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中国 ,民族风情的审美往往与悟道联系在一起。庄子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审美者只有超越感性知性 ,并敞亮心灵的第三层面 ,才能领会美。旅游者在进行旅游活动时 ,面对民族风情产生的审美观照 ,往往是源于旅游目的地中所见所闻所感而产生的强烈情感体验。用西方哲人柏拉图的话说就是“灵魂遍体沸腾跳动”和一种“惊喜不能自制”  相似文献   

2.
李铭 《前沿》2009,(10):184-186
本文通过引用美国著名的现代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所创作 的《白桦树》等诗歌,对"白桦树"这一诗中的意象进行分析。在与其他诗歌互为对照理解的前提下,试图把握"白桦树"这一意象所承载的神性美和人性美。另外再辅以弗罗斯特本人的文献中对诗歌本质的表述,得出结论:"白桦树"这一意象也是诗人对诗歌本质的隐喻。  相似文献   

3.
水,作为一种包容性极大的自然意象在李白诗歌中出现得极为频繁。在其1000余首诗作中,共出现“水”字476个(未包括与水相关的江、河、湖、海等),写到江(江水)60次,河(黄河)41次、波(波涛、波澜等)74次,海(沧海、沧溟)64次……意象是解读文本的关键,李白不仅对水作出精彩描绘,还在审美过程中注入了自我生命感受的诗情体验,使水拥有了极富个性的审美底蕴。  相似文献   

4.
“四季”意象在汉英诗歌中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英两种语言源于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因此,“四季”意象在汉英诗歌中也分别体现出不同的文化意蕴。四季的轮回,年复一年,给古今中外的诗人留下了多少感叹,以季节词为意象的诗歌比比皆是。因各地四季的自然特征有一致性,汉英诗歌“四季”意象的寓意有很多相同之处。但是,受不同气候、地理、文化、审美情趣的影响,“四季”意象的含义也存在着差异,表现出汉英各自民族的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5.
论杜国清爱情诗中意象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旅美诗人杜国清的爱情诗在积极借鉴西方现代派技巧的同时,也努力向中国古典诗歌寻求养料,尤其在意象的运用上,更是独树一帜,取得了不凡成就,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单个意象的选择、意象群的组合和意象征的运用,从而使他的作品诗意浓郁、内涵丰富、耐人寻味,是中西美学思想相结合的典范,为中国新诗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范例。  相似文献   

6.
林海燕  刘波 《求索》2012,(9):157-158
本文倡导一种设计语言取向,以消解当代图像中的过分机械化理论。以水意象为切入点,追寻其背后的集体无意识文化属性,进而以一种历史观,探讨水意象的视觉构成与生命体验形式的关系,指出水意象的视觉构成在当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积极意义。水意象作为一种设计语言取向,旨在形成高情感的感性补偿机制,让生命的尊严和关爱被重新解读和释放。  相似文献   

7.
试析《红楼梦》中“花”的意象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的传统文学中 ,“花”作为最初的审美需求出现在诗歌中 ,到最终成为正式的“意象”这一过程中 ,其情感内涵得到不断的拓展 ,并被小说这一文学样式吸收。《红楼梦》中 ,“花”的意象内涵主要有三点 :它是女子身世飘零的意象 ;它是尘世人生无常的意象 ;它是封建大家族败亡的意象。“花”作为意象具有永不衰竭的生命力和表现力  相似文献   

8.
象征是沈从文小说意象构成的重要因素.在他的一系列作品里,象征方法的运用都是很普遍的.沈从文小说创作中的意象的象征化表现模式能将生活的真实性和艺术象征的假定性达到有机的融合.它既能有效地激发人们的联想,又能赋予艺术形象的含蓄、深邃的涵义.作家正是运用这样的意象的象征来体现自己对于古老湘西社会小儿女们生命形式的探索,以及对于这个民族未来前途的隐忧.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意象",是"意"与"象"的并置与化合,是一种生成和动态的平衡.艺术创作过程中意象的孕育与生产的两个阶段是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从"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的两个过程;艺术欣赏时意象的生成是欣赏者对艺术品意象的再发现过程.意象具有一种张力,这种张力使艺术创作和欣赏时生成的意象饱满圆涨.艺术的魅力蕴含在审美意象之中,艺术的根本功能就是其审美的功能,而审美,正是艺术创作和欣赏时意象的建构和重构也即审美意象生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周建新 《求索》2011,(1):192-194
本文对20世纪现代主义诗歌运动的领军人物庞德提出的声诗、形诗、理诗等"三诗"观内涵进行了文本考察,辨析其意义根源,指出其未被认识的文学价值。"三诗"观是庞德从意象主义到漩涡主义诗学观的折射,其形诗概念的提出是对西方语言文学的独特贡献,对稀释西方的东方主义偏见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所有花卉意象中,桃花最具女性隐喻意义.《诗经·周南·桃夭》最早建立了桃花与青春美丽的女性之间的隐喻关系,这一隐喻关系自南朝开始发生变化,渐指下层女性或歌妓;至宋元时期,桃花成了情色场景的形象符号.桃花意象的女性隐喻意义使“桃花”与“女性”紧紧联系在一起,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对女性的传统的审美认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桃花与女性之间比附关系的普遍认同.  相似文献   

12.
代训锋 《湖湘论坛》2015,28(2):124-128
庄子的"齐物论"篇历来被国内学界所看重,研究成果相当丰硕。纵观这些研究成果,大体上有三种指向,一种从本体论和认识论上来理解"齐物论"思想;一种是从为实现自由逍遥的境界来把握"齐物论"的旨趣;还有一种是从关键词句上来把握"齐物论"的思想脉路。但是,这些研究成果忽略了"齐物论"文本暗含的一种转向,即:从知识到智慧的转向。它表达的是从"世界是什么和世界怎么样"到"人应该怎么活"的智慧追问和转向。这样的智慧追问和转向是从齐物开始的,也是以齐物结束的。以"吾丧我"为齐物的切入点,揭示出充满是非争论的物质世界,再通过齐是非和辩无胜的进一步阐释,说明真实世界处于万物相蕴、和以天倪、原本无是非彼此的状态。这些都是庄子对"世界是什么和世界怎么样"揭示,但是,其归旨在于揭示在物的世界里如何发现和坚持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并给出了呵护生命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即:齐物。这样,关于物质世界的知识也转向了呵护生命的智慧。  相似文献   

13.
孙健 《宁夏政报》2015,(4):63-64
把握诗歌意象分析的基本方法,归纳意象形成的主要原因,对于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把握诗人的情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意象感悟诗歌的意境美,从而领悟诗歌深层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4.
高文 《求索》2012,(11):98-100
《淮海词》中出现最多的意象是月亮,其月意象是心灵化的,是秦观主体审美世界的感性呈现。《淮海词》月意象,第一重以爱情词为主,化月亮为情思,月夜愁心,对月怀人,感物兴思;第二重以贬谪词为主,词中的月意象渐次凝重,所寄托的愁情也日益增强;第三重则以后期潇湘贬谪词为主,此阶段所作词中的月意象无不笼罩着一个深深的恨字。秦观词中的月亮,是一个浸润词人情感的载体,一个颇具人格意义的象征物,一个有意境的意象世界。月亮作为被人化了的自然成为构成秦观词有我之境的主体意象,并由此而产生了极具视觉震撼力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意象”这一概念在文论与书论中,无论内涵还是外延,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书论中的“意象”是一个传统的中国古典美学概念,来源于《周易》及王弼的“立意以尽象”的阐释。而文论中的“意象”则是一个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并有着浓厚现代主义意味的文学概念。它们的内涵迥异,但都由“意”与“象”两个层面组成。  相似文献   

16.
游范畴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它来源于原始神性的旗帜飘带,儒、释、道三家都有丰富的阐述,深刻影响到艺术、人生各个领域,具有较广的内容涵盖面和阐释界域,本文通过对形游、游观、神游三个从身体到精神层次的阐说,试图揭示游范畴的审美特质,并揭示出高扬游精神对于文论转型及艺术人生构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邹元江 《新东方》2012,(3):11-13
成中英先生对《老子》道之意象的解释有诸多可以讨论的问题。不能将具象的“水”“婴儿”“母亲”“朴”确指为“道”的意象,亦不能将“朴散为器”的“器”确指为显现“道”之无形无名的“确定的器皿”,因为这种对“道”之意象的确定明晰的解释是无效的,对“道”之意象的“正名”(立言),正是对“道”之“无名”的限定。因此,使“道”具象化,“道”的“实体的次序和概念也变得便于界定和描述”这种说法也是不能成立的。而认为某物“反映了道”,这也是将“道”视作独立于意识的客观存在,即某物可成为反映“道”的对应物。显然,这是将非对象化的“道”加以对象化、客体化和实体化。  相似文献   

18.
论城镇化建设中广西民族城镇城市意象的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轶 《桂海论丛》2011,27(3):104-107
城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广西的民族城镇化建设是关系到广西协调发展,增强民族城镇的竞争力、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课题。依据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来分析,广西的城市意象要素类型齐全,但城镇形态风貌日渐趋同,民族个性逐步淡化。民族特色是民族城镇可意象性的重要因素,广西的城镇建设须避免盲目地追求现代化而丢掉了自身的民族文化底蕴,应结合广西民族城镇的实际,塑造富有民族特色的城市意象。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九叶"诗人辛笛以其知识分子和诗人的双重身份而存在。辛笛先生的诗"抒情"气质见长,70年的诗歌创作为对象。他诗中的艺术形象充满了对祖国、对生命以及对诗歌艺术追求的热爱。在20世纪中国历史变动的大时代中,当人生面临社会现实困境时,如何努力把个体生命融入时代的知识分子实践者和思想者形象;以及当诗歌艺术面临被挟制的创作困境时,又是如何在时代的潮流中坚守艺术信仰、保持自我的艺术创作者形象,以期揭示辛笛作为一代中国知识分子所彰显出的精神形象内涵及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古典诗歌在英美诗坛上展示了其独特魅力,丰富而饱满的“意象”使庞德等众多诗人为之倾倒,然而“意象”的接受过程中却发生了异化现象。本文主要从“意象”的语言层、形象层、意蕴层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英美意象主义诗人在接受和借鉴中国古典诗歌时所遇到的多重羁绊,这正是意象派借鉴中国古诗意象形似而神不似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