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杨晨 《传承》2010,(33):90-91
儒家思想的法家化外儒内法儒表法里的表述方式,仿佛是法家思想不仅在内部对儒家思想进行了转换,并且是主动与儒家思想进行了对决,把它排挤出政治实践舞台的中心地位。这能从我们的历史发展中得到应证吗?这到底是儒家思想的法家化,还是儒法并存?这些都需要我们深入这两种思想的、发展及应用程度方面去对比探讨。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法律的发展始终体现着儒法之争。汉代以前主要是儒家、法家的外部派别之争,而儒法合流后逐渐变为儒家内部的主法论和主情论的争执了。电影《武侠》表现出现代人对于情与法冲突的矛盾心理,在某种程度上带有对古代司法的误解。在传统中国,儒家与法家在准则法上是基本一致的,只不过是实现方法的区别,情与法的冲突及和解所经过的三个阶段证实了这一点。情与法的冲突同样存在于现代法治环境中,当代中国处理情与法的冲突时候不能摆脱历史的影响,同样也不可割裂历史。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治安问题上,不存在“纯净”的儒家或法家.汉初政治家们一面张扬“仁义”说教,搞“礼乐”点缀,一面施行法律制裁,搞帝王独截.在统治者手中,儒法两家都是有用的,弃置不得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汉代形成了儒表法里的综合治安术.从此,法学经典、法律条令开始披上儒学外衣,人们力求用儒学语言去表述法学要求.儒表法里为解决社会矛盾增加了可供选择的手段,为“缓和冲突,使冲突保持在秩序范围之内”提供了可资利用的条件,有利于社会治安.  相似文献   

4.
朱熹晚年采用以儒注屈的方式 ,以儒制儒 ,否定班固等人用“中庸”的尺度来衡量屈骚思想 ,建立了新的评屈理论模式和格局。同时 ,对扬雄否定屈原的言行作了批驳 ,这是朱熹尊屈倾向的又一表现  相似文献   

5.
湖北儒学史与周边地区及全国的儒学史相互联系,与佛、道、耶、回诸家诸教彼此激荡,相互影响,是整体学术思想史的一个部分。在一定时间期限内,湖北的儒学并不比别的地区更精彩。但湖北的儒学也有自己的特点,考察这些特点,需要做社会学、历史学的研究,还要与社会经济、教育、书院史等相联系,这都不是在这篇文章中能解决的问题。我们还只处在摸清家底的阶段,故本文只是请大家关注一些人物及其思想。  相似文献   

6.
张青松 《求索》2007,(7):162-164
本文根据王力关于同源词的鉴别标准和系联方法,王宁关于汉语语源学的理论和方法,以文献例证、训诂材料以及古文字材料,证明了以下四组词是同源词:(一)束(东)、橐同源,这组同源词的源义素为:捆缚;(二)庚、唐、塘、康、 (穅)、(槺)、漮、 与嵻同源,这组同源词的源义素为:空虚、广大;(三)余、徐、俆、舒、抒、摅、 、歟、与 同源,这组同源词的源义素为:安定、舒缓、舒展;(四)为、伪、假、雁(赝)、讹(譌)与义同源,这组同源词的源义素为:人为、假伪。其中第一、二组不见于《同源字典》,第三组的“抒:纾舒”“舒:摅”和第四组的“伪:为”已见于《同源字典》,本文有所增补和详细考证。  相似文献   

7.
盐铁会议儒法关于王朝指导思想的对立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伟 《求索》2007,(7):212-214
盐铁会议是西汉历史上的一次著名会议。统治阶级政策的调整和上层内部权力之争是这次会议的背景。在这次会议上,以贤良文学为代表的儒家同以桑弘羊为代表的法家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双方争辩的焦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经济政策上是重农抑商还是农工商并重;二是在治理国家的手段上是“德”治还是“刑”治。双方政治观点分歧的根源在于贤良文学以儒家思想为指导,代表民间商贾、地方豪强的利益;而桑弘羊以法家思想为依归,代表集权国家的利益。  相似文献   

8.
王克婴 《前沿》2005,(3):188-191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自诞生以来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雨沧桑, 它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功过是非成为世人永恒的话题。本文试从伦理学的角度, 回眸儒学在几千年历史中的盛衰命运, 探讨儒学在历史上遭遇颂扬或唾弃两种不同命运的深层原因: 即儒学创立之初的现实与孔子的理想构造之间的矛盾决定了儒学在中国社会历史实践中的的坎坷命运, 而孔子儒学的理论框架清晰表明———儒文化是一种适合于盛世的道德伦理。  相似文献   

9.
援道入儒体现在王夫之从无到有批判、改造、吸收老庄以及继承、发展张载思想的两个方面,他使道家境界与儒家之有相结合,目的在于构建有境界儒家本体思想体系并总结以儒道融合为主要特征的宋明理学.  相似文献   

10.
黎族是海南的早期居民,政府对海南的管理与黎族对政府的反抗紧密联系在一起。征伐与儒化在政府对治理黎族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毫无疑问,政府对地方的治理是在中央王权的强大势力下进行的,在民族地域的百姓强烈反抗后,不得不转化视角,以文化一统作为政治统一的有力保障。这对于当前加强边疆地域的管理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论“儒警”形象的文化内涵及其养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培养与打造更多的"儒警",是当前公安队伍建设的重要课题."儒警"的文化内涵应当涵盖中国传统文化的有益成分与现代警察自身的职业特征两个方面.人本主义为其核心,儒雅、端庄为其外表,丰富的知识为其内在素养,沉着果敢与勇猛为其作风,优良的道德品质为其立身之本."儒警"的培养也必须从多层次、全方位入手,经过长期的磨练而成.  相似文献   

12.
叶莉荣 《前进论坛》2010,(12):57-58
<正>徽商又称新安商人,它与晋商不同,通常意义的晋商指的是山西省籍的商人,而徽商指的是古徽州府和从徽州府所辖六县走出去的徽籍商人,除此以外的安徽商人统称皖商。徽商萌生于东  相似文献   

13.
夏柯 《前沿》2010,(6):97-100
徐元梦,历仕康雍乾三朝,官至户部尚书,署理大学士,是清初满族儒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深受汉文化影响,服膺儒学,谙熟汉文,在政事、翻译、修书、官方教育、诗歌创作方面多有建树。他与汉族官员士人的交往也颇为密切。他的品行、学问、交友活动反映了康乾时期满汉文化交流加深和满汉关系融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任挥 《台声》2008,(9):52-53
2008年7月7日至7月16日,对于来自岛内14所高校的26位台胞青年而言,是一个伴随着清凉与炎热,交替着快乐与充实的晋陕采风之旅。在短短的9天里,他们的足迹纵横晋陕二千余公里,几乎遍及山西的名川古迹。初入山西时,一切认识均来自于书本和网络,而当他们挥手作别时,才发觉快乐的时光总是消逝得如此短暂,9天中,留下的是一路的欢声笑语,赢得的是彼此间珍贵的友谊。纵横晋陕大地两千里,一路走来,晋风荡漾,陈醋飘香。  相似文献   

15.
龙大轩 《思想战线》2002,28(6):107-111
羌族法文化发端于四五千年前的氏族、部落习惯法,其中包括有:1 以"杀人偿死"为代表的刑事规范;2 以"同姓不婚"为代表的民事规范;3 以民主议事会"尔母孜巴"为代表的程序性规范。由于古羌是中华先民中的主要部族,又是构成"华夏族"的主体民族,其法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也展示了中华法系早期雏形的大致构架。  相似文献   

16.
儒佛之辨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事件。为了接续儒家先圣道统,引导士人积极面对现实,寻求救国济民方略,胡宏在理学思想建构过程中展开"儒佛之辨",扬儒辟佛,影响深远。胡宏站在儒家思想正统的立场,对佛家思想、信仰和学风进行了多角度的批判,回应了南北宋之际佛学兴盛对儒家道统发展构成的严峻挑战,但由于论争立场、动机和方法所致,胡宏的儒佛之辨也留下了历史的局限和认知的偏见。对此进行冷静反思,可为当今儒学和佛学研究以及思想文化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人性善恶能否"以利害推说"是中国传统伦理史中的主要议题之一,虽于古有诸多论述,但于今尚未得到充分研究。从先秦道、儒、墨、法四家利害观中不难看出,"利害"和"善恶"紧密相联,其联结点是"趋利避害"这一"人性"或"人情"。趋利避害尽管是人在自然和社会两个层面都具有的性质,不过,在道德世界里,自然层面的趋利避害是人的一般性,而伦理层面的趋利避害则是人的特殊性,人之所为人一定程度上就在于人能够根据"善恶"的理念和准则趋利避害,这也是先秦道、儒、墨、法四家利害观的主题。  相似文献   

18.
隋金波 《求索》2014,(5):70-74
作为陆象山的"高弟",杨慈湖的思想及其影响向来是与对陆象山学术的评价联系在一起的。在以往的评价中,杨慈湖往往被指责为"是禅"。实际上,杨慈湖本人对佛、禅基本持否定态度;杨慈湖"是禅"的言论或出于门户之见,或析理不精,未可视为确论;论定杨慈湖"是禅",非但对杨慈湖思想本身存在误会,在一般意义上对宋明思想史的研究亦无甚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历史上,儒、道、佛三足鼎立。作为一种社会主流文化,儒、道、佛在苗族中的传播和影响是深刻的。它们是怎样传入到苗族地区的?它们给苗族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本文将探讨和回答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远古时代,台湾和祖国大陆本来连在一起。后来由于地壳运动,相连结的部分陆地沉为海峡,台湾遂成海岛。近年来,两岸相继发掘的文物,鲜活地向世人昭示了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手足情深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