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6月30日,是“花冈惨案”的纪念日。1945年的这一天,被日本强掳到大馆市鹿岛组花冈矿山当苦力的中国劳工,因不堪忍受非人的折磨组织了暴动,遭到日本军警的残酷镇压,130多人被虐杀。为鹿岛公司做苦力的986名劳工,先后有418人被折磨致死。 花冈,是中国劳工遭受屈辱的地方,也是令所有有良知的人心痛和反省的地  相似文献   

2.
许亮 《国际政治研究》2023,(3):133-160+8
非洲劳工史研究大致可分为缘起、兴起与发展、文化转向和复兴四个阶段。20世纪20—50年代,以罗德斯-利文斯顿研究所为代表的社会人类学家和少数加勒比地区的非洲裔学者开始系统研究非洲劳工问题。20世纪60—80年代是非洲劳工史研究的兴起和蓬勃发展时期,其核心范式是“无产阶级化”,强调非洲工人也能像欧洲工人一样拥有阶级意识,并最终产生社会革命。20世纪90年代至2008年,非洲劳工史研究重点从物质层面转向文化层面,尤其关注劳工文化、身份、性别以及意识形态等议题。2009年至今,非洲劳工史出现复兴,新的学术网络和著作快速涌现。学者们开始重视全球视野比较、历史数据挖掘和经济学方法的运用。中非经济交往的发展给“中国—非洲”研究学者们研究非洲劳工问题提供了便利条件,他们可能会对非洲劳工研究做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从劳工权益角度看企业社会责任在我国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开始吸引外资,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且也扩大了就业总量,劳工权益状况在总体上得到了改善;但与此同时,劳工权益受到“超经济”侵害的现象也日益突出。企业社会责任的施行会使相关各方获益,有助于改善中国的劳工权益状况,但由于种种原因,这种改善是逐步的、长时段的。  相似文献   

4.
我国劳工标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出口企业在劳动报酬、劳动条件、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的差距,是我国劳工标准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借用国际劳工标准,削弱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惟一优势,以及我国学界、企业界与政府在思想上、理论上、法律上以及经济条件上的准备还不充分,还不适应国际社会的挑战,是我国劳工标准问题形成的原因。对国际贸易中的劳工问题,我国社会各界与政府,既要看到其合理的一面,积极顺应;又要认清其保护性的一面,积极抗争。在顺应与抗争中,逐步与国际劳工标准接轨,是目前应当采取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5.
郑为济 《法制博览》2015,(8):122-123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人权保护理念的传播,劳工权利保护问题被推向了国际化舞台。对于贸易与劳工标准是否挂钩的争议,发展国家与发达中国家各抒己见,甚至一度形成了"南北对抗"。从1996年WTO新加坡部长级会议到2001年多哈会议,面对WTO平台上发展中国家联合、极力阻止劳工标准的纳入,发达国家开始将视角转向区域贸易协定,通过"分而治之"的方法,减少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阻力,实现贸易与劳工标准挂钩的目标,TPP便是最突出的代表。  相似文献   

6.
弱势劳工群体是市场经济自发因素产生的消极后果。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自身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在工人运动的压力下,不断对劳动关系进行调节,特别是在保护和扶持弱势劳工群体方面采取了不少措施。我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时期,因此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弱势劳工群体问题。我国是工人阶级政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社会制度决定了我们在调解劳动关系方面有着资本主义国家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我们同样可以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在处理弱势劳工群体问题上的一些经验和做法。为此,我们采访了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顾问钱大东…  相似文献   

7.
关明 《工会博览》2023,(20):62-64
<正>1921年秋,在劳工会成立一周年时,毛泽东在《劳工周刊》上发表了一篇《所希望于劳工会的》文章:劳工会现在已周年了,我同情于劳工会也一周年了。为什么独同情于劳工会?劳工神圣,一切东西都是劳工做出来的,劳工会是劳工的团结体,谁也应该同情的。劳工会这一年来的艰难缔造,在湖南劳动运动史上已写完了头一页,现在要开始写第二页了。我愿这第二页上写的要大不同于第一页:材料更丰富,意义更新鲜,章法组织更完备。因此我要本我思路所及,贡献几个希望条件:  相似文献   

8.
韩国民主化带来了政治空间的开放,并推动了劳工的组织化。但韩国劳工的市场地位、集体权利和组织发展仍然受到很大限制。学术界对这一现象的成因展开了广泛的讨论。研究认为,虽然民主化促进了韩国工会的发展,但工会组织内部存在的诸多问题导致其无法有力地维护劳工群体的利益。就劳工和其他行为者的政治互动而言,研究认为劳动政策领域国家自主性和国家能力的不足、三方协商发展的不顺利以及劳工和政党关系的脆弱性使得韩国劳工无法成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势力。因此,韩国劳工群体没有成为"自为的阶级",并仍然是政治体系的"局外人"。从理论上看,韩国劳工政治的案例对理解民主化和全球化影响劳工的方式也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9.
章雅荻 《国际展望》2016,(3):90-106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落实,中国海外劳工数量持续增加,但沿线各国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宗教信仰等差异巨大,安全形势较为复杂,中国海外劳工将面临来自劳务纠纷、群体事件、恐怖主义、自然灾害、所在国政局动荡等多方面的威胁。根据海外劳工面临威胁的种类与数量,笔者将沿线区域划分为五个安全等级,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中国海外劳工保护的战略策略:保护体系应转变传统的应急思维,注重海外劳工的生命安全与日常权益保护;通过建立相关的海外劳工管理部门、出台相关法律、推进针对海外劳工的领事预警机制等措施,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积极参与全球和区域劳工移民权利保护的相关活动,为保护海外劳工的制度化建设而努力,同时提高自身的话语权;还应通过签订双边协定,来对海外劳工群体进行更具指向性、全方位、多层次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
当中国日益在全球范围内展示存在的时候,到底是什么力量让中国变成了"最坏的投资者"?这个问题已经到了中国人必须思考并加以改善的时候了。近日,国际人权观察(HumanRights Watch)发布的一份劳工报告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报告指中国有色矿业集团(CNMC,简称"中色")下属的4个矿业公司在赞比亚虐待当地劳工,与其他5家外国投资者相比,中色被形容为"坏雇主",拥有"产业中最差的劳工安全保护、薪资与工会组织权"。过去的10多年里,随着中国在非洲大陆的投资越来越多,中国投资者也开始被西方学者、媒体和非政府组织密集关注,而在各类研究报告和媒体报道中,与中色的遭遇类似,中国人多被定义为"坏雇主",中国投资者的形象越来越不堪,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相似文献   

11.
90年代以来,面对经济全球化给劳动世界带来的冲击,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会多次提出将社会条款与国际贸易挂钩的主张,并利用国际劳工组织等多边场合,谴责一些发展中国家抵制或违背国际劳工公约。 在1997年第85届国际劳工大会提交的劳工局长报告中,提出了社会标签和加强劳工组织对国际劳工公约、特别是七个核心公约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2.
战后美国劳工运动体现着鲜明的美国特色.其中,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劳工组织的分散性、工会官僚主义等特点严重制约了劳工运动的发展与进步,关系着美国劳工的未来,必须予以重视和改善.  相似文献   

13.
黄岩 《南风窗》2007,(21):62-64
从劳工自发抗争和消极抗争,再发展到劳工自我组织起来,华南地区劳工组织已经成为一种"资源启动器",这股力量的壮大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劳工标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果我们仅仅把目前对劳动力管理中的不合理费用转变成劳工的收入,那劳工的工资待遇就起码可以提高20%左右!而其积极意义,却绝不仅仅是提高了劳工工资那么简单。  相似文献   

15.
工党成立时存在劳工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思想,其中劳工主义是工党成立的思想基础。劳工主义和社会主义既有交汇点,也有分界线。从英国工党早期的政治诉求、实践行动、内部争论和第二国际的认知看,劳工主义而非社会主义是其早期的主导思想。工党早期对劳工主义思想的持守既表现在自身建设上,也表现在议会活动开展上。工党持守劳工主义思想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选择,是工党高层基于实际现状和追求目标从长计议的结果。劳工主义对工党自身发展产生了双重影响,既推动工党在成立初期取得快速发展,又导致工党在一战之前陷入发展的停滞期。对此要全面辩证地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16.
劳工权益:哽在产业之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工人在“血汗工厂”里的遭遇,已经不再令人惊讶。有人拍案而起:增加劳工工资,呼吁政府以行政命令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也有人不动声色;维持“比较优势”,再卖30年衬衫;假如制定了高水平的劳工标准并切实实行,导致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国际竞争力降低,出口减少,岂不让劳动者连这样的工作机会也丧失了吗?于是,当雄踞全球产业链高端的跨国公司高举SA8000等企业社会责任标准进入中国的生产车间“验厂”时,有人欢呼国际资本帮助中国提高劳工待遇“和谐发展”,有人反斥以“这是国外贸易保护主义的新手段”。然而,无情的事实是:大部分中国企业在世界分工体系处于最低端,微薄的利润使他们无力扮演一个慷慨大方的角色。玩具业如此,其他制造行业也多如是。与中国农民工20 年不变的待遇相对应的,是我们的工厂在全球产业链上几乎被同样锁死甚至还在被不断压低的利润率。  相似文献   

17.
台湾农工就业互动与劳工特点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台湾经济发展史上,农业曾是最大的就业部门。工业化后,农业劳动力大量转向工商业,工业经济的波动成长则致使劳工回流农村,形成农工就业互动。劳工流动率偏高使非熟练劳工比重增加、农工就业互动性强、企业规模小以及工业布局分散,这些均导致劳工阶级意识薄弱和政治诉求多元化走向。这是农工转型过程中塑就的劳工特点。  相似文献   

18.
美刊《每月评论》2005年3月号发表了金·赛普斯题为《回复到劳工帝国主义?——论劳联-产联1995年以来的外交政策》的文章,回顾了美国劳联-产联在历史上的劳工帝国主义行径,并指出劳联-产联的现任领导层实质上仍在继续执行劳工帝国主义外交政策:操纵第三世界国家和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劳工运动为美国霸权服务。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9.
正无论是在北非茫茫荒漠里的建筑工地,还是在拉美远离城镇的矿场;无论是在俄罗斯人烟稀少的远东林区,还是东欧小镇的纺织厂里,都可以看到中国劳工的身影。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的劳动问题和劳资冲突也将成为国际劳工问题的一部分。如何妥善处理好WTO背景下的劳动关系,将是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劳动关系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实现劳动的过程中结成的社会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