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慧珍 《理论月刊》2001,(12):25-26
二十世纪汉语文学发展同中国近现代的现代化艰难历程紧密交融在一起。许多优秀作家通过文学去展示中国社会的重大变革,展示中国人民寻求精神家园、渴望生命超越的精神历程。九十年代在后现代语境中却呈现的是世纪末人生的狂欢化本质,文学缺乏一种内在精神的支撑。二十一世纪文学应坚持文学的批判性品格,彰见人文价值精神,为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和人的审美超越提供一种澄明之境。  相似文献   

2.
公安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轫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文革”中遭到压制,改革开放后获得复苏和发展。伴随着社会环境及文学环境的变迁,公安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主体性也呈现多样性发展。五十年代公安文学作品中主体单一,多为“高大全”的人民警察形象。八十年代后,警察形象的构成走向多元与多向,时常表现为带有人性弱点的英雄形象。进入九十年代,公安文学的主体范畴进一步扩大,一方面警察形象在公安文学作品中的比重减小,另一方面,与案件相关的各色人物,包括灰色人物和犯罪嫌疑人的比重不断增加。公安文学作品中的主体多样性不仅是社会与历史交汇碰撞下的公安文学特殊性质的合理展现,同时也体现出社会现代化进程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力量。  相似文献   

3.
欧娟 《求索》2008,(7):173-175
文学期刊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创办于新中国成立时的《人民文学》是当代文学期刊的典型代表。“双百方针”之前的《人民文学》,主流叙事成为其占主导地位的话语形态,但也发表了一批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左、在当时受到批评的边缘文本。本文试图从日常生活的话语张力、人物心理的话语锋力和爱情主题的话语磁力三个层面,来重新解读这些在当时被视为“异端”的作品,以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特定历史语境下《人民文学》边缘文本所彰显的话语力量,从中获得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学史分期及命名问题——以1912年—1949年文学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广莉 《求索》2011,(1):204-205,182
1912年1月1日至1949年10月1日这一时区的中国文学被贴上了各种标签,如"新文学"、"现代文学"、"二十世纪文学"等,对其予以纵深挖掘,前述观点虽有其合理性,但存在各种缺陷,从文学史分期的宏观把握并结合命名学原理,用中华民国时期文学史(简称为"民国文学史")来命名1912—1949年文学有其合理性和完整性。  相似文献   

5.
丙辰清明张贴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四周的挽诗悼文,开启了新时期文学的先声。一颗巨星的殒落,在神州大地激起惊天动地的心潮。悲哀的旋风划破黑暗,惊醒沉睡的民族从恶梦中走出来,并且撼动着中国当代30余年文学封闭的自足体,使文学从“瞒”与“骗”的死胡同中冲突出来,  相似文献   

6.
高瑞民 《前沿》2007,(2):236-238
二十世纪初关于文学本质问题的探讨深深地影响着“五四”文学革命,并对二十世纪文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对这一时期关于文学本质问题的探讨进行一番回顾,无论是对于总结二十世纪文学研究的历史,还是为本世纪的文学研究提供资鉴,都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  相似文献   

7.
<正>我每年都写长篇,每一部小说都排在销售榜第一的位置,这样的作家都不能算中国最好的?—郭敬明是由"新概念"作文大赛捧红的,却以自己主办文学新人选拔赛来与"新概念"叫板。他在文学新人选拔赛新闻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文化市场对作家创作的影响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学界和民间对此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一方面,大众惯于把文学艺术当成奇观,把文化消费当成娱乐;另一方面,一批学者又大声疾呼文学的失落,纷纷为当代文学把脉。市场/消费是否必然给中国文学的发展带来桎梏?中国当代文学是否真的走进了精神窄门?如果不是桎梏,那么文化市场的催化带来了哪些新文学的景观?文学写作者、批评家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新调整思路?鉴于这些话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推出4位学者的文章,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同时,我们希望更多的学者能参与其中,发表看法。——主持人:叶祝弟  相似文献   

9.
郁达夫的作品独树一帜,他的文艺观同样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他始终站在主体角度来审视文学,崇尚"自我表现",推重艺术对美的追求,同时也注重从智、伦理、情感三个方面来品评文艺作品的价值。其浪漫派主观表现类型的文学理论批评有力地充实了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理论。  相似文献   

10.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面临着挑战。经过自身的嬗变与发展,现实主义文学仍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与现代主义文学分庭抗礼,构成二十世纪文坛的一股重要思潮。它与传统现实主义相比,具有特殊的审美品格,即由客观的真实变为主客观相统一的真实,注重心理描写,由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变为强调作品的总体氛围和意境,讲求哲理寓意;在表现手法上,也由过去的单一写实性变为虚实结合、复杂多样化。  相似文献   

11.
《新东方》2017,(1)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历来注重打造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专栏,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指标性刊物。对该刊首批入选教育部名栏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近年发表的现当代文学论文进行文献统计与分析,一定程度上可以窥见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动向与得失。  相似文献   

12.
主张用文学改造国民精神,以推动社会的变革并挽救民族的危亡,是前“五四”新民文学思潮面对艰难时世所作出的智慧抉择。它赋予文学以厚重的实践着的历史品格,并促使文学走向严肃和崇高。前“五四”新民文学思潮将文学革新、思想革新和政治革新组成为一个系统工程,为20世纪重功利的文艺思想体系的形成,举行了“奠基礼”。新民文学思潮及其所发动的包括诗界、文界、小说界和戏曲界在内的文学革新运动,既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整体推进的、全方位的文学革新运动,也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明确主张通过向西方学习来推进中国文学革新的运动,其人文性质和文学性质都确实是前“五四”的。前“五四”新民文学思潮与“五四”启蒙文学思潮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2007年中国文坛状况可以从"80后"作家崛起、自我言说成底层叙事主流、网络文学制度创新、神话重述表现民族志式书写雄心、海外汉学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总体评判等角度进行归纳,"80后"作家加入作协、打工文学出现新格局、起点中文网作家群、神话重述三文本、诗歌的行为艺术化、顾彬评中国当代文学等热点事件构成了2007年中国文坛的图谱,2007年中国文坛展现出边缘和主流交汇、中外批评界交锋、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互动、文学新媒介创生的内在发展机理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王宗峰 《求索》2012,(10):121-123
"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已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学科。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情况:其一是较为务虚的理论性研究,其二是较为务实的实体性研究,这一方面的研究又因内部差别归纳为两个层面:一是整体性研究,二是着眼于源流关系的研究。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实证研究资源丰厚,大有可为。"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倡导和开展具有开创的性质,包含重构历史意识的成分,民族主义情绪也较为鲜明。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叙述方法取决于对象本身的性质。凭借深厚的文学造诣,在理论著作创作过程中,经典作家时常引入优美的诗文、运用文学典故和文学修辞来阐释抽象的理论,著作语言生动形象,富有美感。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叙述方法的理论和实践,对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师会敏 《求索》2008,(4):165-167
人的文学与人民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种重要的文学观,是中国现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理论资源,对二者关系的研究构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存在较大偏颇,对文学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如何正确认识人的文学与人民文学的关系,如何在新时代吸取其理论资源,来建设当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这些问题都非常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7.
近代功利文学观的流变及内在规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近代,以梁启超等为代表的功利文学观,推动着我国文学从古典转向现代。考察这种功利文学观的流变和性质,纵的方面是中国文论实用观念的新发展;横的方面,其又处在多元文化的国际视野下,特别受到明治维新的影响。所以,功利文学观看似学古的,其实追求的是现代性。  相似文献   

18.
方亭  王昌凤 《求索》2011,(7):185-187
中国文学自五四以来就保持着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在过去近一百年的文学发展中,作家、评论家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就是强调真实排斥虚构。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两个:其一是现实语境,文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环境使当时的文学不得不关注与现实人生的联系;其二是传统因素,如受集权政治、实用主义文学观、实录精神和载道传统、形而下的思维惯例等影响使得我们无法从文学本体的角度来重视和发挥文学虚构。于是,重写实而轻虚构的写实主义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19.
湖湘迁谪文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特殊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只有从文学和文化关系的角度 ,从湖湘文化结构的整体网络中来透视它 ,才能从根本上把握湖湘迁谪文学发展繁荣的历史脉络及其深层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20.
谢耘耕 《理论月刊》2001,(12):27-28
报告文学的理性精神表现在它的社会批判功能上。二十世纪中国报告文学在社会批判功能的发挥方面也经过了一个曲折的探索过程。报告文学的社会批判性质及其是否具备了同生共存的政论色彩始终是甄别中国报告文学文体属性的试金石,成为中国报告文学观念发展与嬗变的一条内在线索,对其的继承或颠覆,都极大地影响着那一阶段的报告文学的观念及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