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从二难结构的视角,通过对作品中主人公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结局的二难状态的分析,把与《静静的顿河》有关的热点问题:主人公的定位,悲剧的成因,悲剧的意义作了简略的概括。旨在尝试用二难结构分析文学作品的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虽无“悲剧”的概念,却产生了大量的悲剧作品。尽管与西方悲剧迥然有异,但诞生于中国社会文化土壤的古典悲剧有着属于自己民族的特有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心理。悲剧人物以善良柔弱的女性为主;悲剧情感呈现悲喜交集的中和之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双重结局体现出“团圆之趣”。  相似文献   

3.
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思想和制度,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它是封建专制主义思想和制度的对立物。可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和制度,也有一个孕育和发展的过程,它并不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一下子产生和完成的,在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封建社会的后期,它的某些因素已经有所萌芽和发展,这在近代史上叫做启蒙运动。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的“官当”制度,是封建特权思想在法律上的体现,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等级森严的封建专制政体和“刑不上大夫”的礼教思想是“官当”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思想条件。“官当”制度随着封建社会的灭亡而归于消灭,但其对现代社会仍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少数领导干部怀有的“官僚主义”、“特权思想”就是“官当”制度的遗毒。消除滋生封建特权思想的土壤,对建设现代法治社会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陈立乾 《前沿》2011,(24):200-202
《包法利夫人》是居斯塔夫.福楼拜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文章从女性主义批评视角对其主人公——艾玛人生悲剧进行解读,探讨男权体制下女性为实现心中理想所作的抗争,对男性的依附,以及悲剧的结局,揭示出艾玛人生悲剧是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的一种生存悲剧、一种女性悲剧。  相似文献   

6.
黑格尔基于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通过对悲剧中的两个层次——分裂与冲突、死亡与和解的分析,探究了人类生命悲剧的必然性和悲剧的多种内在矛盾。本文从《精神现象学》的人文关怀出发,论述了黑格尔悲剧观中关于悲剧的起源、悲剧的本质、悲剧的结局和悲剧的体验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齐瑞成 《青年论坛》2008,(4):125-128
《断鸿零雁记》是苏曼殊的代表作。长期以来,苏曼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未得到充分肯定。本文通过分析《断鸿零雁记》在引入书信体、叙事模式的使用、宗教观以及悲剧结局等方面受《茶花女》的影响,认为苏曼殊在中国小说从古典向现代过渡过程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戏剧界,运用"喜—悲—喜"结构创作的古代戏曲作品,有的被划入悲剧,有的被划入喜剧,剩下的则称之为悲喜剧,戏曲的划分相当混乱,与悲剧的纠缠尤其严重。实际上,在古代戏曲的分类上,应该坚持三分法,将"喜—悲—喜"结构的戏曲作品称为悲喜剧。古典悲剧以"死亡"作结,悲喜剧以"再生"作结,二者结局判然有别,不应混淆。  相似文献   

9.
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计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树堂 《前沿》2007,(8):18-20
现代企业制度是现代社会企业制度的主流和精华。在两权分离的现代企业中,实现内部会计控制并使其高效运行是完善现代企业的首要问题。本文通过对现代企业治理机制的研究,及对目前我国内部会计控制现状与成因的分析,阐述了如何在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下构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及其运行。  相似文献   

10.
方凡 《求索》2005,(12):179-181
威廉·莎士比亚的《奥赛罗》的悲剧根源众说纷纭。从后殖民主义角度来看,《奥赛罗》展现了殖民主义的种族和文化优越感,被殖民地边缘人的内心矛盾,以及中心与边缘文化“对话”的平衡与失衡。《奥赛罗》的悲剧是殖民主义的必然结局,也是奥赛罗的自卑心理和痛苦灵魂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11.
悲剧美大致包括文学叙事中对人的不幸遭遇、悲剧主人公的抗争行为、否定性的结局以及潜在的精神超越这四个基本要素的审美描述。《苔丝》是英国小说家哈代的性格与环境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在哈代的生花妙笔下,主人公苔丝丰满的悲情人物形象得以完美刻画,小说独特的悲剧美也得以全景呈现。  相似文献   

12.
黎修良 《湖湘论坛》2008,21(2):55-57
晴雯是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中的小人物,但却是贾宝玉最最喜爱的。她聪明灵活、倔强犀利,为当时封建社会等级观念及伦理道德所不容,最终被逐出贾府并抱病身亡,成为特定的悲剧人物。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国有企业在岗职工制度行为的被动性和修改性问题突出,其成因有三:一是现代企业制度与在岗职工文化精神的冲突;二是现代企业制度与在岗职工社会结构的冲突;三是现代企业制度与国有企业原生制度的冲突。因此,解决制度行为问题的方案自然是:要建立以社会目标为取向的现代企业制度与在岗职工文化精神的辩证和谐关系;建立以社会目标为取向的现代企业制度与在岗职工社会结构的辩证和谐关系;建立以社会目标为取向的现代企业制度与国有企业原生制度的辩证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14.
罪刑法定是现代刑法的基石性原则。中国封建社会既无规范意义上和制度层面的罪刑法定 ,也无观念层面和思想层面的罪刑法定。中国封建社会里 ,类推比附制度的存在 ,封建法律体系阶次性、明确性 ,民间法的存在 ,君立的绝对立法权 ,礼刑互用 ,立法、司法、行政三种权力绞合在一起 ,是中国封建社会设有形成规范层面和缺席层面罪定的主要因素。中国封建社会刑事和司法上的主客体思维 ,围绕儒家“礼治”来制刑、量刑和用刑 ,封建统治者在法价值上重秩序、轻权利 ,罪刑关系上的功利主义和刑法工具立义 ,对实质正义的过分追求和迷恋 ,公法文化的强盛和私法文化的贫弱 ,社会本位和国家主义的价值取向 ,封建司法官吏在规则内无自由裁量权和规则外无限自由裁量权的“角色冲突”,刑法主观指向无限性与文本客观涵盖的有限性的矛盾与不谐辱因素 ,致使中国封建社会没能形成观念层面和思想层面上的罪刑法定  相似文献   

15.
“亲亲相隐”的价值及其在我国刑事法律中的引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亚薇 《湖湘论坛》2004,17(2):74-75
"亲亲相隐"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项非常重要的法律制度,具有特殊的价值与作用.现代西方国家的刑事立法中也普遍规定了体现这一原则的制度.我国现行的刑事法律制度中没有类似规定.文章通过对"亲亲相隐制度"价值的分析和西方国家刑事法律中相关制度的比较,来说明在我国的刑事法律中引进该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赵善栋 《传承》2014,(1):136-137
侯孝贤在1986年导演的电影《恋恋风尘》,讲述了发生在台湾乡村的一段爱情故事。电影中的阿远对阿云爱情执着坚贞,但却在遭遇了一系列的挫折后以悲剧告终。导致他们爱情悲剧结局的原因一方面是当下的社会环境背景,另一方面是主人公的性格问题。  相似文献   

17.
孙丽君 《思想战线》2011,37(2):90-93
中国式悲剧艺术的特点表现在对故事的选择和叙述过程之中。中国戏剧创作者的身份起源于俳优,中国式悲剧的取材、戏剧冲突、戏剧结局和叙事风格等方面都和这一身份定位有关。在现象学的视野中,中国式悲剧的审美经验本质上是对自我有限性的经验,这一有限性经验使得观众获得了自我与自我构成因素的和解,而中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文明是这一有限性经验来源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郭秀琴 《前沿》2003,(10):183-185
萧红是一位具有强烈的悲剧意识的作家 ,本文旨从其独特的生命体验、自觉的艺术追求和所受鲁迅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对其悲剧意识的成因加以探讨 ,以期获得与萧红更近距离的对视  相似文献   

19.
论元杂剧悲剧的中和之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元杂剧悲剧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思想中“中和”的审美特征。在保持悲剧冲突的严肃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以喜衬悲,寓哭于笑,情节结构形成悲喜交集、苦乐相间的格局,使审美感情保持在参差统一的中和状态中;以象征性的圆合模式,在“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之后,象征性地加上一条“亮色的尾巴”,减轻或抑制人们精神上的恐惧和极度哀伤,使悲剧结局带有审美感情上的中和性。达到儒家诗教所倡导的“哀而不伤”的悲剧效果。  相似文献   

20.
于晓婷  刘博恩 《前沿》2014,(3):201-203
《浮生六记》中的芸娘,一位才华横溢,柔情似水,贤惠善良,极富灵性的女子,被中国现代作家林语堂先生赞誉为“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然而如此美好的一个女子,却落得遭公婆嫌弃,辗转飘零,最终香销玉殒的悲惨结局。这种悲剧的出现既有“性格决定命运”的原因,也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