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通过统战工作,实现了现代中国社会的组织化,体现了统战团结精神。现代社会乃是有活力、有序的组织化社会或有机社会,社会学有关有机团结思想有益于理解现代社会的组织化与有机化。统战工作达到的团结,显然不是机械团结,而是强调一致性与多样性辩证统一的有机团结,是统战团结。中国共产党的统战工作以尊重分工但又超越分工及其特殊利益的无产阶级政党学说为理论基础,强调“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致力于重建社会关系,实现广泛的社会动员与团结,形成了优越于自由主义政体的现代社会动员及其组织化传统。新时代中国统战及其社会的组织化,特别体现为:国家民族的集聚与认同建构;吸纳与团结知识分子以推进社会的理性化;吸纳和团结新的阶层人士特别是民营企业家以推进经济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2.
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创作于西方国家从前现代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期,其思想对于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来说,或多或少地可以作为借鉴。社会团结及其两种类型是该书的主线,作品深入讨论社会团结的类型特征、历史转变和社会团结的精神基础、法律保障及其威胁因素,展示出涂尔干对社会整合与和谐的终极学术关怀,这对当前我国社会转型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社会团结是指社会基于共同认同的目标和共同的需要而形成的依存和联结。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团结问题凸现,而人民政协具有应对社会团结的现实和潜在功能,因此,人民政协应将社会团结作为其功能开发的方向和着力点,从拓宽吸纳范围、合理设置界别,发展协商建构等方面开发人民政协社会团结功能。  相似文献   

4.
团结党外知识分子是巩固壮大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方面。随着我国社会形态日益走向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并行的网络社会,党外知识分子受网络社会作用影响,角色在线下线上、现实虚拟、圈内圈外、精英普通之间不断变换,给团结工作带来极大挑战。新时代,团结党外知识分子必须积极适应网络社会特点规律,契合党外知识分子角色变化,团结路径上应聚焦全域网络统战、虚实组织吸纳、线上线下融合、网络圈层跨越、请进来走出去、网络空间生态等方面进行优化;团结策略上应紧扣网络思政、“网红”带动、双向发力、圈层边界、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调整,确保把党外知识分子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  相似文献   

5.
以团结、干事、谋发展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明确行动指南,身体力行,全面体现“三个代表”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6.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建设更具包容性的社会,是当前中国社会管理改革的核心议题。本文从社会学的视角,诠释了当前中国社会管理的目标选择,并系统分析了改革所面临的挑战。社会形态学认为,社会是一个物理心理过程,其物理部分是由人口和社会资源分配形成的社会结构,心理部分则是社会联结的纽带。社会管理就是社会管理者通过调整社会资源的供应和分配,操控人口的流动和社会成员的心态,增强社会的联结纽带,不断塑造变化着的社会形态的过程,社会学对理解这一过程提供了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分析工具,国外关于社会管理的战略及其实践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综合分析表明,当前中国迫切需要在加强社会团结的基础上发展社会的包容性。  相似文献   

7.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是一部乡村社会学著作,该书不但说明了传统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性质以及具有差序格局特征的社会结构形式,而且叙述了建立在这一社会结构基础上的治理方式,如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等。当社会性质由乡土社会转变为现代社会,社会结构形式以及治理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这一过程表现为内生性、渐进性、长期性的特征,基于此,乡土社会的治理方式对于现在的乡村社会治理就具有现实意义。借鉴乡土社会的治理方式,对于完善我国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以及增强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涂尔干是西方古典社会学的主要奠基人和经典作家之一,其社会学理论对后世的社会学及法社会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涂尔干的法社会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其早期经典著作《社会分工论》中。在理清涂尔干社会学理论的背景、旨趣、渊源、立场和方法的基础上,围绕其法社会学的中心论题和核心内容对其法社会学思想予以解读和概括,可以从中获得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是突出人的主体地位的科学发展观之核心,高于“以国为本”.相对一切人的整体全面发展,个人的全面发展兼具目标性与工具性双重性质,而且个体发展与集体发展是一种互相促进、互为因果的关系.因此,培育良好社会心态要坚持以人为本,特别是要以个体心态的培育为基础、为起点.为此,就不但要注重打造公平公正的社会平台,提供必要的条件和环境帮助个体通过个人的努力谋求正当利益和满足,而且也应重视在媒体上让真实的民意、民心、民愿成为主流.  相似文献   

10.
重构社会团结的规范基础并展现人类未来发展形态,由此捍卫并提升每个人的根本价值,乃是马克思实践观点的基本取向。在思想前提上,实践概念意图激发主体自我意识并寻求类存在形态,以此实现精神与世界的契合一致;在思想路径上,实践观点强调社会总体变革和联合行动的优先性,进而批判政治革命的不彻底;在思想旨趣上,实践理性寻求社会团结并重建共同体,从而彰显人性尊严和责任意识。这一内涵和视界需要在概念论视域中进行实践推理,进而确立社会联合与人类解放的实践原则,这一推证与现实的社会历史发展须臾不离,从而要求我们结合时代状况给出思想和行动方案。  相似文献   

11.
破产污名作为阻碍现代自然人破产法生成的对抗因素之一,根植于个体对集体意识所划定的借贷行为规范的偏离,是该偏离的消极标签。从制度史的角度来看,在初级社会中,破产法承载破产污名,压制破产者以维护集体意识,保持其对社会团结的维系作用。随着初级社会向分工社会发展,尤其是面对现代的债务危机,自然人破产法逐渐与污名分离,破产污名留存于社会中,阻碍了自然人破产法发挥修复分工的作用。自然人破产法通过去污名化、修复社会分工等现代进路,使社会分工对社会团结的维系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2.
人民政协作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力量,团结和民主是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人民政协要发挥其特有的优势,有效促进社会各阶层的团结,促进民主法治的健全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论团结     
人是以群体方式生存发展的,生存发展任务繁重与生存发展力量相对不足的矛盾是人类面临的永恒矛盾团结合作是破解这一矛盾的永恒选择,并且人类社会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延伸到哪里团结合作的历史和范围就拓展到哪里,团结合作影响着人类生存发展的方方面面,此即团结影响一切。本文分析了利益、领导、批评或斗争与团结合作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出这当中无论哪个问题处理不好,都会对团结合作产生影响,总之,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影响着团结,此即一切影响团结。  相似文献   

14.
多元文化交融的互联网时代,形塑了多元的社会心态。当代高校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大学生的社会心态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问题。“00后”大学生作为“数字原生代”,需要教育工作者在互联网时代找到他们存在的地方,厘清影响其价值观和心态的多元文化,和他们一起建构能够顺应时代要求的生活和价值,建设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社会心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肯定引导、去标签化、多主体参与为导向,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更好地与“00”后大学生实现同频共振。  相似文献   

15.
网络时代是一个意见领袖的时代,识别意见领袖,团结意见领袖,依靠意见领袖,争取意见领袖,影响意见领袖,掌握住两级传播中的这一关键要素,对于做好宣传、引导舆论和应对舆情,对于构建网络时代的统一战线,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的应用价值。本文研究了网络意见领袖团结工作,主要探讨了微博网络意见领袖的发现识别,分析了意见领袖在热门(敏感)话题监测和传播中所起的作用,从而提出了相应的团结网络意见领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团结是干事创业的基础,是领导班子的生命,是发挥领导班子整体效能的关键。如何增进领导班子的团结?笔者认为要做到“六多”。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一系列史料的发掘整理向读者展示,被誉为“川北圣人”的民盟创始人张澜先生,在整个抗战过程中深明大义.在一系列关键时刻为促进川军内部、川军与其他地方军、川军与国民党中央军、川军与红军、国民党与中共等多方面的团结抗战进行奔走呼吁,做出了鲜为人知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8.
团结问题是领导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 ,领导干部要坚持自我教育 ,不断强化团结意识 ;坚持刻苦学习 ,不断提高团结的能力 ;坚持自查自找 ,及时解决影响团结的问题。努力践行“三个代表” ,做“班子”团结的表率  相似文献   

19.
“屌丝”一词反映了当代青年对于社会现实和自身改变的一种无力的心理状态。作为2012年度最热的网络流行语之一,“屌丝”一词被当代青年争相认领,是认识当代青年心理状态和心理诉求的媒介。探究和把握“屌丝”现象的成因,是深入研究当代青年群体在流行文化中所反映出的心理状态和精神世界。“屌丝”的流行与过度泛化折射出青年传统观念的丧失、对现实社会的无奈、对自身状况的自嘲等心态,必须引起教育工作者和社会管理者的反思。  相似文献   

20.
在法治建设中,法律结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法治建设的逻辑起点。法律结构的界定不同决定了我们法治建设的发展模式的不同。从法律结构角度进行考查,我国的历史上形成的乡土社会是一种国家法与民间法并存的法律二元结构,我们应该在法律二元结构模式下进行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