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琼英 《传承》2010,(21):76-78
郑成功是我国明末清初驰名中外的民族英雄,一直受到人们的怀念和敬仰。1657年鸥汀寨屠杀事件中,郑成功的军队屠杀了鸥汀寨无数的百姓。鸥汀寨屠杀事件不是一个偶发事件,也不是郑成功的误杀和错杀,而是郑成功阶级本性所为,当然也与他性格中自私凶残的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郑成功收复台湾350周年。云霄县这个地处东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的“开漳祖地”,是当年郑成功及其军队驻过的军事重镇之一。综合查考民国37年《云霄县志》和《台湾外纪》、《小腆纪年》、  相似文献   

3.
吴明 《统一论坛》2002,(3):46-47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有关郑成功的研究逐渐成为台湾史研究中涉及最多的课题,笔者认为通过郑成功驱荷复台、抗清的一系列的战役以及从战争进程本身去挖掘他的军事思想,对郑成功研究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力图郑成功的军事思想。  相似文献   

4.
今年2月1日,是民族英雄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统治者、收复台湾340周年。16至17世纪间,当西欧殖民者侵入美洲、非洲、东南亚,把大片土著居民世代居住的家园变成其殖民地的时候,他们却在中国碰得头破血流,打着降幡黯然离开。作为以维护祖国神圣领土伟大壮举而名世并光照史册的杰出人物,郑成功对台湾的收复及其后世子孙在康熙年间的归清,不仅深刻地影响了几百年来祖国宝岛台湾的历史走向,而且不断触发着后人的多方思考。为了纪念这位对台湾发展和祖国统一有着巨大贡献的历史先驱人物,我们编发了这组学术笔谈。  相似文献   

5.
晚清以前,郑成功正面至多是以“遗民忠义”的“忠烈”形象受人景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民族主义思潮的传人,革命者开始用近代民族国家的视角重新塑造和认识中国既往的历史。郑成功因其“排满驱荷开拓台湾”的历史功绩及极富传奇色彩的生平,尤被晚清革命者所看重。在后者的阐释下,作为“反清英雄”的代表人物之一,郑成功形象发生“近代转型”,既迎合了反清革命宣传的需要,又是重构民族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国成立后,郑成功的英雄形象融入了国人的历史记忆之中,因应时代的需求,一直成为激励国人奋发图强、救亡图存的精神资源。抗战胜利后,郑成功又被作为光复台湾的精神象征而受到国人的进一步推崇。  相似文献   

6.
郑成功收复台湾 ,先后历时 9个月。由于在新区作战 ,和后方基地厦门、金门之间又隔着一个台湾海峡 ,复台大军的粮食供应显得特别艰巨和繁重。在此期间 ,复台大军曾遭遇三次粮食供应危机。郑成功采取了各种办法 ,其中包括 :复台大军携带行粮、缴获荷兰人的粮食、征购民间的粮食、金厦后方基地的接济、垦荒生产、实行严厉的粮食政策等措施 ,基本维持了复台大军的粮食供给 ,从而使收复台湾的伟大历史使命得以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7.
郑成功原名森,字明俨,号大木,明福建泉州府南安县石井乡人。其父郑芝龙早年入海经商,至Et本,娶日本女子田川氏为妻。明天启四年七月十四日(1624年8月27日),郑成功出生于日本平户千里滨。7岁那年,时任福建副总兵的郑芝龙自日本接回郑成功,并安置在晋江安平(今晋江市安海镇)读书。郑成功聪颖好学,15岁进南安秀才,21岁入南京国子监深造。  相似文献   

8.
周谷 《台声》2002,(5):46-47
中国人民的传统思想、道德规范常表现于日常生活中。中国人居留海外数代甚至数十代,大多仍保有中国的传统习俗,其后世子孙仍然眷恋故土,怀念祖国文化。历史名人徐福、刘邦和郑成功遗留在日本的亲族,就表现出这一伟大精神。  相似文献   

9.
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与1783年清朝统一台湾,是对台湾历史发展走向造成深远影响的两次军事行动,但这两次行动的具体进程却大相径庭。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区别,除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原因之外,军事上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如作战方式、战场环境、武器装备、外部增援、后勤补给等,同样对战争进程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一代王朝依靠海商打败荷兰强盗所谓"大明王朝"终于被人民唾弃了。内地流民起义,沿海武装走私,人民自己救自己。17世纪中叶,朝廷不要海权,而沿海人民则以武装走私捍卫中国海权。  相似文献   

11.
闽台是郑成功文物史迹保存最多的地区,郑成功形象书写成为闽台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20世纪前半叶闽台地区的诗社以报纸为媒介,举办了三次以郑成功为诗题的大型征诗活动。这些诗文是解读郑成功形象建构的关键资料,具有凝聚文人共识的重要作用。郑成功形象从清初的反清“乱臣”“贼寇”形象,转变为“骑鲸英雄”“草地掘鸡”等神话形象,更发展出反殖抗荷的中华民族英雄、开拓进取的冒险者、足智多谋的军事家,以及受日本殖民话语影响形成的超越西方的“东洋之子”等形象。  相似文献   

12.
“郑成功”是台湾古典诗歌中延续不断的重要题材之一,但不同时代,对郑成功的评价不尽相同。清代前中期评价偏于负面,牡丹社事件时,发生了由负面到正面的大翻转,并在乙未时达到高潮。其原因,在于面对异族入侵,人们想从郑成功身上吸取反殖抗敌的民族精神。日据后内渡使连横等跳出狭小空间而有了横跨两岸的宽阔视野,他们吸收了民主革命思想,建立了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岛内情况则较为复杂,《台湾》等报刊的征诗表达民间未曾改变的郑成功尊崇,瀛社的课题则有呼应“皇民化”之嫌,但仍以彰扬郑成功遗民忠义精神和驱荷复土、辟垦台湾的历史功绩为主流。这一演变反映了因应不同时代面临的现实问题,人们思想感情、认同状况的变化,其本身亦为台湾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6月12日下午,第三届郑成功文化节开幕式在厦门市鸿山公园延平郡王祠广场隆重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厉无畏,民革中央副主席郑建邦,国务院台办主任助理龙明彪,  相似文献   

14.
以泉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傅圆圆任团长的泉州郑成功学术研究会参访团一行17人,4月28日起程前往台南,参加第七届“郑成功文化节”。台南市自2002年开始举办“郑成功文化节”,至今已是第七届。  相似文献   

15.
王亮 《两岸关系》2012,(9):68-68
今年是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350周年,8月27日—9月9日,由北京市台联主办、福建省台联协办的"成功在两岸——郑成功收复台湾350周年纪念展"在北京台湾会馆举行。  相似文献   

16.
开辟荆榛逐荷夷, 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 茹苦间关不忍离。郑成功,我国明末清初的伟大民族英雄,他是一位名扬四海、功垂千秋的历史风云人物。明天启4年(1624年)郑成功出生在日本平户岛千里滨,父亲郑芝龙是海盗出身的  相似文献   

17.
《台声》2010,(5):9-9
据台媒报道,4月23日,300多年前郑成功收复台湾时驾驶的“戎克”仿造船在台南市酋度开放亮相。334年前的4月30日午时,郑成功舰队进入台南鹿耳门水道登陆台湾,受到台湾民众的热烈欢迎。为纪念这段历史。台南市推出“戎克”仿造船的建造。昨天台南市长许添财高兴地登船参观,认为仿造船彰显了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精神。能够作为台南市的文化观光大使。  相似文献   

18.
杨杰  王晓 《台声》2002,(7):4-5
福建南安是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故乡。郑成功的陵墓位于南安市郊的水头镇复船山上,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登上墓台,复船山下是一望无际的大地与铺展向台湾海峡无边的大海。1646年,郑成功在东南沿海高举义旗,10多年的战火硝烟,将他锻炼成“胸藏甲兵,气吞湖海”的军  相似文献   

19.
郑成功是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以39岁的短暂生命抗击清廷、转战东南,开发厦门、驱逐荷夷、收复台湾,可谓英气勃发、风云叱咤,那力挽狂澜、开辟荆榛的丰功伟绩着实令人回肠荡气。  相似文献   

20.
明郑时期郑成功等的诗文作品中表现出的强烈的“遗民忠义精神” ,植根于儒家观念和闽台历史文化的悠远传统中 ,并超越了对某一特定朝代和皇帝的“愚忠” ,升华为广泛意义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在日据时代的台湾民众中传衍不息 ,成为大多数台湾民众保持其汉民族精神和祖国认同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此 ,无论在传统诗文中 ,或是新文学创作中 ,都有明显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