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观”是贯穿王国维戏曲意境说生成历程的重要概念。中国美学中的“观”,是一种强调身体-主体的知觉思维,是心观而不是目观,审美意境的生成正是源于内观的心象聚合。从《人间词乙稿序》到《宋元戏曲史》,王国维将“观”与意境的创构和生成联系起来,揭示了戏曲意境说生成的内在理路。在第一阶段,王国维用“能观”界定意境,并将“观”视为意境创构与生成的基础和前提。基于观物和观我,王国维将意境区分为意与境浑、境胜、意胜三种。然而,不论是观物还是观我,都是在情景、主客、物我二分的关系中讨论文艺审美。所以到了第二阶段,王国维不再重点关注意境,而是通过拓展观我和观物,将境界提升为文学审美理论中的本体论。基于“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王国维建构了强调“真”和心境的境界说理论体系。在第三阶段,王国维以境界说为基础,跨越式地将“真”和“自然”应用于戏曲的文学批评上,提出了戏曲意境说。“真”和“自然”在本质上是借由“观”所产生的审美效果。王国维虽然受到西方哲学美学思想的影响,但从心观对于意境生成的建构作用来看,其戏曲意境说仍根植于中国传统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2.
本文引入西方文论中的张力理论,对意境的生成作一些新的探索。认为:"象"与"境"、"象"与"象外之象"之间的张力是意境生成的必要条件。在文本内部,"象"与"境"之间的张力大小和作者在文本中营造的"潜意境"的有无息息相关;在作者——文本——读者这个系统中,发生在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象"与"象外之象"的张力也制约着意境的生成。  相似文献   

3.
谭顺来 《求索》2013,(9):123-125
中国古典关学的理论基点是先秦哲学。作为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审美概念.“意境”的哲学基点大致有以下几种学术观点:其一.意境源于老庄哲学.该观点是基于对中国美学思想渊源的整体考察而得出的:其二,美学“意境”说深受禅宗佛学的影响,认为意境之“境”就是禅宗心学中的“禅境”;其三,美学“意境”源于儒释道思想的融合.该观点强调艺术“意境”是一种基于儒家诗学之上的,融入道家之“超然物外”之境并深受佛教“静穆体悟观照生命”之“妙境”。我们认为,从本质上看,意境包含着主客合一的思维模式。是一种“客体主体化”与“主体客体化”的融合互渗状态,意境生于意象,而缘于情思。意境作为艺术审美理想,要获得自身质的规定性。必须回到意境的创造中去。创造才是艺术意境实现的现实环节与中心论点。  相似文献   

4.
《研究与交流》2007,(5):43-43
意境作为中国美学和文学的核心范畴,指的是文学和艺术作品里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及所形成的“意与境浑,情与景化”的审美想象空间,它高度凝结了中国人对文学和艺术的审美概括。实际上,企业对于品牌名字的选择,是对一种文化的选择和这种文化所体现意境的认可。所以,能否利用中国文学和艺术所具备的独特意境,创造出大气而有意境的品牌名字,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传统造物的“器以载道”思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传统造物的意境即“器以载道”,这种中国传统造物艺术是通过形态语言传达出一定的趣味和境界,体现出一种审美愉悦和审美功能。具体而言,其体现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是社会的和谐有序;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是天人合一;体现在人与物的关系中,是心与物、文与质、形与神、材与艺、用与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试论禅境的美感特征蒋力余禅境是艺术的灵魂,是意境的表现形式之一。所谓禅境,是指艺术品能让欣赏者产生物我两忘以至物我同一的特殊审美心态的艺术形象,它近乎王国维所说的“以物观物”的“无我之境”①。禅境往往呈现出山重水复、曲径通幽的结构形态。优秀的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7.
我国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指出:“我相信说理文如果要写好,也还要动一点感情,要用一点形象思维”。清代散文大家刘大槲也说;“理不可以直指也,故即物以明理;情不可以显志也,故即事以寓情”,这些论述都极为精当。它深刻说明,一篇理论文章不仅要以观点正确鲜明,论据典型充分,论证逻辑严密使读者折服,而且还要借助于一些具体的感情事物,  相似文献   

8.
王友群  刘运好 《求索》2012,(8):133-135
因山水之象而体悟玄理,使兰亭诗与山水诗在审美属性上既存在差异性,也呈现趋同性。在审美观照上,兰亭诗以玄对山水,山水诗以情对山水;在艺术表现上,兰亭诗略于具体事物而究心玄理,山水诗注重具体物象而融注情感。但是,兰亭诗与山水诗都是以山水为基本观照对象,玄理体悟与主体情感蕴涵的生命意识基本相同;兰亭诗因象得意,山水诗以景抒情,不仅意与情存在着内在一致性,而且二者也都是建立在对山水审美属性发现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9.
高古是高洁古朴的诗境风格。这一品以高古之人与高古之景比拟高古之诗境。创造这种诗境,主体须有超世脱俗的精神境界;这种主体境界,是通过对道家思想的领悟与修炼而达到的。高古诗风以李白为代表。典雅是典正、文雅的一种诗境风格。它以道家的摆脱世俗礼义、回归自然为典雅,并提出了创造"典雅"诗境风格的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超然脱俗、淡泊宁静的道家胸襟与处世态度,二是置身山林草木的自然景色描写,二者相融,方为典雅。典雅诗风以王维的山水诗为代表。  相似文献   

10.
最近,筆者讀到了一部抒發台胞愛國思鄉之情,散發着祖國大陸和宝岛台灣濃郁的泥土氣息,以及同胞之間‘和解’思想的芳香的文學作品——中篇小說《船笛》,頗有一些感受。 現年四十七歲的台灣籍作家陳天嵐,出生在台北市郊二十多公里外的山鄉文山堡(今文山地區)。他是在大自然的懷抱裏長大的,浸透着自然界的潔淨、純樸、和諧的詩情,至今在他的某些作品裹依舊流露出山鄉、森林的寧靜氣氛和坦誠無華的意境,讀之令人神往不已。陳天嵐以詩歌、散文開始他的文學生涯,也兼  相似文献   

11.
董雪静 《求索》2007,(6):182-183
“气象”是继“意境”之后充分体现宋代美学精神的基本范畴。本文通过对“气”“象”渊源和“浑”“厚”涵义的发掘,揭示严羽“气象浑厚”诗歌审美论的基本内核,并进一步探讨这一命题的审美旨趣和美学评价准则。  相似文献   

12.
刘勰的《文心雕龙》强调文学的自然美与艺术美,形成了“重情尚采、质文统一”的美学思想核心。他认为:有形、有声之“文”来自客观的自然界,是自然而然的美;物是客观存在,情是物的主观反映,辞是情的表现手段,情依赖于物,辞有赖于情。刘勰肯定自然之美,是为了进一步论证人文之美。他从文艺与现实的关系出发,认为艺术美来源于客观的现实生活,社会生活对文艺起着决定的作用,而艺术美又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骏爽刚健的风骨则是品评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13.
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二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志,心声也。诗可以言志,抒情诗更充满炽烈的感情。而这种感情的进发,在古人是颇讲究的,我们不妨把这叫做抒情的方法,本文试图谈一谈这些方法。 一,“情以物兴”的抒情方法。 情以物兴的方法,是一种传统的方法。早在几千年前毛公为《诗经》作传,就阐述了这种方法。“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相似文献   

14.
孙倩 《前沿》2008,(4):179-180
中国传统山水画论发展到宋代,伴随山水画的成熟而日臻完善,郭熙的《林泉高致》是其中的代表作。郭熙在其中提出较为详尽的审美观点,如:“山形面面看,山形步步移”、“以情现景”的审美观照方式、“审美心胸与创作”、“三远”法等等。充分反映出自五代以来山水画的审美取向和那个时代封建士大夫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5.
况立秋 《新东方》2002,(1):69-72
刘勰的《文心雕龙》强调文学的自然美与艺术美,形成了“重情尚采、质文统一”的美学思想核心。他认为:有形、有声之“文“来自客观的自然界,是自然而然的美:物是客观存在,情是物的主观反映,辞是情的表现手段,情依赖于物,辞有赖于情。刘勰肯定自然之美,是为了进一步论证人文之美。他从文艺与现实的关系出发,认为艺术美来源于客观的现实生活。社会生活对文艺起着决定的作用,而艺术美又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骏爽刚健的风骨则是品评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16.
曾庆雨 《思想战线》2002,28(4):84-87
晚唐诗以“意”、“象”的不确定性带来了诗歌艺术的朦胧之美 ,开创了中国诗歌创作的另一境界。 2 0世纪初的新月诗在形式上与晚唐诗有极大不同 ,可诗的“境”、“意”的非一致性仍是主要的特征。 2 0世纪末的朦胧诗 ,更加努力加大“意”、“象”的这种距离感 ,以增加诗的多元和多层次性 ,更具有一种立体解读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鲁迅弃医从文与周作人联袂投身于改造精神的文化事业,正是看中了文艺作品感染人心的情感力量,可谓一种“以情觉世”的文学观。从呼唤“摩罗诗人”到关注生命存在、求取个体意志,再到自身韧性的“绝望抗战”,鲁迅的“情”与“抒情”关联着他对艺术客观性的追求,显现在作品中即是一种超越主观经验的有效性,是现代抒情的伦理承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的鲁迅,他的抒情不仅内含细微精致的文艺审美运思,也与抒情传统的现代形态论题深切关联,是现代抒情传统寻根的重要通道。  相似文献   

18.
闫俊文  ;刘庭风 《求索》2014,(5):66-69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中的最高审美境界。意境的蕴成,是我国特有的艺术与哲学、古老的人体科学等相结合的产物。意境是艺术创作和接受过程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所创造出来的精神的传播交流场域。意境的形成和接受都是审美场作用的结果。意境的"审美空间"强调意境是生于象外的"艺术空间"、"想象空间",注重意境生成时的心理想象特征,注重中国古代审美心理超越"象外"的艺术趣味,切合中国艺术审美实践的感性经验。  相似文献   

19.
比较毛泽东与高尔基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之说,前者属于中国文论传统的意象话语,体现为立足“言-象-意”之辨的“言-不言-言不言”与“情(物)-物(情)-情物”文艺言说方式,及其“正-对-合”三元谱系结构,后者属于西方文论传统的形象话语,体现为立足“言-意”之辨的“言-在”与“主-客”文艺言说方式,及其“正-反”二元体系结构。毛泽东移植高尔基“两结合说”,解构其二元体系结构而纳入中国文论传统的三元谱系结构,体现其潜意识的“西方文论中国化”意愿。  相似文献   

20.
在自然观上,庄子“以物观物”,其境界是“无我之境”,陶渊明“以我观物”,其境界是“有我之境”,虽然庄子与陶渊明常因共同的亲和自然的态度而往往被人并提,但两人在自然观上仍存在巨大差异。王国维的观物理论与境界说对于描述庄陶自然观之区别甚为妥贴,然其所谓陶诗“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为“无我之境”,却是对陶诗的误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