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俄罗斯:社会结构与政治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一篇试图说明社会与政治互动关系的探讨性文章,重点阐述社会结构即社会居民分层状况对社会政治发展的影响.文章叙述的基本线索是业已形成的各社会阶级和阶层怎样以他们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愿望并通过这些东西的表达来影响整个社会政治和权力体系的形成,尤其是各阶级阶层怎样以政党组合为起点参与国家政治并"支配"政治格局.  相似文献   

2.
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开始了全面的社会转型进程。但十多年的实践证明,俄罗斯的社会转型并未实现其政治精英的理想预期,而是引发了诸多的矛盾与问题。政治上,新国家体制的建设既缺乏周密设计的制度安排,又没有对民主观念充分尊重的政治文化,导致政局动荡,权力危机频发;经济上,全面私有化并未导致自由市场经济的建立,寡头坐大与国家资本主义的较量表明俄罗斯的经济发展模式尚未最终成型;社会上,权力重组并未根除旧体制的“顽疾”,新包装下所进行的实质上的“精英延续”使很多旧的管理模式与风格仍然保留在新体制中;外交上,“国家身份”的模糊使俄罗斯的对外政策始终处于矛盾之中。俄罗斯的转轨之痛对任何一个社会转型国家都是应该警醒的教训,总结俄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与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社保基金建立的历史背景(一)苏联时期社保资金的主要来源.俄罗斯的社保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苏联时期,当初建立社保制度旨在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其社保思想列宁在1912年1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六次(布拉格)全国代表会议上作了充分的表述:最好的工人保险形式是工人的国家保险,它是根据下列原则建立的:1、在工人丧失劳动力的一切情况(伤残、疾病、年老、残废;女工还有怀孕和生育;养育者死后所遗寡妇和孤儿的抚恤)下,或在他们因失业而失去工资的情况下,国家保险都应该给工人以保险;2、保险要包括一切雇佣劳动者及其家属;3、对一切被保险人都要按照偿付全部工资的原则给予补助,同时一切保险费应由企业主和国家负担;4、各种保险都由统一的保险组织办理;各种组织应按区域和按被保险者完全自行管理的原则建立.①  相似文献   

4.
一、成立背景 俄罗斯总统普京执政后,致力于打造俄国特色民主,改善俄罗斯形象。俄罗斯联邦社会院( Общественная палата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щин、(以下简称社会院)的成立就是对俄罗斯现状审时度势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5.
李兴 《东北亚论坛》2011,20(3):29-35
梅德韦杰夫执政以来,其外交特点是:重视独联体,调整政策但区别对待;重视东方,中印平衡;对西方继续强硬但不破裂,进而改善,对美欧有所区别;利用俄优势,重视能源外交、体育外交、军事外交和大国外交;对国际事务提出很多新观点、新建议,使政府在实施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分量加重。其原因既有俄罗斯国力上升,也有国内的梅普组合因素,还有国际上的美国因素和中国因素。今后梅德韦杰夫外交将更加重视经济安全、能源外交和军事发展。对华将继续友好,战略借重加大,但发展空间有限,必须寻求新的增长点。在对西方关系上,在继承普京时期强硬外交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改善、缓和与西方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社会转型与法治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罗斯社会转型包含着丰富而又独具特色的内容,既有直观层面的政治转轨、经济转型及全球化的冲击,也有更深层次的生活方式的转换和人们观念的变革。这些变化蕴涵着俄罗斯对法治国家的实践诉求。在西化法治模式与俄罗斯固有文化传统的碰撞过程中,俄罗斯法治之路的特殊性日益显露出来。在法治国家的生成上,单纯的演化形式不能适应俄罗斯法治国家构建的紧迫性,单纯的建构模式不能与其特定的历史文化传统相融合。俄罗斯转型期的现实情势与历史传统的共同作用,决定了其法治国家建设应走一条演化与建构相互交融的实践共生之路。  相似文献   

7.
中国和俄罗斯在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都面临着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这一重大课题。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市场经济发展水平与成熟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本文拟从中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进程、内容、体制构架、改革取向及运行状况等方面作一全方位比较,以期对两国在该领域的改革效果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并为今后的改革提供借鉴和思路。  相似文献   

8.
安兆祯 《西伯利亚研究》2008,35(2):23-26,89
俄罗斯加入WTO的谈判尽管仍存在困难,但迟早会正式成为WTO成员。俄罗斯加入WTO后必须遵守WTO规则要求,投资环境进一步趋好,扩大市场准入,将为我国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但俄罗斯加入WTO并不意味着对俄投资风险已完全消除,我国对俄投资仍将面临诸多挑战。特别是在当前俄罗斯开始重塑投资形象的新形势下,我国应合理调控对俄投资规模,优化对俄投资主体,强化对俄投资管理,构建对俄投资风险评估体系,努力实现对俄投资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9.
俄美关系近期矛盾凸现,但两国仍未突破冷战后形成的非敌非友关系的框架.当下双方交恶只是从各自的战略利益考虑进行新一轮的讨价还价.两国还存在共同利益,均需要借重对方,开展合作.然而从俄美关系整体的发展趋势看,双方难以弥合的战略利益和目标间的差异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在不断扩大,两国关系的前景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0.
11.
在美国准备从阿富汗撤军的情况下,俄罗斯在阿富汗问题上的作用重新受到重视.从2009年以来,俄罗斯在阿富汗问题上明显趋于积极,有评论称之为俄罗斯重返阿富汗.事实上,除了1989年后的一个短暂时期,俄罗斯从未真正远离过阿富汗,或者说阿富汗从未在它的外交视线中消失,只是它的作用和影响被削弱了.本文拟就俄罗斯与阿富汗问题进行分析,主要探讨三个问题:一是俄罗斯与阿富汗关系的现状,二是俄罗斯在阿富汗的利益和政策,三是俄罗斯与美国在阿富汗问题上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俄罗斯与欧盟--新的合作伙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总结了俄罗斯与欧盟经济、政治关系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并力图从双方的视角来探讨这种关系的性质。俄罗斯与欧盟关系的问题集中在两个方面 :其一 ,双方对问题的关注点不同 ,即所谓利益关切没有集中在同一点上。俄罗斯要求的是在欧洲事务中的位置、俄罗斯的影响 ;欧盟关注的是俄罗斯的发展是否符合欧洲已有结构的“标准”。其二 ,双方的矛盾并不在原则性方面 ,而在许多具体问题方面 ,处理起来远比搭建宏观的原则性框架复杂和麻烦。这里既涉及双方政治、文化传统、发展水平、行政制度、社会现状的差异 ,也包括具体利益的分歧。  相似文献   

13.
欧洲一体化和苏联 俄罗斯的关系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发展道路。冷战结束后 ,俄审时度势 ,采取了积极支持欧洲一体化的新立场 ,而其利益动机涉及经济、政治、外交、安全等广泛领域。同时 ,俄争取通过不同途径应对欧洲一体化的挑战 ,以将其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俄对欧洲一体化所奉行的是一种趋利避害的务实性战略方针。  相似文献   

14.
15.
俄罗斯的社会转型模式具有转型路径的“突变性”、治理体制的个人集权与地方分离主义并行发展性、社会发展的间断性与跳跃性共存以及发展方向“西化”与“东方化”摇摆不定性等特点。这与俄罗斯独特的区域地理环境、独特东西文明交融而成的文化、独特的国民性格和民族意识有密切的关系,任何西化或东化的模式照搬都不适用于它。  相似文献   

16.
俄罗斯、白俄罗斯相继独立后 ,两国的经贸合作关系随着两国国家关系的不断升级而逐步向前发展。目前双方互为最重要的贸易伙伴 ,白俄罗斯已成为俄罗斯的第 3大贸易伙伴。然而 ,就两国良好的政治关系而言 ,两国经贸合作关系发展的总体水平并不是很高。俄白经济体制、具体经济政策法规的非趋同性等问题一直制约着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双方只有共同努力循序渐进地使两国经济体制趋同、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扩大投资规模和商品出口并在入世问题上协调一致 ,才能使双方经贸合作关系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7.
IMF与俄罗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俄罗斯在十年的经济转轨历程中,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国际金融机构合作密切,曾获得多笔贷款.然而,这些援助贷款对俄罗斯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比较有限.在双方合作的过程中,一方面IMF向俄罗斯提出一些贷款的附加条件,对其改革方向加以干预;另一方面,俄罗斯迫于国内经济窘况的压力,为获得援助贷款委曲求全;同时,由于美国是IMF的最大出资国,因此,在某种程度上IMF又是美国实现其战略目标的工具.本文回顾了俄罗斯经济转轨过程中IMF与俄罗斯之间的关系,并从依存角度对由美国主导的IMF与俄罗斯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19.
For the first time, in Russia there is no established ideology, there is no censorship and there is no state terror. Lack of land reform is changing Russian agriculture into a ‘garden plot economy’. Rising mortality and a plummeting birth‐rate depict a dramatic demographic trend. The border between the EU and Russia delineates an epidemic faultline. Russia faces de‐industrialisation and the collapse of the infrastructure, and devolution of power faces the choice between decentralisation by design or disintegration by default. A normative divide is opening up between Russia and future EU members, the Baltic States and Poland. The West can influence developments in Russia only to a limited degree.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