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莹  付海梅 《行政与法》2005,(10):40-41
改革开放后,我国第三部门获得了较快发展,但是也面临着很多问题。针对第三部门存在的问题,本文试图从治理理论的视野出发,从法律方面,第三部门与政府的关系方面和第三部门内部管理等多方面、多种途径培育第三部门。  相似文献   

2.
"资源依赖"理论是考察第三部门与政府资源互依关系的有效理论工具。运用这一理论分析我国第三部门与政府的关系可以发现,我国政府对第三部门的态度仍然是"防范控制"优先于"扶持发展",而后者的应对策略则是"自我节制"、"非制度化生存"与"自我异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第三部门的发展,因此,急需优化两者之间的关系。优化的途径主要包括:转变对第三部门发展的观念、加强第三部门与政府的合作、优化第三部门的制度环境等。  相似文献   

3.
政府作为社会经济干预制度的主体,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政府干预不是万能的。政府失灵的出现,国家与社会二元化分离以及构建现代服务型政府的紧迫任务都使得在市场与政府之外寻找第三方社会经济干预力量成为必然。第三部门则以其特有的优势成为这一力量的最佳承受主体。但是,作为政府干预的重要制度补充,第三部门干预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有必要对其干预的空间维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第三部门在"社会——经济——国家"的三元模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承担弥补政府与市场缺失、提高社会福利、实现公民自治等方面不可过缺,支持第三部门的发展有助于建立保持社会稳定的"安全阀"、有助于满足社会不同层面的公共服务需求、有助于深化改革,推动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民主政治建设。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提出为第三部门的发展提出了理论支持,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充分认识我国第三部门发展的现实意义,对政府职能进行合理的定位,使之明了自己所承担的角色和职责,并应通过政府的职能变革,为第三部门的发展提供必需资源和作用空间。  相似文献   

5.
彭霏 《法制与社会》2011,(11):94-95
第三次分配主要是靠个人和企业自觉自愿,但是从经济法方面看,税制不完善、政府过多干预导致第三部门发展不健全等若干法律问题也严重抑制了我国第三次分配作用的发挥,因此可以用经济法调整这些问题,从而促进收入第三次分配。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第三部门得到了迅猛发展,不仅数量上大大增加,而且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力日益加深.第三部门的发展需要良好的法律环境,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已经明显滞后于第三部门的发展.优化我国第三部门发展的法律环境,必须处理好第三部门的重要作用与其法律地位之间的矛盾、第一部门的扶持与限制之间的矛盾、严格的登记注册与宽松的日常监管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7.
甘宇 《法制与社会》2010,(23):221-221
政府提供教育是政府的职责所在,但某些情况下政府难以全部提供,或是政府提供的成本过高。这时,政府就会将教育的供给职能委托给相关的第三部门组织,由第三部门组织代行政府提供教育职能。第三部门扮演着中介的角色,能够有效的将捐赠行为转化为受捐者所需的服务。  相似文献   

8.
阳东辉  赵静 《时代法学》2011,9(6):46-52
第三部门是指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的集合与统称。第三部门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在国家公共权力与个人自治权利之间取得一个平衡点,使国家、社会、个人三者形成相互制约又相互依赖的良性互动。但在我国,第三部门的发展出现了功能异化的倾向,丧失了独立性、自主性和客观中立性,同时,我国的现行法律制度也制约了它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通过完善相关立法,重构第三部门的组织机构,加强内部民主化,建立第三部门与其他部门的良性互动机制来予以矫治。  相似文献   

9.
完善的法律环境是一个新生事物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社会公信力的提高更是第三部门发展的生命线。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社会中介组织,社团发展进一步得到肯定。但如果照搬西方社会市场经济中政府、企业、第三部门三足鼎立的局面是不现实的。但学习其市场管理经验,培育市场要素,发展市场组织,规范市场行为,完善相关立法和政策是很有必要和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政法学刊》2015,(4):76-82
我国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质上是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前提下政府的自我改革,改革中必然会面临困境,行政审批过程中目前面临诸多的困境:法律和现实的交锋——非行政许可审批概念的存在;政府与市场之间力量的较量——政府的越位、缺位和错位;政府和社会之间的纠结——第三部门的尴尬等。面对以上几种困境,我们借鉴日本和美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经验,在《行政许可法》的基础上将非行政许可审批概念取消;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型,在服务型政府之下审视当代政府和市场经济的关系;积极培育政府和市场之间的"润滑剂"——第三部门(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逐步建立起政府依法监管、行业协会依法自律、中介机构依法执业的配套体制。  相似文献   

11.
随着政府体制改革,政府、市场、民众需要一个交流的平台。行业协会作为"第三部门",在了解企业的需求和促进社会的融合,解决社会上各种矛盾等方面比政府和市场更具有优势。因为行业协会的法律环境、社会上扮演的角色、进入的机制以及管理者的理念不一样,因此需要各个地方不同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下的行业协会发展并成功地案例以及他们的经验,提出符合当代政府管理行业协会的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12.
社会治理环境的变迁带来的第三部门兴起,对公共政策的参与主体、方式等具有新的启示。第三部门广泛参与公共政策,已经成为善治目标下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第三部门参与公共政策不足的现状可以通过确定"政府外生型"的公共政策制定模式、充分发挥第三部门的监督优势、健全立法和完善参与制度安排等来实现。  相似文献   

13.
姚文胜在《中国法学》发表文章,呼吁建立一种既独立又有权威的廉政专门机构。文章说:目前我国担负反腐保廉职能的机构有三家:党的内部监督机构纪律检查委员会(以下称“纪检部门”)、政府系统的行政监察机构(以下称“监察部门”)、隶属检察院的法律监督机构反贪污贿赂工作局(以下称“反贪部门”),已基本形成一个多元化的反腐保廉的专门构架,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反腐败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这种构架也存在很多弊端,表现在:  相似文献   

14.
徐丹 《法制与社会》2013,(29):184-185
本文首先论述了第三部门概念的起源。其次,对第三部门的概念进行了介绍,它不是政府,不具备政府的行政决策权和管理权;也不是企业,虽然也会“经营”,但不会将其获得的经济收益分配给所有者或出资股东。最后,分析了第三部门与相近的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  相似文献   

15.
经济法研究中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过度的夸大了第三部门的作用.把带有社会自治性的第三部门完全视为可以独立于政府、市场的第三支力量.这支力量不仅公正,而且几乎无所不能企及,成为“大社会小政府”的治理核心.这种法思想嫣然已成为现代经济法的主流思维.本文从这种思维背后隐含的问题入手,从法源分析、中立性角度应用现代解构学等方法进行分析,导出了第三部门辅助性、非中立的实质.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旨在于探索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第三部门参与其中,并以自身的发展促进政府的多项职能中的公共服务职能转型。两者的相互作用不仅能够使第三部门获得更大的发展,更能够帮助政府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职能。  相似文献   

17.
承担第三方义务的私人主体拥有技术或者经营、管理上的优势,可以更好地发现与阻止违法行为,同时也更符合成本收益分析的要求。法律控制越是复杂,立法者越是需要使用侵权法、第三方义务制度与政府规制来共同实现法律实施与遵从目标、实现最佳威慑效果。能否产生有效的威慑是判断第三方义务是否适当的关键,除非第三方义务可以有效阻止违法行为,否则立法者不应过多地赋予私人主体承担第三方义务。政府如何更好地监督第三方义务主体,如何保护相对人的言论自由、平等权、职业自由等基本权利,均是构建第三方义务制度需要认真考量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马文飞 《法制与社会》2010,(11):171-171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已经奔向小康,和谐社会的构建顺因时代的发展而产生,而第三部门和政府一样,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谐社会的新背景下,第三部门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又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社会财富的"第三次分配"及其法律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俊 《河北法学》2008,26(7):67-72
以慈善捐赠事业为主要内容的"第三次分配"在促进我国财富分配的社会公平、增强社会凝聚力和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谓"第三次分配"是指个人或企业出于自愿,把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捐赠出去,建立社会救助、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志愿者行动等多种形式的制度和机制,以实现社会财富的重新配置。近年来,我国慈善事业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与国外慈善事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第三次分配"具有民间自发性,但这并不表明政府是无所作为的。政府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立法加强"第三次分配"的引导,为其创造一个宽松的法制环境,这也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在加强"第三次分配"的法律引导方面,应当充分发挥包括民间法、民法、国家政策法在内的法律的协同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20.
承担第三方义务的私人主体拥有技术或者经营、管理上的优势,可以更好地发现与阻止违法行为,同时也更符合成本收益分析的要求。法律控制越是复杂,立法者越是需要使用侵权法、第三方义务制度与政府规制来共同实现法律实施与遵从目标、实现最佳威慑效果。能否产生有效的威慑是判断第三方义务是否适当的关键,除非第三方义务可以有效阻止违法行为,否则立法者不应过多地赋予私人主体承担第三方义务。政府如何更好地监督第三方义务主体,如何保护相对人的言论自由、平等权、职业自由等基本权利,均是构建第三方义务制度需要认真考量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