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妮 《人民论坛》2010,(9):102-103
中国几千年历史所沉淀和积累的以追求和谐、反对争讼、维护特权为价值目标的法律及诉讼文化,与西方明显不同。西方的诉讼文化的基本内核是注重程序至上,实现对个人权利的尊重与保护。而中国的民事诉讼发展中所体现的程序至上色彩明显少于西方的民事诉讼。  相似文献   

2.
诉讼理念对指导诉讼主体参与或评价诉讼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应与时俱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大力倡导和谐诉讼,强调以人为本、实质平等、程序选择等理念,追求案结事了,彻底化解纠纷,实现对现有民事诉讼理念的超越.  相似文献   

3.
夏璇 《前沿》2011,(16)
当前的法学研究中的一大弊病是将现代法学完全等同于西方法学,忽视对本国制度史的研究;在具体的制度构建上,对西方法律制度不加分析地引进,不顾本国的历史与传统,也不考虑该制度是否符合我国国情。我国民事诉讼制度领域,现今实践中的诸多问题除了从制度本身进行思考以外,还需从我国古代的民事诉讼传统进行分析,这样才能为我国民事诉讼的修改与完善指明一条正确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王亚明 《岭南学刊》2008,3(2):60-63
对中国古代民事诉讼是否依法裁判争论较大,通过数据统计难以得出依法裁判的结论,对此应该辩证认识。古代中国表面上未能体现依法裁判既有当代人的理解问题,还受到立法因素、司法制度、结案方式、社会结构等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并未影响依法裁判的大格局。在当代中国,追求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一致的同时,不能因法律变通影响规则的确定性,应理顺民俗习惯与司法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蓝凤英 《前沿》2008,(6):105-107
普通共同诉讼和必要共同诉讼是共同诉讼制度的两种基本形式。由于我国民事诉讼立法之初,对共同诉讼制度缺乏深入的研究,加之司法实践的不断发展,该制度所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从普通共同诉讼的成立条件和普通共同诉讼人之间的关系出发,结合外国普通共同诉讼的理论研究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6.
胡谦 《求索》2008,(4):219-221
为了缓解“诉讼爆炸”与清代有限司法资源之间的尖锐矛盾,清代州县衙门通过以制定严格的民事诉讼规则方式来达到抑制民众的民事诉讼行为之目的。本文通过对清代州县民事诉讼规则基本内容的阐述,可以使我们看到这些民事诉讼规则主要是针对清代民事诉讼的诸多程序性问题所作的规定。清代州县民事诉讼规则一方面集中地反映了清代州县官府对民事诉讼的“抑讼”态度;另一方面,它反映了州县官府并没有把审理民事案件作为自己必须履行的职责,而民事纠纷当事人也没有要求官府对民事纠纷进行审理的“权利”。正是清代民事诉讼规则的这些特征使其在民事纠纷的解决以及其它解纷方式的功能发挥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7.
现代诉讼观念的建立,须以传统诉讼观念的更新为前提,既要发挥其积极功能,又要突破其樊篱,实现对其的整体性超越;应当以“均衡”为原则,实现从极端的“国家本位”、“权力本位”、“义务本位”向“个人本位”、“权利本位”的转变,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权利为本位的正确诉讼观。在寻求诉讼救济上,既是积极的、主动的,又是理性的、灵活的,在相容互补的基础上实现自由与秩序、公正与效率的协调一致与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对诉讼和解制度规定得非常简单,导致在司法实践中应用困难。应该从理论上明确诉讼和解的性质,在立法上从和解的时间、和解的方式、和解的效力、和解的瑕疵范围和救济等方面对诉讼和解制度进行具体的构建,并通过完善我国的审前程序更好地促使诉讼和解达成。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现代法治背景下的刑事审判为参照,通过对中国古代刑事审判制度及其实践的分析,论列了由于制度设置的先天不足、法司法治观念的阙失,以及法外因素的影响,中国古代刑事审判中被告人卑微无权的史实。  相似文献   

10.
杨贝 《理论月刊》2010,(5):117-119
我国民事诉讼调解立法应当确立诚实信用原则源于诚实信用原则在私法中的法律地位,以及民事诉讼调解的本质和立法实际需要。诚实信用原则可以指导民事诉讼调解的立法、指导法官和当事人的诉讼调解活动。遵循诚实信用原则的民事诉讼调解更能实现调解的实质正义价值与效率价值。  相似文献   

11.
功利性特质:传统无讼文化的核心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海永 《前沿》2008,(1):142-144
中国传统的无论文化不仅是源自于中国古人崇尚和谐、忍辱不争的观念,更是来自子他们独特的利害观念。无讼是统治者稳定统治的需要,是各级官吏保护自已的官运、财运以及形象的需要,还是平民百姓免予讼累的需要。三者为了不同的利益,依照共同的逻辑,指向了共同的目的——无论。  相似文献   

12.
我国民事诉讼法对公告送达仅在适用情形、公告期限及后果方面作了简单的规定,且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由此给公告送达留下了被滥用的可能性,事实上也造成了公告送达在实践中被异化适用的现象,因而有必要对公告送达进行立法完善。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的构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的主要目的 ,是确保当事人在开庭审理前能掌握证据、全面了解案情、把握对方论点 ,为开庭审理作好充分准备。我国民事诉讼审前准备活动主要对法官调查收集证据、全面了解案情规定有关职权和措施 ,并非审前准备程序。本文分析了我国民事诉讼审前准备活动的现状 ,论述了构建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的必要性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民事诉讼当事人制度包括主体资格与诉讼形式两方面。台湾地区民事诉讼主体资格制度从三方面实现了民事诉讼主体与民事权利主体的有限分离,值得大陆借鉴;诉讼形式制度中关于必要共同诉讼的分类、关于类似必要共同诉讼与从诉讼参加之关系的界定,颇具启发价值。台湾民诉法还规定了诉讼能力与法定代理、主体资格欠缺及救济、选定当事人等制度,其当事人制度已构成较完备的体系。  相似文献   

15.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因垄断行为引发的民事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确立了受理反垄断民事诉讼案件不需要以行政执法程序前置为条件,但随之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在"跟进诉讼"中,行政机关处理决定的法律效力如何?二是在"单独诉讼"中,如何协调法院与反垄断执法机构对同一案件的立场?应在"跟进诉讼"中秉承"司法最终解决"原则,将反垄断执法机构的生效的调查结论和行政决定视为"初步证据",如当事人提出适当的反证,法院可以推翻行政机关的决定;在"单独诉讼"中应允许反垄断执法机构直接参与法院的审理程序,并设置法院受理反垄断民事案件后向反垄断执法机构查询等辅助制度予以协调。  相似文献   

16.
民事公益诉讼已经在民事诉讼法第55条中确立,但是从法律条文的规定来看,其在我国的适用空间依然是非常有限的。立法者审慎的态度不断地告诉我们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可能存在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可能依然是目前理论上和立法技术上难以解决的。通过研究发现,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确立,需要从原告主体资格、诉讼费用、举证责任等很多问题上作出与现有规定不一致的变革。除此以外,立法者仍然需要认真对待诉权滥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萨其荣桂 《前沿》2004,(2):122-124
诉讼契约虽然是新近提出的概念 ,但实际诉讼中 ,无论法律认可与否 ,都以各种形式存在。本文通过分析诉讼契约的理论基础和性质 ,试图理清这一概念的大致脉络和特征。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是保护环境的一种重要司法救济制度,具有与传统的环境侵权私权诉讼不同的特征。由于我国现行法律缺少相关的立法规定,致使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在司法中存在困境。建立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有其必要性。我国应当依据现行相关法律规定并借鉴国外的相关立法,探索正确的构建思路,确立我国完善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切实保护人们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9.
论诉讼欺诈与自由裁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诉讼欺诈是指行为人以提起民事诉讼等为手段 ,通过提供虚假的陈述和伪造的证据使法院作出错误的判决 ,从而非法占有他人的财物。诉讼欺诈行为严重妨害了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 ,具有明显的犯罪性和刑罚处罚性 ,应以妨害司法罪中的有关罪名论处。在当前法无明文规定的情况下 ,法律应赋予司法机关特别是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 ,并确立判例制度 ,对情节严重的诉讼欺诈行为以诉讼欺诈罪定罪处罚。  相似文献   

20.
万宗瓒 《求索》2014,(3):167-171
垄断违法行为的受害者众多,但单个受害者的损失却未必很大,而垄断违法者通常涉及大规模的公司和企业集团。对于单个受害者而言,不太可能为了较小的损害提起反垄断民事诉讼,因而缺乏提起民事诉讼的积极性,当然,在很大程度上也不具备这个能力。我国现有的代表人诉讼制度由于自身的缺陷,已不能满足解决垄断民事纠纷的现实需要。集团诉讼制度的出现则弥补了反垄断民事诉讼机能中的缺陷。因此,在民事诉讼中引入集团诉讼制度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