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竹枝词》本是巴地(今四川重庆一带)的民歌,唐代以来有不少文人竞相仿作。刘禹锡《竹枝词·序》云: 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岁正月,余在建平, 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 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率 章激讦如吴声。虽伧伫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 《淇澳》之艳音。  相似文献   

2.
本刊编辑部收到甘肃天水师专范三畏同志来信说:“我喜欢《思想战线》,因贵刊关于西南民族民间文学的介绍文章很吸引我。我喜欢诗歌,自然也关心新诗形式的探讨,而贵刊这类文章中关于民歌的介绍,又颇能给人在这个问题上以很大的启发和帮助”。范三畏同志在读了本刊一九七八年第一期载的《历史悠久、绚丽多姿的白族民间文学》后,提出“我想知道白族民歌是否也像旧诗词一样,句子要求平仄的交互,它们与汉族五七言诗歌的渊源影响是何种情况”等。现请该文作者张文勋同志答复如下:  相似文献   

3.
在戊戌变法前后和辛亥革命之间,不少诗人运用传统诗的形式,采用新名词,表达新思想、新观念、新感受,促成了中国诗坛的变革运动。为了推动这一诗歌变革运动的发展,其倡导者梁启超在1899年写的《夏威夷游记》中正式提出了“诗界革命”的口号,并在此书及稍后发表的《饮冰室诗话》(以下简称《诗话》)中提出了“诗界革命”的一些理论主张。后来就称这次诗歌变革运动为“诗界革命”。本文拟着重讨论“诗界革命”理论的意义问题。  相似文献   

4.
清代中叶,经过一番休养生息,政治上出现鼎盛局面,诗坛也渐渐繁荣活跃起来。其时诗人、流派众多,诗学理论也各树门庭,各有见教。就诗话来说,最有影响的当数沈德潜的《说诗啐语》、袁枚的《随园诗话》、翁方纲的《石洲诗话》三家了。沈氏倡“格调”,要求诗歌“温柔敦厚”,能“厚人伦,匡政治”;翁氏重“肌理”,讲究义理、考汪、训诂,两家都把诗歌当成实用工具,未免有违诗歌艺术的本质。针对这些不良诗风,袁枚提出“性灵”理论,“以反拟古、重个性、求创新为旨归”(蔡镇楚《中国诗话史》第281页),主张“诗写性  相似文献   

5.
在名家辈出的北宋诗坛,周敦颐的诗歌别具特色。儒道兼宗的思想格局使其诗歌风格多样:长于思辩的儒者气质赋予了其诗歌偏于议论的特点;对道家学说的领悟使其诗歌有了简澹醇雅的自然之气;同时援道入儒,又使其诗歌富有意蕴深远的玄言意味。周敦颐的诗歌醇雅之中蕴涵哲理、闲澹之外意趣悠远,使其在宋代诗坛中自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6.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古典诗歌在英美诗坛上展示了其独特魅力,丰富而饱满的“意象”使庞德等众多诗人为之倾倒,然而“意象”的接受过程中却发生了异化现象。本文主要从“意象”的语言层、形象层、意蕴层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英美意象主义诗人在接受和借鉴中国古典诗歌时所遇到的多重羁绊,这正是意象派借鉴中国古诗意象形似而神不似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一)第一个提倡用白话写诗的人是胡适。据胡适《尝试集》自序说,他最早“尝试”写白话新诗的时间是一九一六年七月。(二)中国报刊第一批发表的白话新诗,是一九一七年二月《新青年》第二卷第六号上胡适的《白话诗八首》,即《朋友》(收入《尝试集》时改为《蝴蝶》)、《赠朱经农》、《月》(三首)、《他》、《江上》、《孔丘》。(三)据朱自清《一九一九年诗坛略  相似文献   

8.
我国第一部诗歌选集《诗经》,据《史记》记载是孔子在三千多首古诗基础上去其重而成的。今日所见《诗经》不仅在总量上已经无法反映古诗全貌,即在内容选择上,亦难免使人有以偏概全之疑。何者?盖孔子删诗选歌,乃是依据个人之理解或为当时现实之需要(包括弦歌之条件)而编定的。后人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典书籍中记载着大量有关民歌的论述,这些论述虽较零碎、分散,但却有不少真知灼见。从这里,我们可以得知当时人们对民歌的种种看法,为我们今天研究民歌,继承民间文学遗产提供了基础。我们通常称民歌是诗歌之母,这是从诗歌的起源来说的。因为人类早期的劳动歌,已具备诗歌的节奏、韵律等方面的雏形因素。但是,随着社会进化和历史发展,劳动歌逐渐分化为诗人创作和劳动人民创作两大部分,一是诗歌,二是民歌。这就提出一个  相似文献   

10.
<正> 古远清曾以《中国当代诗论50家》蜚声海内外诗坛,如今又抱着姐妹篇《海峡两岸诗论新潮》(花城出版社1992年版)再次冲向诗歌界。他的目光更远了,既关注大陆诗坛又眺望海峡彼岸的诗歌海洋。或许,对他来说,两岸诗论研究早已成为一个不可抗拒的诱惑,要不然,他为什么一定要咬定这座陡峭难攀的青山而宁肯舍弃其他? 做诗难,做诗论更难,做诗论之论尤其不易。要做两岸“新潮”诗论之论其难度可想而知!(所谓“新潮”,绝非“时髦”之意,而是指近年来新的诗论潮流)且不说眼下诗论五花八门,也不说评介当今诗论难免有“不识庐山真面目,  相似文献   

11.
汉乐府民歌,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它不仅以叙事诗为基本体裁,而且直开五言诗和杂言诗的先河。《陌上桑》就是这先河源头的一颗明珠。后世六朝叙事民歌及诗坛大家曹植、杜甫、白居易等人的叙事作品无不受其影响。《陌上桑》是首叙事诗。诗的题材来源于现实生活,却不受真人真事的限制,在不违反生活本质真实的情况下,进行艺术概括,创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本篇痛斥  相似文献   

12.
婚姻习俗,是研究一个民族的社会历史、经济状况和家庭关系不可缺少的资料。拉法格说过:“在各族人民中,婚姻曾经产生了为数甚多的民歌,同时也形成了稀奇的礼俗,博古的学者搜集了这些材料,而历史学家却很少利用这些材料来追叙往昔人民的风俗”。 的确,在各民族的民间诗歌中,以反映婚姻家庭为主要内容的不少,苗族《开亲歌》就是其中之一部。  相似文献   

13.
江都,因“江准之水都汇于此”而得名,又因传说中有“白龙在此飞升”而被称为“龙川”。 江都是风靡全国的民歌《茉莉花》、《拔根芦柴花》,《撒趟子撩在外》的诞生地。著名戏剧理论家韦人把江都赞誉为“丝竹之乡、民歌之源、扬剧之根”。 江都的民间舞蹈也是名闻遐迩,“莲湘花鼓”被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舞龙习俗更是流行于城乡上下,华伦舞龙队曾在国内外大赛中摘金夺银。 2003年的金秋时节,江都凭借自身丰厚的文化底蕴,与中国文联  相似文献   

14.
从《竹枝词》看苗乡风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乐府诗集》记载,《竹枝》“本巴、渝(今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巴、渝地区的巫山县素称“歌舞之乡”。在很久以前就产生了一种风格清新的古老民歌——《竹枝歌》,继而又产生了伴以《竹枝歌》的竹枝舞。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集国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事败后,被贬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正月十五,诗人来到建平(今巫山县建  相似文献   

15.
2月2日晚,当北京音乐厅响起第一个音符时,台北音乐厅也奏响了同一个音符,大陆著名作曲家鲍元恺创作的《炎黄风情》专场音乐会,同时在两岸隆重上演。这不仅是两岸音乐界一件值得称颂的盛事,也是新春来临之际,献给两岸同胞的一份特殊礼物。 《炎黄风情》是一部以中国民歌为主题的管弦乐曲,共6章24首,分别为“燕赵故事”(河北民歌4首)、“云岭素描”(云南民歌4首)、“黄土悲欢”(陕西民歌4首)、“大巴山歌”(四川民歌4首)、“江南雨丝”(江苏民歌4首)、“太行春秋”(山西民歌4首)。  相似文献   

16.
朱全国 《理论月刊》2010,(4):116-118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许多诗篇体现出强烈的地域特征。本文从《诗经》与汉水流域的关系出发,首先分析了《诗经》的地理位置与汉水流域地理位置的关系;其次分析了二《南》在《诗经》中的地位,认为二《南》在《诗经》中的地位反映了汉水流域的文化在周王朝文化中的地位;最后从二《南》作为民歌集的角度出发,认为其与汉水流域的民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一部《阿诗玛》电影,一首《阿诗玛》长诗,一曲撒尼民歌《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让中国人永远记忆着石林——阿诗玛的故乡。多少游客就是从电影、诗歌和歌曲中认识并向往石林的。  相似文献   

18.
有句苗族谚语说:“穷汉无粮①,苗家无王”(Khed yos ab mix,langx,ghad nesab mix wangx)这似乎是盖棺之论了。可是,在苗族民间文学中,关于“苗王”的故事和诗歌还不少。笔者搜集整理,先后发表的,就有《阿秀王》、《独戈王》、《百鸟衣杜王》和《娥扎与召觉诗娜》(叙事诗)等。这些故事和诗歌里的主人公,最后都作皇帝,民间称他们为“苗王”。  相似文献   

19.
略论清初诗坛上的南施北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般中国文学史写到清初诗歌这一章时,除掉钱谦益、吴伟业、顾炎武等重要作家而外还常常提到施闰章和宋琬,而且总是说起“南施北宋”这一著名的称谓。究竟施闰章和宋琬在当时诗坛上:有些什么样成就,由于写史的篇章限制,往往语焉不详,我在编《清诗选注》时,阅读了这两家的全集,现在将自己的一点体会写出来,供读清诗的同志们作为参考。先谈南施:施闰章(1618—1683),字尚白,号愚山,安徽宣城人。宣城山水清幽,历来诗人所醉心而吟咏的地区。谢眺在齐明帝辅政时曾为宣城太守,他的诗集就叫《谢宣城集》。《南齐书·谢眺传》说他以中书郎出为宣城太守,又称眺长于五言诗。唐代李白在宣城写的诗篇很多。宋朝的梅尧  相似文献   

20.
取自陕北民歌的《东方红》,传唱了59年,传唱了几代人,唱红了全中国,但在它久唱不衰的背后,却有一段鲜为人知的真实故事。人们一直都认为耳熟能详的《东方红》出自陕北歌手李有源,而事实上原创作者却另有其人。这位默默无闻客死西安的词作者,没有随着颂歌的唱红让人熟知,反而因此在“文革”中遭受了牢狱之灾。所谓“李有源一气唱出《东方红》”“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嗨哟,他是人民大救星……”这首歌的词作者,多年来都是署名李有源;曲调是陕北民歌。解放初期,《东方红》的词作者署名为李增正(李有源的侄子)。(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