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比例原则是行政法中限制行政自由裁量权的重要原则,该原则有效维护了相对人权利,根本着眼点是实现法益均衡。比例原则要求行政行为是妥当的、必要的,并且合乎比例,也就是说,当公权力和个人权利发生冲突时,通过比例原则判断行政行为是否在宪法和法律设定的框架  相似文献   

2.
一般说来,刑事政策是指国家或执政党依据犯罪态势对犯罪行为和犯罪人运用刑罚和有关措施以期有效地实现惩罚和预防犯罪目的的方案。一、刑事政策的制定原则刑事政策制定的原则是指制定刑事政策过程中所应遵循的主要准则。笔者认为,刑事政策制定的原则主要有:1.法治原则法治是公权力行使的基本原则,法治的精神在于限制国家的权力。刑事政策作为治国的一种策略,是公权力实现的重要方式,刑事政策的行使必须符合法治主义原则。其主要体现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刑事政策的制定必须受宪法制约。宪法规定的人权原则、平等原则等对刑事政策的制定起着…  相似文献   

3.
一是现行宪法所规定的基本原则对个人本位思想的体现。我国宪法学者在充分研究了现行宪法文本的前提下,一般认为现行宪法规定了下列几项基本原则:一是人民主权原则,即国家和社会公权力属于人民,来自人民,受人民控制和监督,为人民服务,代表和实现人民利益。二是基本人权原则,即宪法贯彻和体现公民个人的主体地位的维护和尊重的基本要求,以实现公民人权真正享有和不断增进为目标。三是法治原则,即一切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严格遵守法律,一切组织和个人依法享有权利履行义务,  相似文献   

4.
无罪推定原则作为一项基本的人权保障原则在刑事诉讼法中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刑事诉讼法在96年修订时确定了有中国特色的无罪推定原则,反映出中国刑事法治建设过程思想的冲突与磨合。无罪推定原则作为刑事诉讼的基础性原则是确信无疑,然而无罪推定原则配套机制建设才是其原则待以实现的关键,宪法性无罪推定保障人权、拒绝自我归罪权的确立乃无罪推定原则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5.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我国国家机构的重要组织和活动原则。实现依法治国,司法机关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作为审判机关的人民法院必须独立行使审判权,做到忠于事实,忠于法律,忠于人民利益。我国现行宪法第126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这条规定确立了审判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原则,简称“审判独立原则”。审判独立作为司法独立原则的核心,是现代法治国家普遍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我国宪法、人民法院组织法、法官法以及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的刑事司法领域中,宪法基本上不涉及刑事诉讼的审判原则、审判制度、审判方式等。如果以此来推理美国刑事诉讼法概况,却是大相径庭。美国刑事诉讼法的特点,就是将一些关系到人身权利和自由的行为上升到宪法的高度。  相似文献   

7.
尽管公安行政强制措施限制公民基本权利是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而具有正当性,但对这种限制本身还应根据宪法的原则和规范再进行限制。在基本权利限制的宪法教义学理论指导下,将现行的公安行政强制措施立法置于合宪性框架下接受逻辑检视和规范审查:在形式维度,其有诸多规定违反了法律保留原则和法律明确性原则;在实质维度,其亦不能全部符合比例原则。鉴于此,对公安行政强制措施立法的合宪性调整,在观念上有必要更新传统的公安部门观念,充分发挥宪法的统摄和指引作用;在规范补正上需严格落实法律保留原则和法律明确性原则,同时实现公安行政强制措施的类型化及比例化构造。  相似文献   

8.
“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宪法的重要原则,也是我们国家的行动纲领。推进依法治国,首先必须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特别要使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使其能够自觉地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和约束自己行使公权力的活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法治理念是在对法律的本质、功能及运作规律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与法治的基本精神和内在要求相适应的,关于实现和维系法治的思想观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现代西方国家法治理念的一些基本原理是相通的,但是二者的政…  相似文献   

9.
违宪行为的法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爱民 《求索》2005,(4):98-100
对违宪行为的界定,学界有立法者模式说、公权力者模式说、法律主体模式说等不同观点,但上述观点均存在缺陷。通过对几个命题的论证,可以得出结论:违宪行为是指享有公权力的法律主体严重违反宪法或上位法的规范、原则、精神或普通公民滥用自己的基本权利对抗自由民主的宪政秩序,并需通过违宪审查程序追究其宪法责任的行为。  相似文献   

10.
传统警察法多从公法角度研究警察权问题,鲜有人从私法角度进行深入思考.事实上,警察权有着深厚的私法和私权基础.循着公私法划分的起源和发展,我们能够找到原始的公权力与私法的关系.从警察权的本原上,我们可以进一步厘清警察权的公权力属性,并进而寻找到警察权的私权基础.警察消极行政作用的强化和警察比例原则的普适化是警察权私权基础的集中反映.  相似文献   

11.
宪法与刑法同属公法范畴,无一例外地受到公权力的礼遇,在它们之间也因此形成特殊的关系,正是这种关系,使得"宪法约制刑法"注定成为了民主政治所无法回避的世界性命题。事实证明,与其由国家直接控制刑法,远不如交由宪法约制更为妥适;宪法可以对刑法施加政治影响,但其广度和深度也需要有所约束;刑法固有的价值取向如与宪法发生冲突,宪法原则何以成为解围的准则;当主权被置换为管理权、且以此名义制定了刑法并用以控制作为个体概念的公民时,宪法与刑法之间趋于表面化的互动关系何以成为隐藏权利与权力博弈的庇护所,等等,所有这些内容无一不是法学理论的重要课题。如果从中国现实——包括现行的法律理念、法律框架、法律生活及法学成果等——出发进行相关的命题整合和理论推导,对提升这一边缘理论的附加值将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2.
侯瑞雪 《理论月刊》2014,(5):106-109
我国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将"人权保障"作为立法的基本原则,贯彻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基本理念。新刑诉法从程序等几个层面加强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保障力度,然而新刑诉法在人权保障方面却仍然存在一些困境。新刑诉法仍坚持"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二者并重并将其作为刑诉法的直接目的,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会走入误区;被害人权利保障成为刑事诉讼人权保障的软肋;秘密侦查合法化带来人权保障的隐忧。因此,要走出刑事诉讼人权保障的误区,必须明晰刑事诉讼不同层次的目的,完善被害人的相关权利并规制公权力的运作。  相似文献   

13.
紧急状态下采取的各种非常措施,均涉及对公民基本权利的限制。基本权利的限制,是国家公权力依法对公民基本权利的减损。我国现行法律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种类型紧急状态下公民基本权利的限制已有初步的法律依据。即使是在紧急状态下,对公民基本权利的限制也应遵循合法、比例、救济等基本原则。我国应尽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紧急状态法》,同时加强合法性和合宪性审查,确保紧急状态下对公民基本权利的各种限制均符合宪法精神。  相似文献   

14.
刑事诉讼法原则概念的产生是一个经由原则、法律原则直至刑事诉讼法原则的历史演进过程。而在现代法治国家背景下,刑事诉讼法原则区别于刑事诉讼活动原则及其他阶段性原则,它应当是指贯穿于刑事诉讼全过程的,对刑事诉讼法的制定和实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和规范作用的,国家专门机关和诉讼参与人在进行或参与刑事诉讼时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15.
程序法治是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内容,而刑事程序法治是程序法治的核心,对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就是要实现我国刑事程序法治化,以进一步推进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无罪推定原则是刑事程序法治的一项基础性原则,已经被世界各国的宪法或法律所确定,也被众多的国际法律文件所接纳。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在1979年的刑事诉讼立法及1996年对刑事诉讼法进行修改时,都未能全面确立无罪推定原则。无罪推定原则的缺失,对我国刑事立法及司法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影响。为了顺应刑事司法的国际潮流,早日实现程序法治,我们认为这次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应当全面地、明确地将无罪推  相似文献   

16.
柴艳茹 《公安教育》2006,(10):34-38
一、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立法现状虽然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中都有关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一些规定,但由于这些规定过于原则,不具有可操作性,因此形成“非法证据排除”在司法实践中无法可依的局面。(一)宪法和刑事诉讼法中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我国宪法对  相似文献   

17.
正为深入贯彻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宪法和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正值2017年12月4日是第四个国家宪法日,根据国家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和宪法宣誓制度的规定,湖南省民政厅举行了全厅首次宪法宣誓活动,推动全省民政系统牢固树立宪法意识,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深入推进法治民政建设和"五化"民政建设,为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作出新贡献。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党和  相似文献   

18.
<正>一、引言公安机关是国家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范围内行使国家公权力,警察的依法执行公务行为是国家行为,袭警行为损害了国家机关的威严,挑战了国家机关的公权力,践踏了法律权威,且严重危害了社会公共秩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公民的法治意识和法律  相似文献   

19.
宪法文本中“人权条款”的规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韩大元 《人权》2006,(1):23-26
2004年宪法修正案的亮点之一是“人权”入宪,突出了人权在国家生活中的价值与功能,使人权从一般的政治原则转变为统一的法律概念和宪法原则,预示着国家价值观的深刻变化。将“国家尊重与保障人权”写入宪法,给宪法实践,尤其是宪法解释学带来了许多值得研究的课题。从某种意义上  相似文献   

20.
合理性原则是行政法基本原则,这已然成为我国法治建设新时期一个基本命题。但时贤多将研究视域狭隘化于引介经典理论亦或肯定宪法价值层面上。笔者试图另辟蹊径,以原则的司法适用为主轴围绕四项核心命题展开挈要论证,即为什么引介德国比例原则替代合理性原则之意涵?比例原则是否具备直接的司法适用效力?在此前提下,笔者拟通过实证分析法探究现行比例原则适用失范困境的诱发原因,提出"新"比例原则阶层论及与之匹配的司法审查标准以期完善我国有关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司法审查制度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