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论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供给端表现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上。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经济发展迅速,但总体上安徽仍然处在产业链的中低端,附加值不高且区域内部经济存在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文章基于区域经济的视角,总结安徽省内各城市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表现和特点,进而分析不同类型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破解安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总体思路和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2.
关于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与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剑平 《求实》2012,(5):51-54
目前影响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顺利实施的制度上的障碍主要有: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逆向调节的财政税收制度与区域协调发展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保障.应该通过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建立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的财政税收体制、制订区域协调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由于地理、历史、不均衡发展政策和其他社会公共服务的不平衡发展等因素,我国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必须切实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政治论断为制定党和国家大政方针、长远战略提供了重要依据。我们要全面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深刻理解"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  相似文献   

5.
李晶 《世纪桥》2021,(8):92-96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为此,国内学者纷纷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问题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笔者对国内学术界在关于新时代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二者间的内在联系、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内涵和原因等方面的观点进行了归纳梳理,审视国内学者对此研究的不足,寻求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6.
"民主治理与国家建设"是这个时代的重大话题,国家政权是否得到大多数人支持,具有民意基础就能治理好国家吗?通过公共选择学说的相关理论对中国古代社会历史中主要矛盾的分析,可以勾勒出一副"君权民授"的景象。然而主要矛盾下多方博弈最后的结论则是:官僚集团是导致专制政体最后摧毁这个民意基础的罪魁祸首。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要矛盾向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转变,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发展主题将因此调整:新时代发展目标从满足生存需要变为满足发展需要;新时代发展机制从初始市场形态变为完善市场形态;新时代发展动力从多元主体模式变为全元主体模式。  相似文献   

8.
刘海涛 《唯实》2018,(1):25-28
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出了新的政治论断,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地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所作的报告中,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科学标定了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些重要论断,成为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现代化宏伟事业的战略性认识依据和设计指导方略的关键性原点.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要矛盾理论是党和国家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总依据。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阶段,中国共产党立足于基本国情,相继提出社会主要矛盾理论,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成功奠定了基础。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变,谋求更高水平、更加充分、更为均衡的发展已成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对平衡与不平衡现象的哲学思考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平衡与不平衡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平衡与不平衡现象是有章可循的、可以被人们正确认识和把握的;平衡与不平衡现象是对立统一的、能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为解决"不平衡"问题提供思想武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解决"不平衡"问题提供力量源泉;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为解决"不平衡"问题提供智力支持;坚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解决"不平衡"问题提供制度支撑;坚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为解决"不平衡"问题提供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2.
郭萍 《唯实》2000,(7):56-59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经济条件差异很大,东西部经济发展状况很不平衡。区域之间经济失衡的日益加剧,直接导致西部地区产业发展不足,收入增长停滞,有效需求严重不足,进而使整个国民经济增长受到严重制约。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并非中国独有,许多西方发达国家都曾碰到过。了解东西部差距的成因,借鉴发达国家开发落后地区的经验,对于加快西部大开发,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形成原因 东西部差距的扩大,既有长期积累的历史原因,也有区位因素与政策效应等客观原因;再加上中西部地区落后、低…  相似文献   

13.
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文化在其中所起到的价值整合作用越来越突出。文章以山西区域经济发展为例,提出文化的整合功能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提高城市品位;提升商品的附加值;挖掘人的经济品质;增加社会凝聚力;使区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深深打上文化的印记。因此,文化与经济的整合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重大判断,为新时代谋划发展、推动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新特点,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民生得到改善,民众福祉不断增加。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回眸数十年的改革、发展历程,我们一边真切地感受到"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真实含义,一边也必须认清不断变化发展的实际,与时俱进地调整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大作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的重大政治论断,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突出体现在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平衡、部分领域产能过剩与高新技术领域产能不足的问题上。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重要依据和实践遵循,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必须要把重心放在破解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深化初次分配制度改革、坚持质量第一效率优先的原则方面。  相似文献   

16.
1957年反右派斗争前后,毛泽东先后提出了"两个剥削阶级"、"政治思想上的阶级"、"官僚主义者阶级"和"党内资产阶级"等概念.与此相联系,他逐渐把意识形态领域以及党内正常的矛盾、斗争甚至意见分歧都当作一般意义上的阶级斗争,这为"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社会主要矛盾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7.
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分析——以小红帽社区志愿者协会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社会组织逐渐发挥着其特有的作用。本文以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小红帽社区志愿者协会为个案,结合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理论和奥斯特罗姆的多中心理论,对志愿者协会的拍卖会活动和剪纸分会的活动进行较详细的分析,发现这一组织具有社会经济的公益性和营利性的一般特性,形成行动价值——中心边缘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行动价值——中心边缘发展模式,一方面体现出社会组织在价值支持下的积极行动功能,另一方面也说明在政府组织、企业组织和社会组织三主体中,政府主体中心地位与社会组织边缘地位仍是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社会经济借助于市场经济的赢利机制与社会组织的公益机制,满足社会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基本需求,增进就业,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和谐持续。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坚守并践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逐步形成了正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以把握人民利益、大力发展经济以增进人民利益、创新利益分配模式以实现共同富裕、贯彻群众路线以发挥人民主体性作用的实践路径。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和宗旨的本质体现,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在具体实践中始终从实现和维护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出发,不断打破各种僵化观念的束缚,努力探索满足人民利益需要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深度结合。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解释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成因的社会资本理论日益受到重视。理清社会资本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是研究社会资本的核心命题。社会资本作为必要的中间转化要素,通过推动物质资本投入、提升人力资本和促进技术进步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社会资本作为非正式制度,是正式制度的替代或补充,并与正式制度相互制约共同推动着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不平衡发展与中国新型城乡二元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乡不平衡是经济发展的常态,城乡差别是不可消除的。中国城乡关系的构建应抛弃变二元经济为一元经济的传统思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克服中国巨大的城乡差距的正确途径是实施向农村倾斜的新不平衡发展战略,逐步建立城乡有别、各具特色、相互协调的新型城乡二元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