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化大革命"前,杨尚昆是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在这个贴近毛泽东的重要岗位上,他宵衣旰食工作了20年。1966年5月,杨尚昆受到林彪、江青一伙的残酷迫害,和彭真、罗瑞卿、陆定一被诬为"反党集团",从批斗、审查到监护,时间长达12年。1978年11月,中央工作会议召开,中央领导在会上宣布:"经过复查,过去把杨尚昆同志定为阴谋反党、里通外国是不对的,应予平反。"并且决定"恢复杨尚昆同志的党的组织生活,分配工作"。  相似文献   

2.
静德 《党史文汇》2002,(7):34-36
“坚持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一1935年8月彭真出狱时,北平正处于一片混乱之中。由于在北平认识的人很少,彭真决定还是到天津去寻找熟人,寻找党的组织。在天津彭真先住到一个码头工人家中,后来找到原纱厂工人、共产党员左振玉和司福祥。这时,彭真从传单中知道了在天津有中华民族武装自卫会、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救国会等组织。从内容上看,其中可能有共产党员,因此,他要左振玉设法与这些组织联络。在左振玉的联络介绍下,彭真见到了公开参加中华民族武装自卫会的朱光宇。从谈话中,彭真估计他是共产党员,但朱光宇否定,…  相似文献   

3.
从《先锋何在?》谈起 1957年党中央决定开始整风后不久,5月18日晚上,毛主席在他的住所——中南海丰泽园菊香书屋,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当我得到通知赶到毛主席的卧室时,少奇同志、周总理、小平同志(他们都是常委)和彭真、陆定一、胡乔木等同志都已在座。  相似文献   

4.
很多人都知道彭真,但却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夫人张洁清。以她的资质、德行、智慧和美貌,张洁清原本在很多地方都可以脱颖而出的,但她却一直默默地生活在彭真背后。作为彭真的妻子,她毫无怨言。但彭真却为此而叹惋不止。1997年2月23日彭真逝世前,曾对孩子们说:“你们的妈妈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她是个大学生,在工作上很有能力,是我耽误了她。”据说,在医院的日子里,躺在病榻上的彭真一直与守护在床边的张洁清执手相对。现在,彭真逝世已经9年了,彭真的灵堂还在,家里摆满了大大小小的他和张洁清的合影,床头的挂历就一直停在他去世的那一天。张洁清依旧活在丈夫的氛围里。  相似文献   

5.
1966年5月4日至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揭发出所谓“彭真、罗瑞卿、陆定一、杨尚昆阴谋反党集团”问题,四人被革职审查,被定为“彭罗陆杨事件”。  相似文献   

6.
静德 《党史文汇》2002,(12):26-29
“文革”中受迫害与据理力争一1964年7月7日,彭真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根据毛泽东和中央政治局常委其他负责人的意见,专门讨论毛泽东1963年12月12日和1964年6月27日关于文学艺术和哲学社会科学的两个批语。前一个批语是批给彭真、刘仁的,提出文艺界“社会主义改造在许多部门中,至今收效甚微。许多部门至今还是‘死人’统治着”,“许多共产党人热心提倡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艺术,却不热心提倡社会主义的艺术,岂非咄咄怪事”。后一个批语是批给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彭真、康生、陆定一、周扬、吴冷西…  相似文献   

7.
毫无疑问,一般群众大抵是喜欢党员干部有“亲切感”的。党员干部也并非都没“亲切感”,最起码很多人想有“亲切感”。那么如何才能有“亲切感”?一两句话很难讲清,但鄙人以为起码的一条就是党员干部要讲修养,作风好,人格佳。群众审视、评价一个党员干部,往往最先关注这些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说到此,我想起梁思成与彭真的一个故事。解放初期,梁思成不认识彭真,也不了解他在党内和北京市的地位。一次会议上,有人把梁思成介绍给时任北京市长兼都市规划委员会主任的彭真。当彭真知道他是梁启超的儿子时,就对他说:“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今后之…  相似文献   

8.
顾育豹 《党史文汇》2005,(10):51-51
1964年10月的一天中午,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万里按约定时间驱车来到人民大会堂,迎接市委第一书记兼市长彭真回机关,以便在途中抓紧汇报工作。彭真刚开完刘少奇主持的一个会议,他走出大会堂前厅后,便兴冲冲地对万里谈了一个打算:为贯彻刘少奇同志“要提高服务行业社会地位”的指示,他要亲自到北京崇文区清洁队去参加背粪劳动。万里犹豫了一下,心想:彭真年已64岁,近来身体又不太好,既要主持北京市的政务,又要参加中央政治局的许多会议,也难分身啊。于是,万里主动请缨,要由自己带队参加背粪劳动。彭真经过思考,终于同意,他握着万里的双手说:“北…  相似文献   

9.
1964年7月初,文化革命五人小组成立,成员分别是彭真、陆定一、康生、周扬、吴冷西.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即<五一六通知>),宣布撤销"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及其办事机构,提出重新设立"文化革命小组".  相似文献   

10.
北方昆曲剧院是在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陈毅元帅和彭真市长的关怀下成长起来的。其中彭真市长以及在他领导下的北京市委,更是为建立、壮大、宣传、保护北昆做了大量具体的工作。今天,在彭真诞辰100周年之际,北昆的老艺术家们在回忆起这些往事时,仍充满了感慨。  相似文献   

11.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彭真同志离开我们了。彭真同志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他在国内外进行的无数次斗争中引人注目的一次,是1960年6月他与赫鲁晓夫的一场舌战。  相似文献   

12.
陈晋 《党建》2010,(4):55-56
新中国成立前后,党内英雄辈出,群星灿烂,人才极一时之盛。论军事指挥,有朱德、周恩来和被评为元帅的开国元勋们。论党务工作,有刘少奇、任弼时、陈云、邓小平、彭真等。论经济工作,有周恩来、陈云、薄一波、李富春、李先念等。论外事外联,有周恩来、陈毅、张闻天、王稼祥等。论宣传文化,有陆定一、陈伯达、胡乔木、周扬等。这些入的年龄,除朱德外,当时也只50岁上下。  相似文献   

13.
说起罗瑞卿与郝治平,很多读者都已知道。文化大革命刚开始的时候,罗瑞卿被林彪一伙突然袭击,撤职查办,继而又与彭真、陆定一、杨尚昆一起被诬为“彭、罗、陆、杨反革命集团”。在罗瑞卿蒙冤跳楼自杀未遂之后,郝治平即与丈夫一起患难与共,相依为命,奏响了一曲可歌可泣的生死恋歌。 拱平:无尽思念只能永埋心底 在与郝治平结婚之前,罗瑞卿还曾有过一次婚姻,则不大为人所知。  相似文献   

14.
彭真的乡情     
彭真出生在山西省侯马市垤上村。1986年前,虽然山西省曾多次请彭真回老家看看,可彭真一直没有回去。他原不想回去,怕伤心。他是个大孝子,他80多岁的老母亲“文革”时被斗死,他的弟弟、侄子也都被斗。他总说,谁不想自己的母  相似文献   

15.
1964年10月的一天中午,时任北京 市副市长的万里按约定驱车来到人民大 会堂前,他要接市委第一书记兼市长彭真 回机关,也顺便在途中抓紧时间汇报工 作。 彭真此时刚开完刘少奇主持的一个 会议。他走出大会堂前厅,便兴冲冲地对 万里讲了一个打算:为贯彻刘少奇同志 "要提高服务行业社会地位"的指示,他 要亲自到北京崇文区清洁队去参加背粪 劳动。万里一听,心想:彭真已经64岁了, 近来身体又不大好,而且他既要主持北京 市的政务,又要参加中央政治局的会议, 也难分身哪!于是,万里主动请缨,要求自 己带队参加背粪劳动。彭真思考了一下, 终于同意。  相似文献   

16.
彭真在狱中     
潘宁 《党员特刊》2003,(1):50-51
彭真出生于山西曲沃县候马镇。由于家境贫寒,彭真六七岁就要白天下地,夜里纺线、喂牲口,在极其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长大。虽然生活艰苦,但他知道求学的重要,羡慕那些上学的孩子。所以在农闲时,彭真也曾尽可能到私塾去听课。  相似文献   

17.
何立波 《党史纵览》2007,(12):39-45
对于陆定一,许多读者并不陌生.他的《老山界》一文,以细腻、生动的笔法描述了红军翻越长征中第一座难爬的高山--"老山界"的情景,被收入中学语文教材,长征时,陆定一任中央军委二纵队宣传干事,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过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和文化部部长,是我党宣传文化战线的杰出领导人.而陆定一的情感世界,也充满了悲欢离合,波澜起伏.  相似文献   

18.
陆定一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定一是我的老领导,自我到中宣部工作起到“文革”爆发时的18年中,我一直在他领导下工作。 1966年,毛泽东称中宣部为“阎王殿”,并且发出了“打倒阎王,解放小鬼”的号召,陆定一就成了“大阎王”,我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阎王”身边的“大判官”。“大阎王”被打倒了,他不再领导我了。但“文革”后他从被关押的地方放出来,见面时我还是叫他“陆部长”,一直到他去世我都没有改口。  相似文献   

19.
二十集电视连续剧《彭真》,是一部有着丰富的历史内容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它以朴素的艺术风格,真实地描述了伟大革命家彭真的壮美人生和丰功伟绩,深情地赞颂了他的实践精神和人格魅力。这部电视剧运用简练而又明快的编年史式的叙事手法,充满着真挚的情感和深厚的历史意识,向当代观众展现了彭真同志鲜明饱满、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真”是彭真同志最喜爱的—个字,是他的名字也是他的灵魂,是他一生追求的境界,也是他一生坚守的信仰。真诚待人,认真工作,追求真理,用一个“真”字来概括彭真同志的性格特点,围绕着这个“…  相似文献   

20.
梁志祥 《党史文汇》2002,(10):15-18
彭真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国务活动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主要奠基人,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和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样,彭真早期思想的形成,曾经历过一个转变过程,这就是从民主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彭真早期思想的转变,一方面与当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同"真正群众性的革命运动"的实践密不可分.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中体味民主革命的意义的,又是在革命实践中接受马克思主义和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的.这种显明的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过程,奠定彭真一生思想认识的实践性品格,这也是彭真之所以能始终与时俱进,在其光辉的一生中为中国人民的独立与解放,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顽强奋斗,建立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