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蒋燕 《中国公证》2008,(12):63-64
人生就像一本书,有的人走马观花似地随手翻阅,而有的人却会用心地阅读,因为他知道这本书只能读一次,每一个人都在经营着自己的人生。三十多年已走过,回想起来有太多的感慨和深刻的人生体验—那就是公证照亮了我的人生。  相似文献   

2.
日子如流淌的河水,宁静而淡泊,偶尔击起的几朵浪花,也多是在空中激扬地一跃,复转身入水,不留一点痕迹与颜色。但也总会有那么几朵,从平静的水面跃起后,就钻入你的心中,让你久久不能释怀。那双泪眼,就让我倍感公证的神圣。  相似文献   

3.
《中国公证》2005,(8):10-21
全国公证队伍教育规范树形象活动已经开展了五个多月,各地都开展了各种活动以丰富教育规范树形象活动的内容。陕西省司法厅为把活动搞得丰富多彩、富有特色,独辟蹊径,于近期举办了“我爱公证”、“我为公证添光彩”主题征文·演讲比赛,本刊选择征文比赛中部分获奖的优秀文章予以刊登。现在。就让我们静静地去聆听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情怀,领略他们的风采,为他们平凡而伟大的理想、追求和奋斗鼓掌喝彩!  相似文献   

4.
曲向东 《中国公证》2007,(12):63-64
我是一名公证员,我常常把自己热爱的公证事业比做园丁的工作——普通而神圣。公证工作,没有惊天动地,没有跌宕起伏,也没有鲜花奖杯,有的只是平凡中见真情,用法律做武器,为你、我、他送来“及时雨”,撑起“保护伞”,解除后顾忧。这些,只缘于公证员为社会提供的公证法律服务能够预防纠纷,化解矛盾,增进信任,使人与人和谐相处。如果把公证比作种子的话。那么公证为社会播撒的是和谐的种子。盛开的是社会和谐的花朵。在日常工作中,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当事人遇到难事的时候。不是找律师、去法院,而是先到公证处来问个究竟。我想,在他们的心目中。公证最值得信赖。  相似文献   

5.
魏平 《中国公证》2002,(4):16-16
今年,我做为北京市公证处主管人事的负责人到北京一所著名的法律综合大学招收法律硕士研究生。未想到应招者廖廖无几,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市委、市政府招聘台前的求职长队。于是,我找到学校,要求安排与法院同一组。可是情况依然很尴尬,希望到法院、检察院应聘的学生很多,对公证处  相似文献   

6.
前方 《中国公证》2012,(3):13-16
记者:多年来,据我所知.作为中国公证协会公证文书研究委员会主任委员.您一直致力于公证文书改革,首先能否请您给我们简要回顾一下公证文书改革走过的历程?薛凡:呵呵,你的提问开门见山。我也就直奔主题吧。公证文书改革是中国公证行业的一件大事.早在1998年这件大事就已开始启动,那一年春天。在司法部的召集和主持下,我和一些公证同行会聚南京.花了大约两个星期的时间,反复研讨、论证。起草了新的公证书格式报司法部审定,那也是我第一次接触到“要素式公证书”这个全新的概念.当时就有一种焕然一新、豁然开朗的感觉.  相似文献   

7.
王洋 《中国公证》2007,(12):48-52
把一个人的周身亮点写全并不容易。为此,我二次去重庆采访重庆市公证处副主任袁野。第一次是逢重庆直辖十周年之际,除采写报道山城公证行业十年发展历程,另一个任务是就袁野在今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公证员进行采访。但那次从重庆采写回来的关于袁野的稿子,在未发表以前我曾给重庆市公证处黄悦善主任看过,黄主任看后希望暂缓发表再做修改,理由是我只让人们看到了被遮盖了的金子的一角。黄主任坚持地对我说:“袁野身上的亮点太多了,你写得还不够,上次你来赶上我在国外没见到我.我请你一定再来重庆一趟采访我。  相似文献   

8.
礼物     
今天是妻子的生日,又是礼拜日,应该好好地庆祝一下这个特殊的日子,但偏偏又是我的值班日. 望着躺在硬板床上的妻子,心情特别沉重,但也只能千叮咛、万嘱托,"你一定要躺住,千万不能动,否则,就会动了伤口,那么,躺了6天的时间就白费了.我保证5点前一定回家给你过生日,渴了或方便的时候给我打电话,能坚持尽量坚持."  相似文献   

9.
丁锋 《西部法苑》2003,(8):54-54
公证质量是公证事业繁荣发展的基石,是公证工作的生命线。公证能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充分发挥“服务、沟通、公正、监督”的中介作用,归根到底是看它能否为社会提供及时有效质量上乘的法律服务,而保证质量的基础是公证处公证质量的管理。  相似文献   

10.
柯晓玲 《中国公证》2005,(10):64-64
公证,庄严的字眼;公证,神圣的职业.光荫茬苒,转眼间,在这个平凡而又圣洁的岗位上我已经奋斗了整整二十个春秋. 孩提时代,有过许多的憧憬;校园里,也曾激情澎湃.前途、理想、事业,无数条道路任我挑选,而我却毫不犹豫地跨进了公证业--这个富有挑战性的队伍.  相似文献   

11.
正主持人(上海市东方公证处):精细化的公证法律服务,本是我2014年打算研究的课题,接到《中国公证》杂志的"指令",没有多想,就把这个题目定为这次沙龙的主题。我知道中国公证行业发展的多样性,所以邀请了全国各地的公证员讨论这个问题,希望可以引发大家的思考。精细化要求公证不仅仅是证明廖丽(云南省昆明市中衡公证处):精细化公证法律服务,当我听到这个论题时脑海中第一时间出现的居然是左  相似文献   

12.
陶峰 《中国公证》2014,(4):29-31
正一、"公证受理标准不一"——当事人视角下的公证失信公证受理标准不一是指在面对相同的公证申请人和相同的公证申请材料时,同一执业区域内的不同公证机构、不同公证员是否予以受理的结果不同。通俗一些的表达就是"某项公证业务在这个公证处不能办的,到那个公证处就可以办"、"某项公证业务找这个公证员就好办,找那个公证员就肯定办不成"。这样的情况在公证实践中确有存在,给当事人留下了办公证"因人(处)而异"、"没有统一要求"的印象,对公证公信造成负面影响。从实践中看,"公证受理标准不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  相似文献   

13.
张亚林 《中国公证》2004,(11):62-62
2004年春天,我有幸来到昆明市公证处. 这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组织上安排我在业务一部见习锻炼,我跟随周师傅所接触到的第一个案子是遗嘱公证.周师傅是资深公证员,他敬业、勤奋.  相似文献   

14.
公证与我     
饶伟 《中国公证》2005,(9):59-60
说实话,在学生时代,我的理想是去做一名律师,除恶扬善、维护正义,但佛法讲求缘分,从这个意义上讲,不得不说我与公证有缘.记得2002年的一天,我陪一个同学去公证处应聘,前来应聘的其他人不是嫌工资不高,就是畏惧工作辛苦,纷纷"落马",结果我却意外地留了下来,从此踏进了公证之门.那时,我只是从课本里抽象地了解公证,公证在我的脑海里就犹如一张白纸.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我已经在公证处摸爬滚打三载有余,这三年,记录了我人生最重要的成长历程,这三年的经历告诉我,选择公证是对的,我为我所从事的这个职业感到深深的自豪.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公证》2014,(3):29-30
正很荣幸参加第二届青年公证人讲坛,首先感谢中国公协,感谢青工委,给了我一个这么好的机会。今天的主角是在座的公证界的年轻的精英们,所以我主要是提出一些问题,提供一点思路。下面我就公证程序的价值和意义讲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公证程序存在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第二,完善公证程序规则应该思考的若干问题。关于公证程序存在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我想从四点来说:  相似文献   

16.
刚入住新房就遇到了连日暴雨,结果房顶、墙壁发霉。在与开发商、物业协商未果的情况下,关城王先生找到公证部门为房屋现状进行了公证,这是秦皇岛市首例因“麦莎”台风带来的灾害而申请的证据保全。  相似文献   

17.
夜灯之下,我翻开了一篇1989年所写的日记:  相似文献   

18.
马鑫 《中国公证》2003,(5):12-12
新疆,美丽的土地我的家乡,虽地处大西北,比较远,但随着改革开放,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信息化、数字化已经深入人心。新疆公证行业为了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更好的公证法律服务,自90年代初就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探索进取。时至今日新疆的大部分公证处都有了计算机,具备了初步的办公现代化设备,还有部分较  相似文献   

19.
滕琳晶 《中国公证》2010,(10):64-64
结束了轰轰烈烈的毕业季,我满怀信心踏上社会,却立刻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迷失了方向。昔日校园中的佼佼者,初涉世事,就被一连串的挫折和打击“夹道欢迎”。几经辗转,背井离乡,我来到了千里之外的座城市,在电视台谋了一份临时性的苦差。  相似文献   

20.
刘江 《中国公证》2006,(8):64-64
十二年前,我带着参加工作后的兴奋和对未来的憧憬,告别生活多年的校园,来到了城固县公证处。刚来到公证处的时候,公证对我来说是一片空白,主任让我和他用一个办公室.跟着他学习。我在心里认定这就是我步人社会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任老师了,随后的日子里,我一边跟着老师实践,一边学习公证业务书籍,遇到疑难的公证事项,所有的同事都是我的老师,对业务知识的渴望成为我最大的追求。在各位老师、同事的鼓励和帮助下,加上自己不懈的努力,半年后我终于开始独立工作了。俗话说:不经风雨,长不成大树;不受磨练,难以炼成钢铁。在公证这个大熔炉里,我深深地认识到,青春只有在奉献中才能燃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