开拓、控制文化市场进而传播和扩散某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能力,是标志一个地域文化力量的诸因素及其总体在与其他地域的竞比中是否具有优势的社会哲学范畴。文化有大文化、中文化、小文化的区分:大文化泛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物质财富的总和,大文化的集合力,  相似文献   

9.
《党课》2008,(10):122-122
钱其琛曾在第一届中国龙文化艺术节上就龙文化的精神内涵做过阐述。他说,在世界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往往使用某种动物的形象作为民族、城邦的象征、徽记。而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物和文化象征却是想象和抽象的产物。龙既能在空中腾飞,又能在水中遨游,还能在陆地上行走。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天、地、人沟通和统一,即追求人与自然沟通和统一的宝贵精神。  相似文献   

10.
刘本锋 《求实》2005,(12):88-90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各民族的文化都会汇入文化全球场中,在相互碰撞、渗透、交融中存续和发展,并产生新的文化范式。文化同质化与文化异质化反向运动的张力所产生的五种文化效应是文化全球化的主要特征。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国家从意识形态的渗透、倾销文化产品、控制话语权等三个方面极力推行文化霸权。针对这一态势,我们要制定出一套既能积极推进我国文化建设,又能与西方文化霸权相抗衡的文化发展战略,从进行文化创新、发展文化产业、对外文化策略三个方面,努力提高文化执政能力,切实维护我国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