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世纪30年代,呼兰河畔孕育了一位杰出的女作家,她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以超卓的才情和女性特有的视角,用满含深情的笔触,书写底层民众生命的悲凉、灵魂的抗争,她就是被誉为"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萧红。怀着崇敬之情,来自国内外的文学爱好者来到呼兰河畔,走进萧红故居、萧红纪念馆,感受萧红苦难却又绚丽的一生。萧红故居坐落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萧红大道228号,  相似文献   

2.
1942年的1月22日,年仅31岁的左翼进步作家萧红不幸魂陨香江。带着一生的伤痛,带着无尽的遗恨,萧红离开了伤害她、吞噬她的罪恶的旧世界。坎坷前行憧憬温情萧红,原名张乃莹,1911年生于黑龙江呼兰县。父亲张廷举是当  相似文献   

3.
她们的日子不是用来作的,而是用来过的。这两年,"萧红"是一个关注度颇高的名字,微博、名家专栏经常提及,有的分析她作品,但更多的人都在可劲挖掘她的私生活,还拍了以她为主角的电影,萧红有个显见的优势,她和张爱玲一样,笼罩在"民国"这个神奇的似乎能变废为宝的黄金时代的光晕下。民国才女确有很多,除了上述两位,还有张幼仪、黄逸梵、苏青等一批卓越女性。奇妙的是,这类才女引起的兴趣远不如前者持久,她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她们  相似文献   

4.
周军 《党史天地》2006,(6):29-32
1942年的1月22日,年仅31岁的左翼进步作家萧红不幸魂陨香江。带着一生的伤痛,带着无尽的遗恨,萧红离开了伤害她、吞噬她的罪恶的旧世界。  相似文献   

5.
刘永莉 《理论学刊》2003,(6):143-144
萧红继承了鲁迅所开创的改造国民灵魂的文学传统.<生死场>从对农民真实生活情景的描写到对国民性的反思,表现出萧红对农民生存状态的困惑和面对沉睡的国民灵魂的深深的悲哀;<呼兰河传>是萧红远离故乡后对曾经生活的环境的一种深刻的自省与反思,她以现代人的眼光冷静地观照自己熟悉的生存环境,挖掘和批判了国民的劣根性.  相似文献   

6.
岳晓英 《理论学刊》2004,1(7):119-121
同样拥有孤独寂寞的人生,张爱玲和萧红的生命感悟却有所不同。出身没落大家庭的张爱玲品味到的是繁华不再的苍凉,她选择了遁世的人生方式;萧红感悟到的是生命的宿命般的苦难和苦难中的一丝温柔,所以,她一生都在生命的路途上艰难地寻觅。  相似文献   

7.
"四好"领导班子创建活动是一项长期任务,要不断丰富其活动内容,创新其活动方式,强化其活动效果.建设"学习型、创新型、民本型、务实型、团结型、清廉型"的国有企业领导班子是实现"政治素质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的重要栽体.  相似文献   

8.
刘巍 《理论学刊》2012,(12):121-124
文学史是以符合叙史者价值评判标准的视角、观点和方法所建构的权威话语书写。萧红的文学史评述在海内外两条序列中呈现出不同的样态,这揭示的不仅是研究对象的问题,更是研究者依据何种标准或理论来阐释、定义作家和文本的问题。笔者认为,对任何一位作家的评价都是相对的、历史的,对萧红文学史价值的研究应集中于萧红在文学史上的独特贡献,包括她作品的人文精神蕴涵、艺术感染力、所具有的显在与潜在的阐释空间等。  相似文献   

9.
地处赣湘粤边界的山区崇义县如何立足其独有的"红三角中心"区位优势,策应"长珠闽"战略,融人"珠三角"经济圈,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正确把握珠三角区经济的基本走势,科学分析本地实际,充分发挥优势与特色,从而加快我县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和培植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10.
"法治"与"德治"都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二者虽然性质有异,但其功能、地位和作用都十分重要,"法治"与"德治"应该紧密结合起来,良生互动,保证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健康、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庸官"该治     
近年来,不少党政部门在重拳惩治"贪官"的同时,也加大了治理"庸官"的力度,让一些"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官员"下课".对此,百姓纷纷叫好,并称"'庸官'该治".  相似文献   

12.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贯穿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讲话始终的主题和灵魂.<讲话>总结全党一年多来对"三个代表"学习和研究的成果,更加系统、更加全面、更加深入地阐释了"三个代表"提出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其科学内涵,论述了"三个代表"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了实现的途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其特征十分突出,准确地把握这些特征,对于我们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有重要意义,需要认真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3.
谷雨 《广东党史》2007,(6):18-22
西安事变发生后,在中国共产党的调停下,蒋介石基本接受了中共提出的停止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方针。于是张学良亲自"送蒋"回南京。表面看,张学良从接替他父亲张作霖的帅印以来,从"拥蒋易帜"到"逼蒋抗日"到"送蒋回京",处处都体现了其对蒋的"赤诚之心"。尽管在"逼蒋抗日"中的那份"赤诚之心"蒋难以接受,但以事件本身来看,张学良还是要拥蒋成为领导全国军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真正"领袖"的,但实际上,张学良对"领袖"的"非  相似文献   

14.
"回炉"锻造不是简单地"挠痒"、补课,更不能走走过场就颁发"合格证";而是让"召回"成为干部工作的"紧箍咒",促使其不断提高业务能力素养,增强为群众服务的意识。  相似文献   

15.
据报道,哈佛大学校长萨默斯将为自己的惊人之语"女子学理逊于男"付出"下课"的代价.2月21日,哈佛大学在其网站上宣布,校长萨默斯将辞职,而其辞职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哈佛职员对其投下了不信任票.  相似文献   

16.
口号指供口头传颂的简短句子,是时代精神、理想信念、行为规范的凝练和概括,起了一种宣传动员鼓励民心的作用,虽只是几个或数个字节的简单组合,但由于其本身的简短、精练、朗朗上口、易传播等特点一直被人们予以重视和运用.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这表现得尤为突出,其重要和影响性甚至走到了历史极限,一群简单的字符让历史在那里留下了深深印迹.口号是一根线,穿在了"文化大革命"的始末.  相似文献   

17.
"以德治国"内含着对儒家"德治"理念的合理概括与理论提升,体现着道德对政治的人文、情感观照."德治"是传统政治文化中最光辉的部分,其主体系指统治者或管理者阶层,其内容则包括以德正己、以德利民、以德养廉、以德立公等.若以西方近代法学为参照,儒家的"德治"不属于"人治"的范畴,故"以德治国"与现代民主、法治并非相悖,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去建构一个道德、民主、法治三位一体的良性互动格局.  相似文献   

18.
一般来说,许多腐败分子的蜕变是从追求享乐开始的.从享乐中得到乐趣,欲望越来越大,终于到了"无乐不作"的地步.其发展的轨迹,是在享乐上力求"更好、更新、更强".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德治"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伦理化的产物,它重视统治者的道德修养和对人民的道德教化,还主张以德选官、任人惟贤.今天我们要全面贯彻"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就应该批判地继承传统"德治"思想,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  相似文献   

20.
村党支部书记能否履行好"兴一村经济、富一村百姓"的职责,其综合素质高低十分重要.一个有着良好修养的村支书,其精神气质、思想境界、实际能力,同那些庸庸碌碌的事务主义者,同那些吃喝享乐的精神颓废者,自有天壤之别.换句话说,村官理当是"文(有文化)官",支书理应多"知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