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帆的《文学理论(新读本)》和陶东风的《文学理论基本问题》是在反思当下文艺学危机的基础上出现的两部典型性教材。它们大胆吸收西方文化研究的理论精华,以开放性的理论视野和面向现实的实践性品格,确立了历史主义文学观。这对当下中国文学理论的体系建构有着多方面的启示,但同时因为对西方新潮理论的横向移植及对中国文化与文学发展现实的片面化理解而陷入了困顿。  相似文献   

2.
文学理论:从教学形态到理论本体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永刚 《思想战线》2002,28(4):76-79
探讨文学理论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本体问题 ,可以从文学理论的教学形态入手。在我国现行文学理论教学形态中 ,其学科概念、范畴所指存在着一些习惯性的理解与表达错误 ,导致文学理论与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相分离。文学理论的理论活力减弱 ,使其逐渐成为知识汇编。重建文学理论学科 ,改进其教学形态 ,其思想基点是深入探索文学理论赖以生存的哲学美学资源和文学构成本身。文学理论首先是一种“理论” ,思维与方法是其不可缺少的特质 ;然后是关于“文学的”理论 ,必须紧扣文学本身进行言说。  相似文献   

3.
许多自成体系的文学理论都以文学和现实的关系作为逻辑起点,这种现象在我国文艺理论界尤为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研究视角没有超越传统认识论。传统认识论总是把问题的探讨引向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的轨道上。文学与现实的命题实质上就是传统哲学中思维与存在的命题在文学理论中的转化。二十世纪文学的发展,特别是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的实践,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不应该把文学看成是一种认识现象,更不应该把价值判断仅仅建立在作品内涵与外部现实的对应上;而应该把文学创造和文学接受看作是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是人类自我实现的进程。正如卡西尔所说:“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文化,可以被称之为人不断自我解放的历程。”  相似文献   

4.
文学阅读永远不会消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下,文学创作繁荣的风景不再,文学甚至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同时,各种各样的文学事件却层出不穷,成了媒体时代不大不小的风景。如何评价当下的文学创作?如何看待文学与当下生活的关系?信息化时代文学存在的价值或独特的魅力何在?在近日上海大学举办的首届文学周活动中,张炜、韩少功、莫言、曹征路等4位著名作家就上述问题,发表了精彩的演讲,现摘录其中精华部分,刊登出来,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当下,文学创作繁荣的风景不再,文学甚至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同时,各种各样的文学事件却层出不穷,成了媒体时代不大不小的风景。如何评价当下的文学创作?如何看待文学与当下生活的关系?信息化时代文学存在的价值或独特的魅力何在?在近日上海大学举办的首届文学周活动中,张炜、韩少功、莫言、曹征路等4位著名作家就上述问题,发表了精彩的演讲,现摘录其中精华部分,刊登出来,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当下,文学创作繁荣的风景不再,文学甚至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同时,各种各样的文学事件却层出不穷,成了媒体时代不大不小的风景。如何评价当下的文学创作?如何看待文学与当下生活的关系?信息化时代文学存在的价值或独特的魅力何在?在近日上海大学举办的首届文学周活动中,张炜、韩少功、莫言、曹征路等4位著名作家就上述问题,发表了精彩的演讲,现摘录其中精华部分,刊登出来,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当下,文学创作繁荣的风景不再,文学甚至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同时,各种各样的文学事件却层出不穷,成了媒体时代不大不小的风景。如何评价当下的文学创作?如何看待文学与当下生活的关系?信息化时代文学存在的价值或独特的魅力何在?在近日上海大学举办的首届文学周活动中,张炜、韩少功、莫言、曹征路等4位著名作家就上述问题,发表了精彩的演讲,现摘录其中精华部分,刊登出来,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处于"当代性"历史场域中的中国文学批评,面对来自西方学术话语过度浸染之后的"失语症"与中国现代社会转型急需建立文学批评"中国话语"本土阐释范式的双重焦虑,需要从文学批评作为一种文学评价阐释性实践活动出发,在厘清自我学科定位的基础上,主动介入当下中国社会转型实践,关注中国问题与本土经验,在文学批评与文学作品、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资源及西方文化理论资源的三维对话中,克服自我阐释焦虑,构建具有中国文化气质品格的文学批评范式,从而有效实现文学批评的意义再创造功能。  相似文献   

9.
文学理论陷入危机已是不争的事实。摆脱危机的办法有二:一是密切文学理论与当下创作实际的联系;二是静下心来,反思百年来文学理论走过的路。文案研究、学案研究是反思百年现代文学理论的结节点,现在进行这种研究正当其时。这是目前文学理论研究的新趋势。清华大学罗钢教授积十年之功完成的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和"境界"说的学案研究,启示我们:"学说的神话"必须破除,研究方法必须革新,研究精神需要持久坚韧。  相似文献   

10.
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与建构主义构成了本质主义思维方式的演进模式。如果说文学研究中本质主义掩盖了文学的本体问题,文艺理论的本体论反思则建立在悖论逻辑的基础上,认为文学的本体即悖论,文学理论必须以悖论性差异为基础。文学本质构成了决定文学是其所是的根本依据,探求文学活动的内在规律、寻找文学的本质属性则成为了传统文学研究的根本任务,而文学活动不过是这一本质规律的模仿与体现,引发争论的仅仅是这一本质究竟是什么,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通过对理论的反思与批判以捍卫文学活动的自由。  相似文献   

11.
科学观念在中国的确立,为文学理论的科学性诉求提供了语境、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依据。自20世纪20年代文学理论萌生自觉的学科意识起,即把自身定位为一门研究文学活动与文学现象以寻求文学规律的科学。它对自身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开掘以及在体系构建上做出的最初尝试,均显示出文学理论在学科建设初期即开始了对科学性的不懈探索。由是,作为科学之一种的文学理论,其本质即可作如是表述:文学理论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  相似文献   

12.
产生于一千多年前的东方的知音论与当代美国的读者反应批评理论有许多相通或相似之处,将这两种异质文明中的文学理论进行一番对话,让其“相互言说”,相互参照,在互补互证中求同存异,有助于我们对中国古代文论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有关读者文学接受反应的材料进行清理、挖掘、研究和阐发。因此,本文力图从核心概念与范畴差异的挖掘研究中,寻找一种不同时空和文化背景之下的相遇,在找出共性的同时,敞开被共性所遮蔽的差异性(求同与寻异在此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以期能激活当代文论,并使这些概念、范畴可以在现代化转型之后运用于当代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13.
人学与语言艺术:新时期两大文学理论范式的演进与汇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是人学"和"文学是语言艺术"作为新时期两个最主要的文学理论研究范式在其演进中走向了汇通.人学范式文学理论研究早期对人的规定趋于静态化、抽象化,带有古典人道主义特征,到了新理性精神和文学主体间性的讨论,把文学的语言和交往特征纳入其中,而语言范式的文学语言学、文体学、叙事学研究等也从相对单纯的形式研究走向社会文化分析.与此同时,超越这两种范式,把文学的语言审美维度与人文社会维度加以综合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何在更高的层面上重新整合被淡化的文学的政治维度、认识维度,将是中国文学理论下一步发展面临的话题.  相似文献   

14.
文学理论作为一门学科的建设至今还没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不像中国文学史或者现代文学史这类与历史结合紧密的学科那样,其本身有足够的历史依据作为支持,文学理论从一开始就面临理论前提受到质疑的处境。虽然我们内心里一致承认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理解文学以及建设文学理...  相似文献   

15.
立象尽意是中国文学的形象特征,中国古代的众多先贤都对此进行过相关的论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所构造的言、意、象关系,与西方现代文学理论倡导的"语言是存在之家"等理论具有重大区别,体现了中国文学理论对文学形象特征的独特认知。立象尽意的文学特征在中国古代最终形成了"意象"范畴,并为后代学者不断地发展和充实。站在当前的学术视野之中,文章从中国文学理论的话语建设方面阐述了立象尽意在当代的具体特征。  相似文献   

16.
殷晶波 《前沿》2010,(3):171-173
文学本质是文学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任何一种文学理论经,首先都要解决文学的本质问题,因为这一问题属于文学的元理论。这"规范着其他文学理论问题,影响着文艺方针政策的制定",通过对文学史的简要回顾、探析与前瞻,对文学本质加以再思考。  相似文献   

17.
春秋时期,人们尚没有自觉地完整的文学理论著述,然而有关文学的观念与思想却已见端倪。这些片断的理论,散见于先秦时期的各类著作之中,《左传》作为一部反映春秋时期社会面貌的历史著作,在记录春秋二百多年的历史史事的同时,也保留了大量的春秋时期的文学观念与文学思想。其中不少文学思想,对后代的文艺理论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弄清这些萌芽状态的文学观念和文学思想,有助于正确认识中国古代文论特质的产生与形成。本文拟对《左传》中所反映的春秋时期的文学思想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8.
李国银 《求索》2012,(9):173-175
生态批评指的就是文学批评家探讨文学文本所呈现出来的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这是兴起于西方社会文学研究领域中的一种新的派别与模式。文学生态批评模式研究关注的是文学文本的叙述话语是如何来缜密思考人类自身的行径与大自然界其它万物之间以及周围世界之间的密切性的隐性关系的,它试图发现在文学文本的叙述之中涉及自然界万物的思想观点对人类自身行为所产生的深刻性影响。"生态批评"的生成和兴盛有着其特定的历史性渊源和发展性过程,同时它也有着其多样性以及本质性的含义界定和研究模式。在对文学文本的研究长期处于旧有模式之上时,生态批评无疑为当下文学批评的从事着们进行文学批评提供出了一种全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19.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也不例外,也需要一定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法治中国梦”,必须注重立法层面的科学性、执法层面的严格性、司法层面的公正性、守法层面的普遍性、监督层面的实效性.同时,在处理“党与法”的关系方面,必须把握党领导权运用的适度性;在“德与法”关系层面,必须注重“德治”与“法治”的结合性;在“礼与法”的关系层面,必须注重“礼治”对“法治”的辅助性.  相似文献   

20.
金蕾蕾  董贵成 《求索》2013,(11):129-131
中国左翼文学的主体性兼容主要是指在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中坚持批评家之间思想的互相映照,作者与读者之间情感的良性互动。这种映照与互动让思想冲突呈交错式发展态势,让情感冲撞成为两个主体共同的生命体验。在这种情势下,左翼文学的表达呈现出圆融性发展态势,将五四文学"书面上的‘白话’"转变为左翼文学"口头上的‘白话’",更加切近群众的阅读水平,呈现出"葱绿配桃红"的参差映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