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可以通过思政课程“内循环”、课程思政“外循环”、德育活动“大循环”和德育师资培训等四大要素来实现。具体来说,可以通过纵向深化思政课程、横向拓展课程思政、纵横交错德育活动和增强思政课“内动力”等四个方面,以立体化、多层次、递进式的方式,探究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课程目标、活动载体、育人功能等方面打通思政课一体化的“堵点”,优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张琳 《思想战线》2021,47(5):158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以“党史”为重点内容的思政选择性必修课是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立德树人任务的具体体现,是推动高校思政课模式转换和教学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是现有思政4+1必修课程的有益补充和深入拓展,是对大学生进行以“党史”为重点内容的“四史”教育的路径延伸。思政选择性必修课需要在深研教学内容、教育对象、教学环境、教学手段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以“党史”为重点内容的思政选择性必修课的建设目标、内容设置、资源配置、师资建设、组织实施,以及效果评估等各环节的逻辑关系,以实现思政课选择性必修课建设的模式转换和教学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3.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为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方向性指引,“大思政课”长期性、系统性、全局性的特点与一体化建设也具有天然的契合度。建设好“大思政课”要以“一体化”为抓手,推动“大中小学一体化”“家校社一体化”“学践研一体化”,优化课堂主渠道,善用社会大课堂,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启智润心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课程思政是中职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要举措。基于三全育人理念,遵循“构建全方位育人渠道、打通全过程育人空间、形成全员育人合力”的实践逻辑,可通过“专业-模块-课程”“校内教学课堂-校外活动课堂-服务社会课堂”“教师-导师-名师”三链路推动课程思政建设。通过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的统一、校内课堂与校外活动的耦合、专职与兼职师资的联动为目标育人、课堂育人、协同育人赋能,深化育人方位、拓展育人课堂、充实思政资源、凝聚育人合力,落实思政育人功能,不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质增效,全面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5.
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以矛盾论视角探讨课程思政是深刻认识课程思政建设规律的内在要求,更是扎实推进课程思政落地落实的认知前提。新时代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明确其本真内涵,规避认知误区中科学定位,从全体与单体、供给与需求、理论与实践等具体矛盾中把准课程思政的生成逻辑。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矛盾对立统一关系原理、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以及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等矛盾基本原理,以探赜课程思政建设的发展路向,切实解决专业课与思政课“两张皮”的现象,推动高校高质量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6.
高校法学课程思政建设已经成为贯彻落实“德法兼修”教育理念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次上创新的支点。司法警察院校应当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把握办学定位,精准施教,坚持“德法兼修”培养标准,实现法学课程思政的目标。通过优化课程思政总体设计、请“专家型”警察讲授执法经验、加强与实务部门沟通、开拓第三课堂等路径,推进法学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建设的融合渗透、同向同行,承担起司法警察院校为司法行政系统培养高素质“德法兼修”法治工作队伍的重任。  相似文献   

7.
加强和创新课程思政建设是高职院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度不强、课程思政建设深度和广度不够、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重视程度不高、教师素养与课程思政建设要求不匹配”等问题,围绕“如何深入挖掘思政元素,与课程教学有机融合,建构系统科学的课程思政体系,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素养”等难点,进一步加强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推动高职课程思政建设不断推陈出新,是我们当前面临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事关课程思政建设成败,必须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在公安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中实施课程思政是公安院校思政教育的有效手段。以《危险物品管理》课程为例,梳理、筛选、优化课程内容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凝练出系列思政主题单元,形成“警察职业素养”育人主题。以育人主题为主线,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公安专业教育内容中,实现高校思政教育全方位育人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林建  康波 《公安教育》2023,(8):63-66
<正>课程思政是一种综合教育理念,旨在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公安院校课程思政实施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课程思政必须和数字化相结合,才能真正建设高质量课程,培养高质量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0.
思政课的教学对高校党建工作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强化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注重全面发挥思政课的作用,对于高校党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十八大以来,上海高校全面推进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改革。目前,上海高校已经形成以思政必修课为核心,数十门“中国系列”思政选修课为骨干,500门综合素质课为支撑,1000余门专业课为辐射的“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同心圆,思政教育的“上海体系”日渐成熟成型。  相似文献   

11.
董治菁 《创造》2024,(4):43-47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强调:“用好红色资源,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2021年,教育部印发了《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这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重要论述的有力举措,为中小学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提供了重要遵循。众所周知,保山市红色文化资源是云南省最为富集的州(市)之一。将红色文化融入中小学思政教育,既有利于进一步保护和挖掘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也有利于推动新时代思政教育的改革创新,对拓展思政教育的渠道、优化思政教育的手段、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谢波 《群众》2020,(5):25-26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并提出“八个统一”的具体要求,为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其中,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拓展了传统教育观念,对把握思政课教学规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教育的组织形式发生重大变化,更加凸显出隐性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课程思政建设是当前高校人才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落实高校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必然选择。课程思政不同于思政课,是连接思政理论与具体行动之间的桥梁。课程思政建设首先应明确目标,然后围绕目标制定教学策略。课程思政目标可从职业层面、大学生层面和自然人层面三个方面构建,形成清晰的目标体系;实施策略包括思政元素挖掘应紧扣专业知识、精选思政素材、丰富思政教育形式、把握呈现时机、教师以身作则,期望能为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法学专业课教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推进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有助于法学教育服务大局、有助于提升法学专业课的育人效果。然而,通过实证调研发现,法学专业课课程思政全覆盖尚有一定差距,这与法学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到位、实施课程思政的意识不强和能力不足密切相关。法学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和能力欠缺是多元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法学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有其自身的困难、隐性思政教育有别于显性专业教育和相关配套措施不健全。为了提升法学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应当转变理念,打造示范团队,健全培训机制和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5.
刘瑞 《思想战线》2023,49(1):165-172
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课程”工具理性与“思政”价值理性的二元对立使“育才”与“育人”呈现脱节状态,影响着“课程思政”工作目标的实现。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共同体旨在打破“育才”与“育人”的壁垒局面,汇聚成立德树人的整体合力。围绕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以强化政治引领,增进价值认同为根本;以落实主体责任,完善育人格局为抓手;以创新协作机制,促进协同发展为动力;以统筹各类资源,落实激励保障为依托,科学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共同体,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共同赋能、立德树人工程的圈层效应,全面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讲话对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在“大思政课”背景下研究中职思政课教学的现实困境与创新路径,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社会发展形势、思政课课程性质、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协同育人规律都迫切要求中职思政课要在“大思政课”背景下改革创新。调查发现,中职思政课教学面临着政策执行失真、师资结构性短缺、课程资源匮乏、教育主体责任不明等方面的困境,需要从改革评价机制、加强师资建设、善用教育资源、明确主体责任等四方面予以纾解。  相似文献   

17.
<正>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020年6月,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针对法学类专业课程提出“要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  相似文献   

18.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高校外语教育作为重要的专业及通识教育课程,存在涵盖面广,受众多的特点。在外语课程里全面系统地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有助于守好意识形态阵地、解决"为谁培养人才"的问题,有助于讲好中国故事、加强师德建设、纯洁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9.
“四史”蕴含政治性和思想性的特质,高校“四史”教育整体性构建是形成“大思政”格局,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坚持政治性、对立统一性、整体性原则推动“四史”融入大学课程建设,应从理论渊源、理论指导、理论依据3个层面明晰其构建的演绎与深化。其实践路径则在于科学把握“四史”的共通性,坚持“大历史”观与系统化思维。纵向层面应整合“四史”中鲜活的历史资源和理论逻辑资源,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分阶段、按学制推动学段衔接,多维培训与立体评价,坚持整体统筹。横向层面应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资源,促进各类课程与“四史”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20.
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全面分析普体教育的内涵与育人价值,精准把握其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对高职院校推进普体教育的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形成合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总结普体教育中的思政元素及思政育人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高职院校普体教育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渗透的具体实现路径,以更好地实现普体教育的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