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太宗的乐舞文化观带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色彩 ,他不提倡代表儒家思想的“天意不可抗 ,王命不可违”及“君权神受”的雅乐观 ,主张“以人为本”、“天子者有道则人推为王 ,无道则人弃而不用”的唯物主义理念 ;他重视乐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提倡音乐文化的娱乐功能 ,但否认音乐的政治功能  相似文献   

2.
云南民族乐舞文化的旅游价值与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乐舞”是音乐和舞蹈的结合体,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表现形式。云南民族乐舞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特色浓郁,有着很高的旅游价值和广阔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3.
《云南少数民族节庆乐舞》陈列(以下简称《节庆乐舞》陈列)主题为“节庆乐舞”,内容涉及云南各少数民族民间的节日文化、音乐(主要指器乐)、舞蹈等方面。这些方面正是各民族个性心理反映以突出的侧面之一,因此,这一陈列中也包含了对各民族居住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直至工艺技术水平等的相关描述。《节庆乐舞》陈列将是迄今为止反映云南少数民族节庆乐舞主题中规模最大、展品最丰富,系统性和科学性最为先进的一个陈列。《节庆乐舞》陈列占地920平方米,分为上下两层楼,展示实物700余件,图片近400幅。《节庆乐舞》陈列…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对于文化问题的关注日益升温,这既是黄楠森先生晚午开拓的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又是其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详细介绍了黄先生的主要文化哲学思想.包括文化的本质、古今中西文化比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等内容。黄先生的文化哲学思想,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同样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孙中山研究中,孙中山的中国文化观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认为,孙中山在阐发其孙文主义中,发表了大量关于中国文化的看法,形成了中国文化观。孙中山的中国文化观,建立在文化开放心态上,既是向西方近代文化看齐的,又是自强不息的本位文化观;建立在文化平等心态上,既是积极取法西方的,又是自尊自信的本位文化观;建立在科学的社会发展观上,既是正确取舍西方近代文化的,又是积极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中国文化观。孙中山的中国文化观是有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的观点,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一生的政治活动,都与其青年时期形成的的文化观有着密切的关联,而其文化观的溯源呈现多元化特征。青年毛泽东文化观除了受家庭文化环境的影响外,主要来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独特的湖湘文化。青年毛泽东文化观特质的完善也是对中西文化抉择的结果。毛泽东文化观的特殊溯源及其特殊经历,造就了其早期文化观具有独特的文化个性:用不懈的批判态度分析与对比中西方文化、民本思想浓厚以及坚定的求动求变的文化信念。  相似文献   

7.
周胜庭 《前沿》2013,(7):186-188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的具有中国特点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这种文化观不仅奠定了新中国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而且提出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建设内容促进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新觉醒。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巩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坚实基础,新民主主义文化观依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印英 《求索》2012,(11):254-255,235
别于民乐和俗乐礼拜式音乐的西方古典乐派,其创作基于欧洲主流文化,植根于西方文艺传统。中国古代乐舞集东方乐诗、民舞于一体,在击拍中叙事,在雅颂中抒情。欧洲古典乐派与中国古代乐舞虽源出异域,但多有同质性律动。从艺术发生学的观点看,两者萌发均着宗教之胞衣;从艺术发展史脉看,崇善颂圣是恒长之主题。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科学文化观,是指导国家文事业发展的基本理论,指出了文化规律,为文化发展阐明了方向,因此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也是包括民族文化在内的各种文化形态的理论基础。按照马克思等理论创始人对文化的理解和定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展创新要基于世界视野来建构文化根据,要以科学理性为文化发展原则,要以服务民族民众为文化发展的落脚点,要追求和谐共生的文化创新目标。  相似文献   

10.
孙晓喜  吕洋 《长白学刊》2023,(1):147-156
先秦乐舞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源头的一个重要构成内容。在其漫长而复杂的历史发展演化过程中,先秦乐舞从依附于原始宗教的从属身份逐渐转化为独立的文化功能,并在先秦时期的礼乐实践中,推动了先秦文化从“礼仪”到“礼制”的跃迁,在“礼崩乐废”之后,先秦乐舞又成为儒家创造礼文化的思想灵感。经过儒家思想改造之后,礼乐实践结构中先秦乐舞的原始观念与感性形式被扬弃,礼乐实践的思想性内容得以引入礼文化系统,并在儒家的思想探索中形成礼文化的独特形式与鲜明风格,从而使先秦乐舞融入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因之中,成就了中国古代历史特殊的文明样态与特有的文化形式。先秦乐舞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研究先秦乐舞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中的历史角色与社会功能,对于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始源与社会形制的演化脉络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我国建设文化强国和发展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在于,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出发点,运用先进的、科学的文化观和文化理论,发展契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符合广大人民利益的先进文化,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12.
《传承》2015,(10)
新中国成立以来,继毛泽东创建了新民主主义文化观、揭开新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伟大序幕后,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课题,随后江泽民和胡锦涛顺势而为,先后提出了先进文化观与和谐廉政文化观。这些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遵循着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嬗变逻辑。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观是现实和历史的交融毛祥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笔者认为这两个“素质”都是文化观的反映,而文化观离不开...  相似文献   

14.
赵淑莉 《前沿》2010,(22):152-154
本文主要通过对毛泽东文化观的主要理论和创新,邓小平对毛泽东文化观的继承、扬弃和发展以及江泽民文化观的突出贡献和重要内容的分析,比较了三代领导人文化观的主要内容、体系、特点和贡献等,探讨了他们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上的继承、发展、创新和突破,分析了他们的文化观之间一脉相承、发展创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焦利 《新东方》2005,(5):37-42
一、关于廉政文化谈到文化,由于其语意的丰富性,多年来一直是文化学者、人类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考古学家说不清、道不明的一个问题。美国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判回顾》中所列,仅欧美对文化的定义就有一百六十多种。通过对各种文化概念的分析,学者们大致归纳出内涵不同的三种文化概念,即广义文化观、中义文化观和狭义文化观。广义的文化包括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长期的  相似文献   

16.
文化观是文化理论中的最核心部分。建党九十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与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即毛泽东首次建构了新民主主义文化论,邓小平在拨乱反正中恢复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精髓,江泽民开拓了先进文化立党治国的新方向,胡锦涛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推向全面繁荣。  相似文献   

17.
刘冯涛 《重庆行政》2010,12(3):101-103
文化是与人类文明历史一样悠久的社会存在。但是,不同时代的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是不同的,人们对文化的认知差异也很大。如果我们能够把握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从革命文化观到先进文化建设的内在逻辑联系与嬗变轨迹,将使我们更充满自觉性地进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三个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坚守、培育和弘扬,成为我们透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国化现代发展的重要路径。"三个倡导"核心价值观凝练了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是我国在社会主义繁荣发展阶段诠释文化观的重要表达,同时凸显了现代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国化发展的重要维度与新内涵,"三个倡导"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彰显了当今我国文化观的发展方向以及以此为目标丰富、完善的文化观建构体系,而实际上,中国现代文化观内核以及核心元素的构成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国化的自我发展一脉相承,也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具体实践要求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不仅仅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留下了巨大的文化"公共财产",也为无产阶级革命家更好地走进文化科学找到了"路标",即马克思文化观的三个历史"规定":隐折性规定、科学性规定和开放性规定。它们客观上要求我们在认识、理解、运用和发展马克思文化观时需要同旧的"文化史观"话语体系、各种唯心史观思想体系和形而上学划清界限。这三个历史"规定"共同凝练了马克思文化观的"理论特色",使马克思文化观从整体上趋向成熟。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40至90年代十分流行的“中体西用”的文化观,影响并推动了中国第一度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外沿部分的变革。我们有必要对这种文化观存在的合理性及悖谬之处进行重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