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陶丽 《前沿》2012,(14):155-156
苏轼的人生如梦彰显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同时也融合了他儒道释三家思想,形成了他最后混合的人生观,在黄州贬谪期间苏轼在人生的困境中寻找到他的精神归宿,即圆融统一亦儒亦佛的如梦人生观.在追寻东坡的足迹中,不妨让我们走近东坡,以诗为津梁,去弹唱一首大江东去,谱写一曲人生如梦.  相似文献   

2.
李显根 《湖湘论坛》2003,16(4):10-12
“乌台诗案”之前 ,苏轼是以儒家积极进取的精神进入仕途的。“乌台诗案”之后 ,苏轼集儒道佛三家于一身 ,创立了“东坡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身处逆境而能随物赋形、超然旷达的人生态度。黄州时期苏轼的精神创新 ,还有他的诗词文 ,是给后人留下的一笔千古用之不尽的宝贵财富。苏轼之所以为苏轼 ,是大起大落的经历、超然旷达的个性和那充满生命激情的文字成就了他。这也就是黄州时期的苏轼最具人格魅力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3.
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自号东坡居士。他为什么自号“东坡”?人们历来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公元820年,自居易任忠州(今四川忠县)刺史时,公务之余,常率童仆于忠州城的东坡植树,“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东坡春向暮,草木今如何?”“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白居易的这些诗充分反映了他对东坡一草一木的深厚感情。而苏轼的一生,由于与白  相似文献   

4.
苏轼被贬黄州之后,曾两游赤壁并写下了前、后《赤壁赋》与《念奴娇.赤壁怀古》。自此,赤壁便与东坡在文化上密不可分。后人游览赤壁追慕东坡,为纪念他而兴建的景观尽管多次遭到焚毁,但却屡次重修。以东坡之游赤壁为素材的作品也屡见不鲜,包括诗文、画作、戏剧以及民间故事等等。  相似文献   

5.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后段首句云:“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在“小乔初嫁”的后面着一个时态助词“了”字,词意别扭,在古人诗文中颇为少见。毛稚黄说东坡《念奴娇》云:“‘小  相似文献   

6.
刘海涛 《青年论坛》2009,(4):129-132
苏轼有着复杂而纯净的人格:之所以复杂是因为理性生活与感性生活之间的差距和风口浪尖的时代背景使然;之所以纯净是因为理性将感性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既表现出应有的愤世嫉俗,又能积极出世。他思想和性格造成他人生的悲剧,反映在词中,则充满了矛盾中的无奈、苍凉和幽怨,于是他把人生情趣寄托在禅与道,表现出隐逸和怀归的达观与超然意绪。这就是东坡词反映出的入世与出世的人生悖论。  相似文献   

7.
天地精神境界──评苏轼岭海时期的人生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苏轼的的岭海时期,其人生思想发生了巨变,他埋葬了过去的旧我,舍弃了尘世的桎梏,获得了精神心灵的自由。他以自我主体意识为中心,广泛吸取儒释道和历史人物思想资料的营养,在相互冲突、相互制约和相互交汇熔铸中形成了自己的天地精神境界,把人生世界当作审美对象来看待,奉行凡事“游于自然”、“忘情物我”的独特生活态度和处世方式。这种天地精神境界的人生顿悟,使地不断地进行着自我精神超越,不断地把他的处世态度升华为与天地并存的精神境界,并站在哲理高度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从而达到了任性、自适、旷达、通脱的人生境地,这是苏东坡人生观念发展历程中的最高层次。  相似文献   

8.
常州的盛会     
常州的盛会由我党党员莫静坡、沙黎黎和画家薛金炜首倡并主持复建的“常州东坡书院”日前在江苏常州成立。复建过程中始终得到了中共常州市委市府、农工市委县委的关怀和支持。“常州东坡书院”建于南宋,至清尚存。它与四川眉山三苏祠、海南儋州东坡书院,构成了苏轼一生...  相似文献   

9.
蜀中名园三苏祠□黄山人朱德委员长曾在他的诗文中写道:“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与高”。这是对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高度公允的评价。苏氏父子之名,与大文学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等齐名,历史上并称为唐宋八大家。三苏父子中,...  相似文献   

10.
文豪的旷达     
中国历代文人中,首席形象代言人,当推苏轼。苏轼(1037-1101年),北宋人,诗文书画卓绝,佛儒道皆修,官员兼建筑工程师、新锐美食家、初级酿酒师、瑜伽爱好者、草药达人、炼丹术研究员。苏轼一生颠沛流离,却每遇坎坷而诗文境界愈高,粉丝遍布天下,人人都爱他才高貌美人品好,而且还够倒霉。时至今日,在这样一个流行路人扑倒圣人的年代里,苏轼仍被人深深仰慕着,即便有"暗恋堂妹"这一小小隐疾,人们也因为深爱苏轼而闪烁其词:你说什么说什么我听不到啊。  相似文献   

11.
东坡书院     
莫嫌琼雷隔云海圣恩尚许遥相望平生学道真实意岂与穷达俱存亡天其以我为箕子要使此意留遐荒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 东坡书院位于儋州市市区以东四十多公里的 中和镇东南郊,始称“载酒堂”。中和镇为宋代 儋州治地。宋绍圣四年(1097年),苏轼以琼州 别驾虚衔自惠州遭贬到儋州,初由州守张中接待 他任在官舍、苏轼贬居儋州时,常与当地名贤黎 子云、黎子明兄弟往来,诗酒相酬,聊以度日。北 归时曾以诗赠别黎子云:“我本占耳人,寄生两 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平生生死梦 三者无劣优。知君不再见,欲去具少留。”黎氏 …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修养》第二课第三个框题“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引用马克思在中学毕业论文中的一句名言:“能使最多数人得到幸福的人物,他本身也是最幸福的”。它既阐明了青少年树立为人民服务思想的重要意义,又指出了要有为人民服务的社会实践,在为人民服务中培养高尚的品质。寓意极其深刻。但学生不易领会,是教学难点。我们遵循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规律,着重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教学。一、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强化感知。幸福指的是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它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这种“境遇和生活”的取得在于创造、争取和斗争,并要付出代价。对于革命者来说,  相似文献   

13.
“余”为“我”意,“仁”释义为“对人友爱,富有同情心”,“刚”即“刚强”。“余”、“仁”、“刚”三个濡染着中国传统儒家文化色彩的汉字,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敦敦实实的血性汉子姓名。这个血性汉子始终把“仁”与“刚”作为自己人生品性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贯穿于他的人生与事业,从叮叮当当的小五金加工者,历经坎坷一路走来,成为当地响当当的人大代表、企业家。  相似文献   

14.
在“三苏”(苏洵、苏轼、苏辙)故里四川省眉山市,有这样一位学者型官员,他酷爱三苏文化,孜孜不倦地从事着三苏研究,为挖掘眉山这片富饶土地深厚的文化宝藏无怨无悔地挥洒着自己的青春和智慧。这位俊杰之士就是现年54岁的眉山市政协副主席、民进四川省委直属眉山总支主任张忠全。 张忠全是东坡故里有名的苏学专家,他对三苏的研究起于1980年。那年,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在眉山成立,当时他还在四川大学中文系就读,酷爱三苏诗词的他,成为学会的首批63名会员之一。从此,他迷上了三苏研究,沉醉其中,学年论文、毕业论文都选择研…  相似文献   

15.
<正>历史是面镜子,百姓心里有杆秤。无论什么人,只要做过对人民有益的事,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在兰考任职仅1年多,兰考百姓却永远铭记着他。这不禁让我想起900年前葬于郏县的苏轼、苏辙兄弟。他们不仅是宋朝的文坛巨擘,更是一代勤政爱民的典范。尤其是苏轼,无论是身居庙堂之高,还是遭贬海南天荒,时时心系朝廷国家,处处关注黎民苍生,所到之处,无不留下体恤民情的政绩和亲民爱民的佳话,余韵悠长,影响久远。苏轼,字子瞻,号东坡,22岁时与弟弟苏辙同榜考中进士,  相似文献   

16.
不久前,在报上读到一篇文章,说到苏轼批评贾谊不善“自用”,以致他的才能失去了发挥的机会,最后抑郁而死。苏轼对此颇感惋惜,说他“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其实,苏轼自己又尝真通“自用”之道呢,不也坎坷了一辈子么!  相似文献   

17.
阮忠 《新东方》2011,(1):66-71
苏轼的历史人物论说主要针对帝王、将相谋臣、大夫或文人。在这些论说中,他的批评格调表现为:观察万事万物变易之理,考量社会生活而自断于中的人性批评;观察政坛风云,重新审视、评价历史而别出己见的翻案批评;观察别人所长,亦知别人所短,然后拈出其短而作的缺失批评。苏轼通过这些批评,表现了自我不同于传统的理念以及济世思想、新锐精神。  相似文献   

18.
帅杨 《传承》2012,(6):76-77
苏轼在谪居黄州四年多的时间里,将佛家绝灭生命的信仰、道家简化生命的信念、儒家生活的哲学融为一体,经历了反思、成熟和超脱三个阶段的心灵历程。苏轼通过不断反思和总结,终于达到旷达、超脱的人生境界,他巧妙地解决了进取与退隐、入世与出世、社会与个人那一类在士大夫心灵上历来相互纠结缠绕的矛盾,为后来在类似社会条件下生存的文人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文人生存模式。  相似文献   

19.
唐长安以其皇家之尊和富贵之气,成为太平盛世和幸福人生的具象符号;长安的科举考试和政治生活,给人们带来难以忘怀的生命巅峰体验,也把人生和创作推向新的境界;唐代诗人以留居长安为人生荣耀、以进出长安为成败标志,对长安有一种葵花追日般的执著,生命为“长安”而绽放,诗歌因“长安”而精彩。在唐代诗人的生命历程中,“长安”情结发挥了精神引导和现实驱动的重要作用,是我们解读唐代诗人的生命状态和精神世界的关键词,因而也是进一步体悟唐诗风貌不能忽视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20.
“民是千江长酹水,一瓢江水一瓢情”,编罢《刘少奇百年祭》,这是留下的最大的感慨。刘少奇的人生悲剧、品德光辉和人民情结,在数尺厚的来信来稿中展露无遗。人民对他的敬仰、理解和感情,使人深深感动,历史才是真正的权威。正像毛泽东的秘书李锐在本书前言中说的:“如同《诗经》、《离骚》,诗文自是用心声铸成的历史,用情感和热血铸成的历史,这是一部千万颗心声吟成的历史……”这本书,每个字都是用“情”浸染出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