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钢 《民主》2014,(6):42-45
<正>多年以后,当走进苏州姚建萍刺绣艺术馆,观赏那些精美绝伦的绣品时,我不由地想到第一次近距离欣赏苏绣作品的那个下午。那是我刚刚调进民进机关不久,时任民进江苏省委会主委的章臣桓叫我去他办公室,让我把一份文件送到省统战部。难得进主委办公室,我对一切都感到新鲜,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墙上一幅"油画"——这是知名教育家、江苏民进创始人吴贻芳先生的一幅侧身肖像。画面中吴贻芳先生身着灰蓝色的列宁  相似文献   

2.
意在“艺术搭台、经贸唱戏”的首届云南民族艺术节近日落下帷幕。它融文化艺术、经济贸易、旅游观光为一体,成功地向国内外宾客展示了云南各民族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饶有特色的  相似文献   

3.
《瞭望》1999,(52)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所前所长陈乐民认为,文化问题涵盖面太广,真是天地间无处不是文化。若敞开来谈,势必漫羡而无所归心,说不出所以然来。所以必须加以限定。这里说的“文化”,系指关乎人类社会发展层面上的“文化”,可称之为“大文化”。至若文学、艺术乃至“饮食文化”、“旅游文化”、民风民俗之类的“俗文化”,均不在论列之内。某种世界性的“大文化”正在向我们迎面走来了。当然这是一个持续的长过程,不是可以预设哪个日子可以“完成”的。马克思、恩格斯论及各民族在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相互依赖正在代替各民族闭关自守时指出:…  相似文献   

4.
廖海玲  李丽芳 《学理论》2009,(18):67-68
云南青铜器承载了大量古滇国文化和传统文化,也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民族艺术宝库,青铜器让今人管窥了古滇国曾经的辉煌和文明。本文就青铜时代“国之重器”——铜鼓,对古滇国当时的社会生产、阶级关系、对外交流等方面进行认识和了解,并且通过铜鼓在当今民族生活中的使用情况,系统地了解铜鼓在古滇国时期和现代民族生活中发挥的独特作用,继承和弘扬云南民族历史与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5.
廉政文化社会化,简而言之就是促使崇尚廉洁、鄙弃贪腐的价值理念成为社会大众的共识和追求的过程。廉政文化社会化。不仅需要平台和载体,而且更需要同其他类型的文化共同“搭台唱戏”。一是通过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廉政文化与中国历史文化有机融合。二是通过对民族文化中蕴藏的廉政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以及利用民族文化的传承方式来推进廉政文化传播,促进廉政文化与民族文化的有效结合。三是通过艺术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来拓展廉政文化的传播途径,从而实现廉政文化与艺术文化的相互渗透和相互推进。四是通过找准旅游与廉政文化建设的有效结合点,推进廉政文化与旅游文化的互补与互动。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过程中弱势民族的文化发展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隽 《理论探索》2003,(3):21-22
文化发展是民族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对于全球化过程中的弱势民族来说更是如此。在这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全球化时代 ,弱势民族文化发展的出路和途径主要有 :转变观念 ,充分认识弱势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提高“文化自觉” ,立足本民族文化的民族性 ,坚持并发展其文化特质 ;促进本民族文化的调适与转换 ,使其顺应世界文明的潮流 ;积极推进文化整合 ,使弱势民族国家的文化得到动态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雕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题材内容和雕塑技法上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新时代,雕塑艺术不断吸收融汇世界文化艺术发展成就,汇聚起多元交响的崭新乐章。多元的形式语言与观念创新在变换的展示空间中为雕塑艺术建构了多重阐释维度,拓展了雕塑艺术本体的内涵。放眼新时代雕塑领域的多元创造,《丝路金桥》是其中的成功案例。全国政协委员、艺术家舒勇在创新艺术理念的驱动下,以“一带一路”为背景,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  相似文献   

8.
夏珺 《民主》2005,(4):48-48
《全国性文艺新闻出版评奖管理办法》日前正式颁布。文化部今后的全国性评奖将统称为“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只有两个奖种,一个是专业艺术方面的文华奖,另一个是群众文化方面的群星奖。文华奖将由“文华大奖”、“文华剧目奖”、“文华节目奖”、“文华单项奖”组成,其中:“文华节目奖”是针对小型舞台艺术作品包括声乐、舞蹈、杂技等艺术门类设立的。群星奖包括7个艺术门类,评奖周期和办法与文华奖相似。  相似文献   

9.
国学的当代价值与民族精神之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文化领域近来形成了“国学热”。“国学热”背后是中国文化的复兴,是民族精神、民族美德、民族艺术的复兴。这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就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国际地位,反映了中国人民族自豪感的增加,反映了民族复兴需要文化复兴的自觉意识。在这轮“国学热”中,人们对什么是国学,旧国学有哪些当代价值、存在哪些不足,如何创新旧国学,弘扬国学的当代价值,如何发挥国学在塑造当代民族精神中的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等方面问题,都非常关注。本文也就这些问题进行些探讨。  相似文献   

10.
杨文超 《学理论》2008,(3):48-48
经过长时间的讨论和酝酿,2007年末中央政府终于颁布了修改“长假”的决定,取消“五&#183;一”七天长假,又顺应民意,增加了“清明”、“端午”和“中秋”三个法定假日,从而使中国的节日当中,有了本民族的文化特征。从这点来看,在节日的快乐享受之中,肯定会增加传统文化的精神滋养。  相似文献   

11.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生命,它铸就了一个民族的特定存在方式,形成了民族文化特质。经过数千年的演绎与扬弃,中华文化已深深地融进我们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支配人们思想行为的强大精神力量。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四大战略部署之一,  相似文献   

12.
华嘉 《民主》2008,(12):28-30
2008年7月15日,由北京奥组委、苏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大型原创苏绣《和谐——百年奥运中华圆梦》捐赠北京奥组委的仪式在北京奥运大厦隆重举行。苏绣与奥运结缘。在这幅长2.9米(象征第29届奥运会)、高11.2米(象征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诞辰112周年)的苏绣作品上,以蓝天祥云为背景衬托,画面上从左到右依次展现出雅典卫城、爱琴海、北京天坛、长城和珠穆朗玛峰等享誉中外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相似文献   

13.
黑格尔的“民族精神”即民族伦理精神。作为一个国家的灵魂,作为民族文化的核心,黑格尔认为民族精神彰显着民族的特色和本质,决定民族的独特的历史演进历程,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稀缺共同价值诉求的现代社会,探讨黑格尔“民族精神”的合理内核,无疑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中国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认同危机,反思中国民族形象的建构,我们倍感林语堂的睿智,他立足于中西文化之上,反身建构起连续的的民族形象,从先秦的哲人写到宋明的文化艺术、生活艺术再写到民国,从而形成完整的中国文化讲述并完成文化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所以介绍推广林语堂的作品,正确评价林语堂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实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国华 《学理论》2009,(1):61-63
2008年夏天,我们享受了两场精神盛宴:一是融高雅艺术和群众文化活动为一体的第29届中国&#183;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哈夏”,不仅展示了哈尔滨市举办大型文化活动的实力,更彰显了素有“东方巴黎”、“东方莫斯科”美誉的哈尔滨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全市上下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16.
洛阳素有“九朝古部”之称,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的主要发祥地之一。这里的宫廷艺术、宗教艺术、民间艺术等历史文化遗产十分丰富。一九六四年洛阳市工艺美术公司正式建立,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公司自建立以来,在恢复继承古都文化遗产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靳萱 《民主》2003,(12)
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不仅是我们56个民族精神情感、道德传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亲和力的载体,也是普通百姓世代相传的文化财富,更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精神资源与民族根基。随着我国经济的突飞猛进、人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多元变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以农耕文明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受到了强烈冲击,许多传统的民族文化艺术已逐渐萎缩,大量的民族艺术项目和技艺正走向消亡。为了避免重蹈西方工业革命使欧洲文化艺术严重受损的覆辙,调查、抢救、保护、发展、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已迫在眉睫,为此,民进中央于11月17日—18日首次召开民进民族文化保护研讨会。抢救民族文化遗产、倾情打造社会主义大文化的急切呼唤声声入耳,深深的文化情怀令人为之动容。保留民族走过的痕迹一个物种的消失,只让我们失去一种动人的风景;一种语言的消失,却让我们永久失去一种美丽的文化。但民族文化不能像断线的风筝,随风而逝,这已成为与会专家学者的共识。  相似文献   

18.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坚持认同、文化和制度三个向度有机统一。从认同向度来看,在王朝国家形态,民族认同初见端倪,在民族国家形态,国家认同兼具两性;从文化向度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共同”的理念、“超越”的特质;从制度向度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制度保障蕴含历史包容性与理论引导性相统一、主体指向力与中心凝聚力相促进、整体国家观与个体民族观相融合、中央积极性与地方积极性相协同的特性与优势,为世界解决民族问题、处理民族关系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19.
袁方 《民主》2009,(6):6-8
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当今世界,任何国家和民族的兴盛都伴随着文化的强力发展。可以说,文化创新不仅关系纠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未来。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是当代经济、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在产业层面的具体表现,它以独特的形态演变和运行方式与其他产业发生广泛而复杂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