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文章首次提出定量犯罪学理论的概念 ,分析了它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初步建立了定量犯罪学的基本框架 ,给出了它的定量表达方法。研究表明 ,定量犯罪学较系统地描述了社会犯罪问题 ,通过犯罪数量指标的分析给出了犯罪趋势和控制手段 ,为对社会犯罪问题的研究开创了新的研究方法 ,提供了新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2.
有关社会犯罪数量分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基于犯罪定量学的研究机理,文章探讨了犯罪系统分析中的数学建模方法,提出了对犯罪系统进行数量分析要注重经验模型和机理模型。运用效用理论建立了宏观犯罪管理模型,同时,运用贝叶斯原理分析了犯罪行为的数量表达方法。研究表明,用定量的方法研究社会犯罪性质与特征,关键问题是犯罪统计规律的可靠性与参变量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犯罪行为人及犯罪惩治者最大化个人偏好的理性行为假设出发,运用非合作博弈理论知识,针对犯罪及犯罪惩治的不同背景,建立起相关的完全信息静态纯策略博弈模型及混合策略博弈模型。依据这些模型,系统分析了犯罪决策者与犯罪惩治者双方行为策略的选择特征。在博弈均衡思想的指导下,提出了在犯罪预防及惩治的相关政策制定过程中,将制度设计的预期结果设计为博弈的Nash均衡选择应成为政策制定人的基本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寻找适合的方法来分析犯罪问题,在系列研究基础上,创建了模糊反演神经网络模型,用于在众多犯罪案例中划分并确立有代表性的犯罪案例。本文的研究对于建立和谐社会和维护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类型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学研究方法,是研究复杂社会问题的一种新型分析工具。犯罪类型学研究必须坚持类型学研究的基本范式,其基本步骤有三项,即确立分类标准,建立"理想类型";以"理想类型"为参照,将具体犯罪现象予以归类;在诸类型间进行比较,考察类型间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再运用犯罪类型化三层次理论,构建出我国犯罪现象类型学研究的基本模型。  相似文献   

6.
卢睿 《警察技术》2015,(4):62-65
对网络犯罪形势的宏观预测是指导公安机关进行微观行动的有力支撑。为了提高预测的精度,分析了应用数据变换技术所需满足的构造条件,提出了基于三角变换函数的灰色预测模型,并从理论上证明了该三角变换函数满足以上构造条件。以某地区的网络犯罪数据为样本,利用灰色预测模型对2014年网络犯罪形势进行预测。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GM(1,1)模型相比,模型给出的预测值具有较小的平均误差。  相似文献   

7.
检察业务数据统计是国家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检察业务情况的主要信息来源,是进行社会风险评估、做出相关科学决策的基础.建立并利用检察业务数据统计模型以研究区域犯罪现状和趋势具有科学性和真实性.改进现有检察业务数据统计方法,确保采用数据的准确性,通过一元回归分析法和Logitic回归模型的建立和应用,可预测未来5年内区域内各种类型犯罪的发案趋势,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8.
犯罪问题具有普遍性,是长期困扰人类社会的难题之一。文章从宏观和微观角度阐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并详细总结了近几年的研究方法,如数据挖掘、模糊数学、神经网络、灰色系统等。然后,指出了犯罪问题研究中存在的犯罪明数与犯罪暗数问题,最后给出了犯罪问题研究的发展趋势,对犯罪问题研究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香港,盗窃是最普遍的青少年罪行。若要减低青少年犯罪的数字,我们必须找出有效的和有针对性的预防方法。在过去20年里,本地研究就青少年犯罪的背景因素(例如家庭和朋辈的影响)已作出不少的探讨,但鲜有就青少年的犯罪抉择过程作系统性的研究。事实上,只有了解犯罪者在每个犯罪阶段的想法及抉择方式,才能对症下药,以开展相应的预防措施。本研究以理性选择理论为基础,通过个人面谈的方式,收集并分析了30位曾犯盗窃罪行的青少年有关犯罪抉择过程的资料。研究发现青少年的盗窃过程可以分成5个阶段和15项犯罪抉择,大部分受访者的抉择方式是理性的,即在犯案的过程中会考虑风险和利益。  相似文献   

10.
犯罪发展的研究以犯罪存在为前提 ,研究犯罪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从犯罪的形式发展来看 ,则由个体犯罪到松散的团伙犯罪再到有组织犯罪集团如黑社会、恐怖组织。犯罪发展的研究具有相当程度的前瞻性。研究犯罪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要给予相当的研究精力和相当的研究兴趣。  相似文献   

11.
危害行为理论是我国刑法学理论的根基,在我国刑法学理论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但目前危害行为在刑法理论中的体系地位不当,导致了犯罪构成理论的混乱和司法实践的困惑,与我国刑法理论的发展完善、刑事法治的实现尚有抵牾之处。鉴此,从危害行为理论的反思、危害行为体系性地位的辩驳以及司法实践的困惑等方面对我国的危害行为理论进行系统批判,同时把危害行为置于犯罪构成之前作为刑法中的行为进行评价,无疑会有助于我国犯罪构成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2.
法定犯时代下,后工业社会中各种风险逐渐升格,古典自由主义刑法理论地位受到动摇,刑法制裁体系相应地吸收了积极刑法观理念,前置刑法干预起点,降低入罪门槛,而社会整体评价体系中却缺乏相应的轻罪或微罪评价模式、犯罪分层意识,从而导致刑法附随法律责任引发实质意义上罪责关系的不协调,违反罪刑法定、罪责刑相适应、责任主义原则等问题。同“以刑制罪”对“从罪到刑”的罪刑关系的反思,在意图限缩刑罚的法益理论逐渐沦为为刑法扩张“背书”的情况下,对犯罪附随法律责任的重视能够促进法益判断标准的实质化,从而有利于促进立法批判机能的实现,也能对保安处分科学化和刑罚“双轨制”发展有所裨益。基于新社会防卫论的论证逻辑也应该对附随后果的逆向论证逻辑以及定位做出限制,同时提出犯罪人处遇重构、引入复权制度等具体举措,以期达到法律体系内部法律责任的协调。  相似文献   

13.
刑事案件也是一个结构,这种结构是由刑事案件的若干内部要素按照一定的规律、特点组成的,并能体现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排列状况。从侦查破案的角度,研究刑事案件基本结构理论,掌握侦查破案的基本规律.对于指导侦查实践,提高侦查破案的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西方警察三级预防犯罪的理论由远期发案控制、近期发案控制和发案后控制组成。也有的分为犯罪行为预防、情景预防、社区犯罪预防。本文采用犯罪行为前预防、犯罪行为中预防、犯罪行为后预防的分类模式 ,对国内外警察在预防犯罪中的作用进行比较研究。预防犯罪的关键在于社区 ,但不应忽视警察在预防犯罪工作中的协调和指导作用。警察在了解犯罪情况和犯罪的客观规律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条件 ,理应突出警察部门在犯罪预防主体体系中的首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完善我国刑事案件现场勘查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刑事案件现场勘查工作中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现场勘查一般由刑事技术人员进行,侦查人员多在外围工作,使现场勘验率和证据利用率偏低;二是侦查与技术之间的界限造成侦查与技术严重脱节;三是在物证提取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当;四是现场勘查笔录制作不规范。改革和完善刑事案件现场勘查工作的主要措施是:刑事侦查人员必须参与现场勘验,实现侦查与技术的融合;完善刑事犯罪现场分析制度,整合犯罪信息;严格规范地制作现场勘查笔录;改进证据的提取、收集、固定工作。  相似文献   

16.
犯罪构成体系既是刑法中的犯罪构成体系,又是刑事程序运作中的犯罪构成体系,故应该从刑事一体化的视角来重构我国现行犯罪构成体系。犯罪构成体系应由积极的犯罪构成要件与消极的构成要件构成,其中,积极构成要件包括:危害行为及其程度、罪过、危害行为能力;消极构成要件包括:法定的正当化行为和超法规的正当化行为。  相似文献   

17.
我国犯罪形态理论的发展史表明 ,犯罪形态理论已经超越了过去那种对具体的犯罪形态进行孤立研究的局面 ,从而发展成为一个自成一体的开放系统。刑事被害人在犯罪行为结构中的当事人地位 ,决定了它对开放的犯罪形态理论系统具有重要的改造和再造功能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刑法理论中,社会危害性一直被视为犯罪的本质特征.进入21世纪以后,人们对该提法展开了全面的反思和批判,社会危害性也在争议声中走过了十多年.应当说,对社会危害性的反思,是犯罪论体系进一步完善的需要.但从整体上看,社会危害性并非无懈可击,在说明犯罪的实质方面,它必须借助于规范违反说才能得以说明.因此,直接将规范违反说作为犯罪的本质特征,是解决这一争议的最终出路.  相似文献   

19.
犯因性差异理论认为,犯罪是犯罪人存在犯因性差异的结果。这种理论指向具体的个体犯罪行为,而非整个社会的犯罪现象。它的基本内容包括犯因性互动观点和犯因性差异观点。犯因性差异理论的理论体系,不仅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质的理论形态,而且以"犯因性"为核心,形成了这一理论特有的专业术语群,充分体现出了这一理论的自身特色。依据这一理论,将罪犯改造成为"守法公民"中的普通大众是合理目标,根据这个目标定位,在罪犯改造工作中,要努力把罪犯改造成为普通的守法公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