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力图勾勒出元代唱和诗集与诗人群体的关系,明确指出唱和活动对诗人群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唱和活动加强了文人群体之间的人际交往,增强了群体凝聚力;二是诗文唱和,提高了艺术水平,扩大了互相影响,形成了共同或相似风格。  相似文献   

2.
黄建军 《求索》2010,(12):193-195
査慎行虽因观演《长生殿》而被革去太学生藉,但同时也因康熙之赏识而以白衣入值南书房,成为康熙的文学侍臣。在侍从康熙十余年间,君臣诗文唱和频繁。这种交往首先影响了査慎行的创作心态和诗歌风格,其诗歌即由原来的沉雄踔厉变而为盛世元音;更重要的是这种交往让不同宗尚的君臣二人,诗学倾向渐行渐近,康熙诗风则由唐音而渐染宋调,这显然为清中叶以后宋诗的继承和弘扬辟出了一片生存空间,影响了有清一代的文学生态。  相似文献   

3.
李永贤 《求索》2012,(7):127-129
清初选诗活动最具特点的,是编选本朝诗的热情极其高涨。清初诗选本的编选与清初诗歌的繁荣密不可分。从选诗活动与诗歌繁荣之间的关系看。一方面,清初诗坛的繁荣,为选诗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选诗也表现出规范诗歌创作、引领诗风变化的自觉意识;同时,选本中所具有的对诗学理论的探索与总结,也为清代诗学的丰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4.
《新东方》2018,(4)
元代是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萨都剌的茶诗既包括以茶、茶事活动为吟咏对象的诗歌,也包括提及茶或茶事活动的诗歌。这些茶诗不仅呈现了元代茶文化发展的广阔图景,而且在这些诗中,少数民族诗人与汉族诗人交游唱和,民族融合,诗香禅意交融,更是流露出元代茶文化的深层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正我爱文学又爱书法,因为文学与书法兼收并蓄、互为滋养,相得益彰。作家不能无视书法,书法家不能淡漠文学。纵观我国书法史,历代书法大师都有着深重而鲜活的文学元素。追溯《兰亭序》的渊源就是佐证——那随流觞曲水饮酒赋诗唱和、抒发平生抱负,并将诗咏汇编成集的"祓禊"盛会,其诗文之序成为书法历史长河的千古绝唱。在近现代书法百花园中,作家书法也十分活跃。鲁迅、巴金、老舍、  相似文献   

6.
杨丽华 《求索》2011,(12):208-209
寒山诗情景交融,不拘格律,后代文人多有模仿,素有“寒山体”之称。诗中禅机勃发,也为唐宋以来历代高僧禅师唱和讲禅,引为经典。现有研究集中在对寒山诗的儒家、道家、释家思想的分析,而对其中的禅宗思想鲜有论及。本文从寒山诗“禅”之来源、内涵和影响三方面,对寒山诗之“禅”进行了分析,这对深入探讨和客观评价寒山及其诗歌在文苑和丛林中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词兴于唐,随着词体的形成,唱和词也应运而生。唱和词是贯穿中国古代词史的独特景象。我们把唱和词视为一个整体,梳理其渊源和演进脉络,分为发轫期、发展期、低谷期、兴盛期四个阶段,根据不同时代的文化背景,探讨唱和词在各时期的题材和艺术的特征,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90年来,中国社会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策略、手段与形式的选择,都受到五四运动以来文化发展变化的影响.这种发展变化与影响的客观必然性,一定意义上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从曲折艰巨到伟大辉煌的命运.  相似文献   

9.
死亡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最爱表现的一个主题,我国魏晋时的诗文尤其如此,挽歌诗是典型的探讨死亡的诗歌体裁.魏晋文人挽歌诗是在理性的觉醒和动荡的历史土壤中酿就,文人通过挽歌诗表达了浓烈的感伤情绪和对死亡主题的终极关怀,并且不同时期所关怀的内容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0.
蔡副全 《前沿》2009,(7):181-184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度陇,曾客居秦州、同谷二地。宋人黄鹤以后注家均将杜甫与赞上人诗定为秦州诗,即认为杜甫与赞上人交游在秦州。然而,诗内所述情景、时地与秦州明显不符,致使某些诗注前后矛盾,似是而非。早在宋代祝穆《方舆胜览》已将《发同谷县》之“龙潭、虎崖”与《寄赞上人》之“龙泓、虎穴”联系在一起,认为二诗所云同地,从而点明了杜甫与赞上人交游在同谷。《成县新志》则明确指出杜甫与赞上人往还于成县大云寺与龙峡口之间。笔者在杜甫的与赞上人诗和同谷诗的比较中找到了许多契合点,从时节、地名地貌及杜甫在秦州、同谷二地不同内心变化补证了杜甫与赞上人交游在同谷这一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1.
马林刚 《求索》2013,(3):126-128
政事诗是集中反映朝廷统治、政治制度,评论国家时局,表现文人关怀民生、社稷的诗歌。有关政事的文学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甲骨文献,经由各朝代的发展,同时在诗可以"兴观群怨"的儒家诗论教化下,诗人将诗文创作作为表达个人政治关怀、揭露社会政治现实的有力武器。从最初的歌功颂德到怨刺、讽喻,再到诗文干政,政事诗伴随王朝兴废一直存在并发展,成为中国诗歌占比重比较大的一类。政事诗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的诗风是有宋一代的审美风尚,陆游因为在用韵、意趣上化用陶诗,表现出宋人学陶的普遍方式,所以常常被人们忽视。陆游学习陶诗的契合点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很大的关系,他对陶渊明的接受经过了一个从否定到肯定的过程,并以自己的人生体验理解了陶渊明的归隐情趣。陆游晚年退居山阴之后才大力学陶,是陆游晚年诗风与前期不同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13.
谭琼 《前沿》2014,(23):207-209
韦应物的诗歌冲淡平和。释道影响了他的生活习性、人生观念,其诗歌创作也受到了佛禅的影响。韦应物有大量在诗题上明显跟佛禅相关的诗作。韦应物与近禅诗人一样对山水情有独钟,他将自己所理解的禅理,所感受的禅境与清秀灵异的山水景物融合在一起,其淡泊诗风与禅宗之关系非常紧密。  相似文献   

14.
诗话传情     
《黄埔》2004,(2)
“亲爱精诚”的校训是联结、凝聚黄埔同学的精神纽带。台湾十七期施厥林同学,近年每逢春秋两季,都携带眷属寻访祖国名胜河山,写有游记多篇,并在旅游中,频频与大陆同学一起叙旧。相互之间常以诗文言情述怀,酬答唱和。今录数则,以志学谊之深厚也。  相似文献   

15.
方志红 《求索》2008,(2):192-194
布衣文学观是钟嵘的根本文学观念。它在《诗品》中凸显为两点:一、打破门第观念,不拘一格选录诗人,尤以布衣寒士为主体,形成中国文学第一个布衣诗人群,奠定了布衣文学的中国文学主体地位。二、坚守布衣诗风,针对玄虚、繁密的流俗,提倡“骨气奇高”、“情兼雅怨”的诗“质”美趣。布衣文学观是关注生命的文学观念,它瞩目于生命精神的弘扬、生命的提升与安顿。  相似文献   

16.
李贺,这位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他短促、匆忙27年的生命之旅中,以才华横溢的诗笔在众星璀灿的诗国,构筑了一个从属于自己的瑰奇诡异、多姿多采的艺术世界。本文试图从审美意象的角度,通过对其诗歌审美意象的类型、构成方式的分析,以求进一步探究、领会“长吉体”瑰诡奇峭诗风的神髓。  相似文献   

17.
论苏轼诗文中的“东坡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台诗案”后的苏轼在黄州、惠州、儋州创作的诗文中 ,融入了大量对人生的省察、对仕途的反思 ,而“东坡精神”是其最为精华的部分。“东坡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不因个人的人生挫折而失去对人生目标的不懈追求 ,执着生活 ,处穷排难 ,随缘自适 ,超然旷达。二、尽管处境十分险恶 ,生活极其艰难 ,但是苏轼体察民生疾苦 ,对人民深切同情 ,为当地的人民做了许多力所能及的事情 ,与当地的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三、主张“民不饥寒为上瑞” ,反对虐政害民。自他被贬以来所形成的这种“东坡精神” ,在他的诗文中 ,有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从孔子至汉儒建构起来的"儒家诗教",搭架起了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主要框架,奠定了两千年来中国诗学的主流思想,影响后世深远。唐为诗之大国,元结、杜甫及白居易等诗作深蕴教化,这自不在话下。然而若摆在盛唐普遍追求"风骨"、"兴寄"与自然音律等美学范畴底下,对历代学者公认诗风冲淡澄彻的自然田园诗派以及雄奇浑厚的边塞诗派之作品进行考察,尝试挖掘彼等诗作中蕴含讽喻教化,体现诗教精神之思想内涵,则是饶有兴味及颇具学术价值的探究,可为儒家诗教影响后世既深作一道有力的注解。  相似文献   

19.
词体诗化的风气并不始自东坡,在他之前,词体就有着诗化的趋势,这个问题一直少人关注。祝颂词作为宋词中一大题材类型,问津者不多,经过仔细考察,发现祝颂词对苏轼之前词体的诗化,有着推动作用。晚唐五代时期的祝颂词,具有言志特点,是词早期的诗化;北宋政权初建之时,在祭祀活动中将宗庙观念纳入词中,是词在内容方面的诗化;宋初唱酬风气盛行,诗风与词风互相渗透,祝颂词中体现出西昆诗风,是词在风格方面的诗化;柳永的谀圣词中表现了仕进的理性追求,晏殊的寿词中蕴含着节制而理性的人生情致,是词在情感表达方面的诗化。  相似文献   

20.
谢卫平 《求索》2007,(6):179-181
韦应物为大历时期著名诗人,以田园诗著称,诗风自然淡雅。韦集所存十九首悲情诗,上接潘岳、下启苏轼,延演于后世,诗人对爱妻的那份率真、挚爱之情倾吐于诗中,凸显了悲情诗“感今怀昔”的共同主题,彰显了妻子勤劳、贤惠、与诗人心灵默契的美德,构建了悲情诗的时空体系,丰富了我国古代悲情诗创作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