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很早就由日本传入中国,日本渠道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促使马克思主义从日本传入中国的主要力量是留日学生,主要领导人物有李大钊、李达、陈望道等人。日本渠道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从日本传入中国,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提供了主客观条件;另一方面,由日本传入的马克思主义有其自身特点及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陆洋 《党建文汇》2005,(10):41-41
与中国分道扬镳 至今,对于日本文化是从中国唐朝学来的,日本人从不讳言。他们甚至说,日本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分支。然而,历史的车轮滚到19世纪中叶,“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中国和日本封建王朝,被西方列强的炮火“炸开了眼”。它们在反抗与反思之后,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我爱樱花烂漫的日本,我更爱社会主义中国,我的心永远在中国!”一位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从日本来到中国的日本少女,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后,成了一位年逾古稀的中国老人。她的故事离奇曲折,催人泪下——  相似文献   

4.
柳沿 《党建文汇》2002,(3):39-39
一段时间以来,日本国内大谈“中国威胁论”,以“害怕”的口吻宣称中国经济将取代日本,这未免使一些国人沾沾自喜。说到底,日本经济真的不行了吗?这里面有多少水分呢?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日本文化之源,书法也不例外。但不可否认的是,日本的书法艺术。不论是人数、规模、普及程度、装裱质量等,都已超过了中国。  相似文献   

6.
王心文 《世纪风采》2010,(11):33-38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根据波茨坦公告精神,各战胜国可对被俘战犯自行审判。但由于内战,中国没有条件和能力对日本战犯进行关押审讯,苏联便将在中国俘获的日本战犯押送到西伯利亚,进行监禁和强制劳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2月毛泽东访问苏联,在同斯大林会见时,提出将关押在西伯利亚的日本战犯移交给中国,由作为主权国家的中国自行审判。此提议在1950年得到苏联的同意。  相似文献   

7.
宁军 《世纪风采》2008,(3):14-18
2007年11月,话剧《孙中山与梅屋庄吉》在南京隆重上演,这是日本东京银河堂剧团到中国巡演的重要一站。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与日本友人梅屋庄吉交往的一段历史佳话,经日本导演之手又在舞台上再现,在中国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笔者曾在日本东京采访梅屋庄吉的外孙女小阪主和子,听她讲述孙中山与梅屋庄吉之间难忘的往事,并看到了佐证她讲述的一批重要人物的珍贵史料。  相似文献   

8.
王先勇 《党建文汇》2002,(18):33-33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饱受侵略战争蹂躏的中国却没有从日本得到应有的和及时的战争赔偿。此后,由于世事变幻,最终中国放弃了对日本的战争赔偿要求。回顾这段历史,不能不引起世人的深刻思考和感叹!  相似文献   

9.
今年3月24日,我国民间“保钓”人士一行7人,成功地登上了中国神圣领土钓鱼岛。然而,中方人员登岛后,日本方面却置中国政府和人民的立场于不顾,以国内法为由。强行扣留了中国的7名公民。日本的这一粗暴行径,引起了中国政府的强烈不满和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  相似文献   

10.
张怀武 《共产党人》2005,(24):52-54
了解日本 国民党的元老戴季陶在1928年写了一本《日本论》说过:中国这个题目也不知让日本放在解剖台上解剖了几千次,装在试管里化验了好几千次。日本研究中国的书在1928年出版的丛书中,每册500页以上每部在10册以上的总有好几种,1000页以上的大著也有百余卷,日本人研究中国研究得非常透。如《银川小志》在中国都找不到了,  相似文献   

11.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问题,完全属于中国内政。但由于它发生的国际背景和当今世界的时代格局,对于影响台湾问题解决的国际因素需综合加以考虑。日本作为一个曾经侵略中国,奴役、掠夺过台湾的国家。已成为中国在完成统一大业进程中所必须正视的重要国际因素。本文将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翔实全面阐述台湾问题中日本因素的产生和阶段性特征、日本插手台湾问题的战略目的和原因、日本因素的消极影响和现实危害,对中国应对举措进行尝试性探讨。  相似文献   

12.
随中央电视台采访团到日本采访,随着各种感性认识的加深.对日本的认识也在加深。日本是一个表面跟中国很相似,其实跟中国很不一样的国家。这一切,是从许多细节中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末期,作为日本侵华的殖民地,中国东北地区工业生产总量已经超出日本本土,东北真正成了日本侵略全中国和东南亚的基地。日本投降后,其在  相似文献   

14.
数字     
《廉政瞭望》2012,(19):14-14
15245件 近日,首部由中国学者编成的《中国甲午以后流入日本之文物目录》在故宫博物院首发,在此期间中国被日本掠夺的文物达15245件。  相似文献   

15.
赵东阜 《党史纵横》2001,(12):45-46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军发动了震惊世界的“九一八”事变。事实上,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对中国东北的侵略野心早已是路人皆知,它要挑起事端搞侵略也不是什么秘密了。对于日本帝国主义将要发动的侵略,中共地下党组织看得非常清楚。但日本侵略者对沈阳地区及东北其它大片地区占领得那么快,却是中共满洲省委及其下属党组织所始料未及的。据现仍健在的原中共满洲省委宣传部长刘昆(后因革命工作的需要改名为赵毅敏)回忆:刚听到日军轰击东北军北大营的炮声时,感到十分突然,以为是土匪闹事,但很快就断定是日本侵略者在搞什么军事…  相似文献   

16.
王德新 《世纪桥》2012,(16):18-20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对我国东北的侵略战争。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采取消极不抵抗政策,拱手将126万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送给了日本侵略者,使资源丰富的东北沦为殖民地,成为日本侵略全中国的大后方。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共产党担负起民族解放的重任,领导东北人民和抗日联军在东北的白山黑水之中与日寇浴血战斗了十四年。  相似文献   

17.
声音     
《廉政瞭望》2010,(15):3-3
我们看日本,够发达了吧?但是日本国内永远弥漫着一种焦虑和危机感,只有这样它才会前进。而中国刚刚过得好一点,骄傲情绪就四处弥漫——这样时间一长,一两代人就会被毁掉,因为他们对国情不会有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中央公论》为主要的原始资料,分析、研究了中日邦交正常化前后日本人的中国观。战后,绝大多数日本人能从战前的蔑华、侵华的误区中走出,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重新认识、理解中国。目前,对中国的发展状况和前景的认识,日本人的中国观又分为“潜在的强国论”和“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论”两种不同的认识。总之,中日邦交正常化前后日本人的中国观呈现出主观色彩强烈、形态多样化等特点。通过对日本人的中国观的剖析,有利于挖掘其中国观向好的趋势发展的因素,促进中日之间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龚政 《廉政瞭望》2004,(1):38-38
日本为什么不肯反思历史?日本右翼分子为什么敢大放厥词?少数日本人为什么会公然践踏中国人民感情?我们认为,这与日本的民族心态和历史观念有极大的关系,而少数中国人惟利是图、奴颜婢膝的丑陋行径,更是打开了民族的耻辱之门。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对日本战犯的审理,是抗日战争胜利后轰动世界的一件大事。中国政府把审理与改造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侦察、核准日本战犯犯罪事实的同时,启迪了日本战犯的思想认识,促使他们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为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审理日本战犯的过程中,中国政府贯穿了公正、严肃和法制的精神,宽大处理日本战犯,使新中国对日本战犯的审理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通过审理,既揭露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国伤天害理的滔天罪行,伸张了人类正义;又把一些战争罪犯改造成为坚决反对战争、力主中日友好的骨干力量;同时把新中国竭诚和平和革命人道主义的精神传播到了全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