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国封建社会的“人治”观念与“清官”情结在国人大脑和心目中真是根深蒂固,直到今天它仍还在不知不觉地支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并不时在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中表现出来。我们不妨以电影《生死抉择》为例,影片中塑造的李高成、杨诚等忠实代表党和人民根本利益的人物形  相似文献   

2.
"清官情结"作为君主与人治情怀的浓缩在民众心目中依然挥之不去。但以现代社会理念来看,"清官"时代早已过去,"清官情结"早已不合时宜。"民主情结"是民主与法治理念的精髓,建构"民主情结"就是依靠人民自己、坚持依法反腐和奉行权力制约,这是我们正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清官的形象,凝聚着民众对理想政治的向往,甚至往往成为自己生存希望的象征,于是终于幻化为民间政治信仰中高大的“神”,而清官的政治几乎完全是民间促成的。  相似文献   

4.
邹白茹 《求索》2007,(7):173-175
侦探小说折射和呈现着一个民族的各种文化因素,全面地体现民族的文化特性和心理企盼。侦探小说的翻译与传播依赖着它本身所存在的文化氛围,而文化氛围又直接影响着它的翻译和传播。中华民族迈向“近代”的前奏曲就是西方侦探小说之所以能在中国风行一时的文化大氛围。西方侦探小说中,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的圆满结局满足了当时国人的心理要求,清朝末年的改革派们甚至把西方侦探小说的译作视为救国强民的工具,它之所以能在中国风行一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老百姓的清官情结。  相似文献   

5.
建立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之一。由于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及历史的原因,民主建设就显得非常复杂和艰巨。如何科学地分析现时期群众中存在的清官意识?它与民主政治有什么联系?这是值得认真研究探索的。清官意识的历史渊源流长。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那些顺应民意、合乎历史发展潮流、为官廉洁公正的宫吏被民众赞誉为“清官”。清官政治是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开明人士也是大多数人民的要求,有清官执  相似文献   

6.
苏庆 《传承》2011,(30):80-81
通过分析清官意识在当今盛行的原因,重点对清官意识给民众政治主体性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反思,并对消除这种影响提出了几点简单建议。  相似文献   

7.
清官情结与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心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多少世纪以来,无论朝代更替,清官情结依然凝聚在人们的心底。“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豫剧《七品芝麻官》主人公这一句唱词,不仅使牛得草这位丑角演员饮誉神州,而且成为相当多的干部们自律的格言。1997年,有人创作了一首《廉政歌》,歌词反复咏唱的是,“为民办事为民作主”,“一任清官万民仰慕”。去年3月15日,朱基总理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我只希望在我卸任以后,全国人民能说一句话,他是一个清官,不是贪官,我就很满意了。”这样的回答,不以人民的公仆作答而以清官自况,其中的意蕴值…  相似文献   

8.
道教在近两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具有浓厚的政治情结 ,表现出强烈的关注政治和干预现实政治的倾向 ,其实这正是道教作为植根于中国民族文化传统的本土宗教的特色之一 ,而道教所固守的黄老传统就是其政治情结的主要思想根源 ,也是我们理解道教政治情结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清官难做论     
中国古代的百姓拥戴清官,盼望清官。也许是他们见多了贪官、昏官、庸官,被坑得太苦,所以总指望"青天大老爷"出来"为民作主",雪沉冤,薄徭役,减赋税,好让自己过几天安生日子。殊不知,清官从来只是凤毛麟角,不可多得;而且,做清官难,难做清官,别有一番苦楚在心头。清官难做,难在何处?鄙人不才,试述三则:一则难在自家要讨苦来吃。要做清官,自己,连带妻儿老小,就得过清苦的日子。就靠那么几两俸银度日,香车宝马坐不成,高堂大屋住不上,山珍海味吃不到,绫罗绸缎着不起,诸如出洋旅游、桑那按摩之类赛神仙的消  相似文献   

10.
既然80%以上基层应该解决、也可以解决,那么中层政府就要考虑一种"基层解决,中层终结"的民冤表达和处理机制上访是中国特色的一种政治过程,既传递着传统的"鸣冤"情结,又呼应着现代的"诉权"心理。一个完整的政治体系需要提供某种民情上达的通道,否则,它就难以运转下去。民情中的民冤指的是民众根据某种标准(一般是统治集团提供的意识形态和治理规  相似文献   

11.
太清官乃唐朝地位极为尊崇、极为特殊的尊祖重道的大道观,同时也是当时道教的最高学府、道教的学术研究机构--崇玄学、崇玄馆的办公所在地,出于政治、宗教等方面的需要,其图像秩序在太清官里有其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12.
清官与贪官的十大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中国不断加大惩腐力度,大大小小的贪官纷纷落马。这并不是说这几年贪官在急剧增多,而只是说明中国的反腐力度在不断加大,以前隐藏着的贪官这几年再也隐藏不住了。正气永远都会战胜邪气。清官与贪官相比,正如好人与坏人相比,好人和清官都是占绝对多数的。不过,清官大都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大众传媒的急剧变革,对民族地区公民政治社会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了适应环境和时代的变化,现代社会变革呼唤着民族地区公民政治社会化的有效治理。跳出时下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研究的微观情结,以政治控制场域为限度,从营造良性的宏观环境和建构高效的具体治理模式的视角,探讨社会变革中的民族地区公民政治社会化治理机制,有利于推进我国民族地区公民政治社会化的进程,以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李新 《求索》2012,(3):190-191,134
所谓"情结"是指困扰乃至支配一个人的生存及发展的深层心理原因,它往往以一种无意识的形式决定人生的价值取向和生存目标。"革命情结"也就是以革命为本位的人生取向。"红色经典"文学中"革命情结"的发生主要由传统"复仇文化"雄厚的道德伦理支撑、中国"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大部分作家自身的仇恨经历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初,意识形态建设需要文学对革命历史及新的政治统治进行合法性论证等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促成的。"红色经典"文本中对"革命情结"的过度推崇和张扬,除了政治意识形态对文学审美的规训等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作家顺服了这一规约而自觉地放弃了自己的独立思考与对历史必要的尊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李家伟 《今日中国论坛》2013,(1):191-192,194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误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其民主化方向的努力却得以备叶利钦为首的俄罗斯政治精英们继承。在俄罗斯,民主化成为了精英们的共识,可以说,俄罗斯的民主化是精英们的选择,民主转型亦首先是精英们的转型。事实上,俄罗斯的民主化面临的问题却比任何国家复杂。苏联解体留给俄罗斯的是政治精英们的急剧分化且固有的斯拉夫情结与西方民主的情结之间存在着矛盾;是国家制度的坍塌,因而俄罗斯需要国家重建;是经济崩溃,因而俄罗斯需要经济优先。纵观俄罗斯的发展历程,其国家的重建与经济的优先始终贯穿着其民主化进程,民主甚至沦为"副产品",俄罗斯的民主化仍然是未竟的事业。  相似文献   

16.
清官与贪官到底谁快乐?这是个人生态度问题。有人说,贪官贪污受贿,腰缠万贯,花天酒地,纸醉金迷,肯定比清官快乐。但肯定有很多人不会同意这种看法,这既包括众多清官,也包括支持清官的人,康熙皇帝就是其中的一个。据《清史稿》记,康熙非常注意奖掖、扶植清官。他不是等清官去世后才谥什么号,而是在清官还健在时就予以表彰重用。他还大力宣传做清官的好处:“尔等为官,以清廉为第一。为清官甚乐,不但一时百姓感仰,即离任之后,百姓追思,建祠尸祝,岂非盛事?从来百姓最愚而实难欺,官员是非贤不肖,人人有口,不能强之使加毁誉。尔等各宜自勉。”  相似文献   

17.
潘兰英 《楚天主人》2011,(12):13-13,50
情结,是情感与利益的维系。"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既是共产党人,也是各级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的基本情结。人大代表作为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必须增强选民情结,而增强选民情结则要有"三情"。动真情。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全党同志必须牢记,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政治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善论、清官意识和实用理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个核心观念,这三个核心观念各自蕴含着自己的政治诉求,而这些政治诉求是不利于现代法律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当下只有通过对这三个核心观念的批判,才能为现代法律和民主政治的发展扫除思想障碍.  相似文献   

19.
王石川 《群众》2017,(16):70-70
赃官可恨,众所周知;清官尤可恨,让人诧异。然而,在舆论场中常有一种声音,指认清官尤可恨,特别当一些清官典型广受赞誉时,便有故作深刻人士满脸不屑,冷嘲热讽,进而抛出“清官尤可恨”的观点,仿佛做清官还不如做赃官。清官尤可恨,出自清末小说家刘鹗的《老残游记》。作者认为:“赃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盖赃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为非;清官则自以为我不要钱,何所不可,刚愎自用,小则杀人,大则误国。”猛一看,这话有几分道理。一些披着清廉马甲的酷吏,脾气坏,手段狠,行事乖戾,自恃道德优越感,习惯于不按套路出牌,故而最容易做坏事。  相似文献   

20.
论村民自治     
一地方自治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石。在发达国家多已成为习惯,而在中国却迟迟不能落地生根。中国有几千年君主专政的历史,“大一统“是主导思想。知识分子的理想是“致君尧舜上“,老百姓盼望的是“真龙天子“和清官,谁都没有想到自己管理自己,也没有想到中央与地方分权。直到1898年,谭嗣同、黄遵宪、梁启超等人才在湘南倡导地方自治,但只是昙花一现,即被摧残。以后,革命者嫌它迂阔,统治者嫌它碍手碍脚,都把地方自治撇在一边。有时统治者也想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