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开发为核心理念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全面实施,重温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论,倍感亲切和珍贵。实践性、主体性、创造性、终身性是“教学做合一”理论极其丰富和深刻的科学内涵,它对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和实践。  相似文献   

2.
王志健 《青年论坛》2005,4(3):43-45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史上的宝贵财富。本文在分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误区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要与社会紧密联系、要倡导师生“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要坚持“教学做合一”五点启示。  相似文献   

3.
校长如何搞好教育?首先,校长"心中要有教育"。校长乃一校之长,管理好学校是其职责。但是校长的眼界不能仅限于学校,更不能仅限于自己的学校。学校是教育中的学校,教育是社会中的教育,社会是国家中  相似文献   

4.
周勇 《传承》2009,(17):34-35
1923年,陶行知致力于平民及乡村教育。他脱下西装,换上布衣草鞋,住到牛棚里。他觉得,只有这样,才可以了解自己的祖国,进而找到真正贴近中国"国情"的教育道路。然而,四万万同胞中,百分之八十五生活在贫困的农村,七千多万儿童失学。可想而知,任务有多艰巨。于是,陶行知想到了"师范教育",他打算培养一大批和他理想一样、思路一样的教师,来和他一起承担改造"国情"的重任。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立足于实践,去理解世界和人,确保了生活世界对人的现实性和人对世界的现实性,并实现了生活世界的多功能统一。而哈贝马斯给社会进步开出的药方、公式是交往理性、以语言为媒介的商谈理论,相对于马克思全面现实的生活世界,他的生活世界只能概括为“语言乌托邦”。  相似文献   

6.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在不断探索之中的重大课题.要使学校与企业互动,就得依托教师这一纽带与引领环节;要使校企合作的推动目标真正实现,必须依托教师素质与能力适应性的保障;要使教师的主体功能性作用真正发挥,还得依托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教育理论的指导.文章从“教学做合一”内涵分析入手,对教师职业成长路径进行了分析与思考.  相似文献   

7.
"教学做合一"思想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是他在致力于改变旧中国社会面貌,变革传统教育,探索新型教和学关系过程中,通过改造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最终形成的教育方法论。从1919年在《时报.教育周刊.世界教育新思潮》上发表著名的《教学合一》一文开始,  相似文献   

8.
张可 《春秋》2014,(4):24-26
正20世纪20年代陶行知发起《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倡导"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在教育救国的旗帜下拉开了演绎"知行合一"的序幕。一批有志报国的青年坚持不懈地开始了践行"知行合一"的探索之路。张耀南就是其中一员。今年是张耀南去世40周年,谨以此文寄托我们的情思。  相似文献   

9.
杨国荣 《探索与争鸣》2022,(1):149-154+180
作为既具有学科性,又具有超学科性的智慧之思,哲学与“教”的关系呈现不同方面。具体而言,这里涉及“思”和“授”两个维度。所谓“授”,主要与知识的传授相关,“思”则是通过引导人们接触哲学史上重要哲学家的经典,以提高理论思维的能力。教哲学固然需要传授哲学的知识,但更为重要的方面,是让哲学教育的对象学会哲学思考。与教哲学的以上两个方面相关,这里同时涉及哲学本身内含的可说与不可说二重品格。在哲学教育的领域,身教重于言教,这不仅体现于道德教育,而且涉及更广意义上的“做哲学”。“何为哲学”与“哲学何为”的问题彼此相涉,“什么是哲学教育”与“哲学教育的意义”这两个问题也彼此关联。“教哲学”既关乎思维方法的提升,也指向合理的价值取向。哲学教育不仅仅涉及哲学的领域,而且关乎一般的教育问题。事实上,哲学教育和一般教育之间存在互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杜威是在批判传统教育的基础上使用“经验”这一哲学概念,以此发扬17、18世纪哲学重视实践的思想。杜威在教育哲学中突出了“问题”的重要性,这正是其教育哲学的价值所在。其教育哲学围绕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展开,将“经验”与“问题”作为一个整体来建构教育与社会的完整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1.
杜威教育哲学与当代美国服务学习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服务学习是近年来美国学校一种有突破性的教育革新,其理论主要源自杜威的教育哲学。杜威的一些体验教育理念诸如情境化学习、反思、体验的连续与互动原则、道德成长和公共参与等为服务学习的诞生与成长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就这些概念和哲学思想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对服务学习的健康发展无疑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树田 《前沿》2005,(9):205-206
陶行知“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的思想主要是概括了社会和生活本身的教育功能。我们在此强调社会和生活的教育功能并非是要削弱学校的教育,更不是主张“学校消亡论”;而是认为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生活本身的教育不应该是对立和分隔的两部分,而应该是有机结合的相辅相成的整体。  相似文献   

13.
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人文价值不仅要着眼于人本身,更要着眼于现实的人的生活。思想政治教育人文价值可还原为对人的生活(包括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积极正面的价值。助推人的生活智慧的生长和发展,助力人的精神生活的平衡与充盈,作为人达致美好(社会)生活的导引与动力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文价值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4.
《青年探索》2013,(2):I0001-I0001
自1997年办校以来,广州市绿翠中学就十分重视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教育力量的整合,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充分利用家长、社会资源,“三力合一”育人才来构建立体教育格局。  相似文献   

15.
1950年,广西只有31所幼儿园,13248所小学,116所初中,6所高中,43所完全中学,16所职业学校,18所中等师范学校,4所简易师范学校,5所大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广西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和人才质量不断得到提高。到目前,全区幼儿园达到4585所,小学14590所,初中2075所,职业学校415所,高中学校493所,高校74所。  相似文献   

16.
魏银 《传承》2010,(21):60-61
民主教育在中国普遍存在被误读的现象。雷梦佳事件折射出人们误把投票当民主,将民主适用一切领域,重制度而轻理念等常见的误读民主教育的问题。杜威的民主教育理念以儿童为中心,关注他们的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通过把学校当作雏形的小社会培养新生一代最终符合和满足民主社会的希望。从杜威民主教育视角解读雷梦佳事件,给中国现代民主教育理念的培养、制度的建设以及效能的提高以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17.
熊毅 《求索》2013,(5):146-148
17世纪.欧洲巴洛克艺术盛行,宛如一座花园,园内奇葩朵朵.以独特的美挑战着当时文学艺术主流——古典主义。英国巴洛克艺术的主要实施者多恩和古典主义思潮的再潮儿德莱顿一个站在巴洛克花园里.一个站在巴洛克花园外.如同两位巨人各自引领着不同的创作风格。但是,二者在作品中均呈现出“合一”指向性,在艺术风格上,一个在混沌中求合一,一位在适当中求整一:在美学效果上,一个喜爱冷色调的沉着,一个偏爱暖色调的专一;在艺术形式上.一个在变奏繁复中求和谐;一个在规整明快中求和谐。两位诗人的这种趋同相似性从一个文学侧面反映出处在动荡时局中的英国17世纪人们向往祥和生活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18.
网络直播以数字技术为依托,形成日常文化生活的“技术舞台”,具有独特的文化社会学研究价值。以拟剧理论为分析框架,可发现在网络直播的虚拟文化空间生产中,社会互动经历着“焦点设置”“剧本维系”和“舞台落幕”三个基本阶段,演绎出社会情境由生成到结束的完整过程。以网络直播现象为社会实验案例,深度剖析蕴含其中的社会互动过程,构建出由个体人格、社会互动到社会的连贯理论分析框架。在对日常文化生活中的数字技术运用进行理性反思基础上,从个体人格表达、道德规则约束和社会信任维系三个层面思考现代社会日常生活的文化治理对策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陶涛 《理论月刊》2023,(9):153-160
“好人”与“好生活”是荷马社会在人类道德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话题。荷马社会的“好人”需要具备符合逻各斯的灵魂的知识或“高尚”地去选择与实践。“好人”的现实诉求是过上“好生活”,但选择满足“个体欲望”和寻求“优雅”这两种“好生活”方式之间出现了德性冲突。荷马社会认为,如果“好人”始终是德性实践主体,那么这两种生活都属于“好生活”。“好人”与“好生活”共建于和平的社会愿景中:“好人”是“好生活”的构建主体,拥有不同程度的德性能力去主动选择具有自我价值的“好生活”;实现“好生活”需保障“好人”在优良的道德环境下成为“好公民”。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