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贺金莲 《求索》2007,(7):119-120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得到迅速广泛的传播,并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所接受,从社会文化因素来看,一是中国面临的文化危机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广泛的传播提供了历史契机;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马克思主义具有价值契合性,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适宜的文化土壤。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文化语境。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始终存在着对传统文化的重估、扬弃和整合。当前中国处在新的文化冲突与整合期,回顾历史,总结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对传统文化批判融合的成功经验,能够为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3.
《传承》2015,(8)
杨明斋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五四文化论争时期,他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为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杨明斋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历史观研究中国问题,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角度重新审视儒家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并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探寻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4.
赵琛  赵炫竹 《人民论坛》2020,(12):106-107
马克思主义最初是作为一种社会思潮传入中国的,因此研究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需要将其置于近代中国社会思潮演进与交汇的时代背景下。关注马克思主义在五四时期的社会思潮属性,才能全面勾勒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引入、传输、扩散和引导的历史进程,再现不同思潮之间交锋、促进、交融的传播轨迹。  相似文献   

5.
文东升  周三胜 《前沿》2010,(2):27-29
经过"五四"文化选择,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并逐步成为指导中国人民进行新的文化选择与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的选择和传播揭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帷幕,开启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新进程,开始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转换。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说,"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的选择是中国文化选择史上的重大转折。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最初是作为一种社会思潮传入中国的,因此研究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需要将其置于近代中国社会思潮演进与交汇的时代背景下。关注马克思主义在五四时期的社会思潮属性,才能全面勾勒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引入、传输、扩散和引导的历史进程,再现不同思潮之间交锋、促进、交融的传播轨迹。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形态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形态相结合的历史演进过程,又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本身向现代转化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与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关系问题上存在着许多争论,但它们均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是辩证互动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推动与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过程,呈现出了三个历史时期,这就是首先通过变革与本质上否定传统文化而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时期,其次是通过恢复与初步重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关系的传统文化现代化时期,第三是目前正在进行着的重新整合传统文化与全球化时代现代化关系以确立完整的中国民族现代文化传统时期。  相似文献   

8.
瞿敬平 《前沿》2010,(13):181-183
经过五四文化选择,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并逐步成为指导中国人民进行新的文化选择和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的选择和传播揭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帷幕,开启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新进程,开始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转换。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说,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的选择是中国文化选择史上的重大转折。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启蒙转向,是在继承五四启蒙理念思想精华的基础上,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最终目标,探索而得的启蒙新路。《新青年》同人的分化打破了"不议政治"的困局,在近代中国诸多社会思潮相博弈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介入过程中,五四启蒙实现了从文化立人到革命救国的内涵转变,促使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创了以工农群众为主体的爱国救亡运动与思想启蒙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启蒙新篇章。从五四时期到新时代的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启蒙经验也必然助力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10.
五四时期,中国先进分子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表现出求真勇气、求实精神和劳工观念,已初步具有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作风素养。  相似文献   

11.
一个政党的产生,不仅有它的阶级基础,而且有它赖以诞生的文化根基。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五四时期。这一时期不仅是中国新旧民主革命的转折点,也是中国新旧文化变革的关键时期。当时的中国先进分子,或者说第一批共产党员,之所以需要和找寻马克思主义,这不能仅仅以“革命热情”来加以解释,而是有其必然的文化背景。马克思主义作为开创人类新时代的崭新文化形态,它不是属于哪一个民族或哪一个地区,而是属于全世界人民的新文化,但是要在一个特定的民族生根开花,必须和该民族传统文化的合理因素实行内在的联结。五四时期的先进分子正是带…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相结合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随行。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化"探索,是从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开始的。五四时期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蔡和森等人发表的文章,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初探索。大革命时期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阶段,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其重要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3.
"少年中国"这个20世纪初爱国民主知识分子的强国之梦,在民族危机日重的中国,成为重塑中国形象的时代命题,独步于五四新文化时期。其核心人物王光祈,主张从改造国民文化、提高国民素质入手,以科学的精神和积极的社会活动来创造一个理想的"少年中国",实现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强国之梦。其包含的重塑国民文化素质的社会改造方案,对研究五四时期以王光祈为代表的爱国民主主义知识分子在近现代中国社会思想文化转型中的历史价值,探讨新时期文化发展的新思路,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夏商到清末,语文始终肩负着传道责任,教育、熏陶着中华民族,熔铸了中华民族的灵魂。虽然自开科举后,带上了功利主义色彩,阻碍了道德文明的传播,但中华文化还是传承下来了。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其实质是文化自虐运动、去中国化运动,开启了文化亡国的过程。肇始于新文化运动的现行语文教育,背弃了"传道"传统,抛弃了文化和文明的传承,导致中华民族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的迅速下滑。重振"传道"传统,重树民族精神,重铸民族灵魂,是语文当下时代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5.
新文化运动由民主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决定了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比较新文化运动之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新文化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以及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表明新文化运动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关键时期,这是外在和内在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既有外来文化的传播,也有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值得重视的是,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如大同思想等,反映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华文化对马克思主义的主动接纳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在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视野中观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历程,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蓬勃生命力,为深入阐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作出宏观考量与微观研究相结合,民族立场与世界眼光相结合,历史审视与现实观照相结合的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陈望道是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纵观其一生,从少时东渡日本求学到投身"五四"新文化运动,从引领浙江"一师风潮"到苦译《共产党宣言》,从积极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到倡导妇女解放运动,他始终站在时代浪潮与进步思潮的最前线。立足陈望道接受马克思主义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追忆陈望道在五四时期和建党初期所进行的革命活动。  相似文献   

18.
五四时期群众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时期群众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开始结合。群众运动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视角,是马克思主义战胜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关键因素,是中国先进分子实现世界观转变的实践动力。它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促使马克思主义开始大众化,促使先进分子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中去。  相似文献   

19.
刘金如 《求索》2007,(11):133-135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创者。早在五四时期,毛泽东就以新民学会为核心,通过领导湖南人民的革命运动以及创办报刊、成立社团、开办文化书社、创办湖南自修大学和工人学校等方式,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中国文化生态的剧变表现为:文化传播与交流机制破坏;文化传承与变迁脉络割裂;近代文化片面发展。这凸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严重危机,并催生出中华民族解除精神危机的迫切文化需要,包括:高扬主体意识,为民族复兴奠定文化基础;自觉进行文化选择,重构文化发展机制;调适文化心态,走理性的民族精神复兴之路;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民族精神振兴。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是对此需要的巧妙应答,其文化价值体现为:创造性化解文化两难困境;"世界历史"条件下重构文化发展机制;推动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