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袁鹏 《瞭望》2000,(52)
从美国大选期间两党政纲、两位总统竞选人的辩论,以及美国内近期围绕外交政策展开的各种争论看,美国新政府的全球战略走向已端倪初现,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特征,那就是:对克林顿外交路线的继承与超越。 在战略取向上,仍将奉行参与、领导原则,但参与的程度、领导的方式会做适当调整。所谓参与,即放弃孤立主义,选择国际主义,积极介入国际事务;所谓领导,即要谋求在重大问题上当头、作主。这一取向是冷战后两党、各派多次辩论后达成的共识,新政府不会改变。此次大选两位总统候选人外交政策辩论所显示的,基本不是国际主义与孤立…  相似文献   

2.
曾虎 《瞭望》2012,(44):26-27
总统大选和民主、共和两党候选人之间日趋白热化的选战是当下美国最热门的新闻,也是世界关注的一个焦点。在诸多内政、外交辩题中,两党候选人在对华关系问题上持何观点,取何立场值得关注和分析,因为在剔除“选战语言”的夸张成分后,人们可以看到美国政客对中美关系定位的大致轮廓。  相似文献   

3.
美国冷战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俄国十月革命后,在美国就形成了反共主义意识形态,并作用于美国的外交政策。冷战时期,反共主义外交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反共成了美国外交的首要目标和核心内容。冷战结束,苏联解体,美国人宣布“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然而,冷战结束并不等于冷战思维已经死亡,不等于美国会完全放弃反共主义意识形态。从近10年来的美国外交政策来看,美国当权者和战略家们并没有从冷战思维中  相似文献   

4.
实用主义与美国对华政策的矛盾性刘建飞实用主义在美国的外交中,特别是在冷战后的对华政策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本文试图通过对美国对华政策主要特性的剖析,结合美国外交的历史传统,探讨美国外交的基本指导思想,进而展望美国对华政策趋势。一、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主...  相似文献   

5.
冷战后 ,苏联解体、东欧巨变 ,给朝鲜外交造成了巨大困难。但是 ,朝鲜人民通过艰苦的努力 ,在世纪之交 ,终于迎来了外交环境改善的曙光。朝鲜外交的特点十分引人关注。为开展对西方的外交 ,将美国定为主攻对象。在冷战结束的初期 ,朝曾首先致力于改善对日关系 ,并为此举行过8次朝日邦交正常化谈判。期间 ,南北关系也出现缓和 ,不仅签署了基本协议书 ,还发表了无核化宣言。但遗憾的是 ,这一缓和势头却因美国提出“朝核问题”而被中止。这使朝鲜再次认识到 ,不改善对美关系和打开“美国锁” ,朝就难以开启西方的大门 ,半岛的悬案问题也难以从…  相似文献   

6.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斯拉夫的野蛮轰炸已60多天,然而,逼迫南就范的目标并没有实现,美国处境困窘。在坚持继续轰炸的同时,美国也加紧了外交斡旋,寻求政治解决方案,为自己寻找“体面”收场的台阶。北约对南斯拉夫的轰炸能否成功对于美国来说具有战略意义。冷战结束后,美国自封为世界“领袖”,制订了建立单极世界新秩序的战略。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美国企图将北约作为其控制欧洲乃至全球的最佳工具,因此美国一再强调北约在科索沃的军事行动必须成功,美国的轰炸政策一定会达到目的。但美国过高估计了轰炸威力,从目前情况来看,空…  相似文献   

7.
美国之所以选择文化外交的方式解冻中美关系,其一是因为美国二战前后形成的对外文化战略在中国有意识的运用;其二是基于实用主义文化心理,美国在认真考虑了它的外交处境后,认定文化外交这一方式是打开中美关系的僵局的最佳选项。  相似文献   

8.
刘江 《瞭望》2001,(30)
布什政府执政以来,美国对  华政策进行了一系列大幅  度调整,使得中美关系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波动,尤其是4月初发生的中美撞机事件给两国关系一度造成较大的困难。最近,美国国务卿鲍威尔表示,美中两国前一段的“不愉快”已成为过去。7月5日,江泽民主席应约与布什总统通了电话,双方就中美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了意见。当前布什政府仍在继续调整对华政策,这是冷战结束后  相似文献   

9.
美国情报工作注重维护经济和实际利益晓咏随着冷战结束,苏联解体,美国的全球安全战略基础发生重大变化。冷战时期,为了对付苏联威胁,美在安全防务上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收集有关苏联的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科技等方面的情报。而现在美国...  相似文献   

10.
谭华琼 《学理论》2011,(14):37-38
苏联解体后,冷战结束,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动,美国借此来强化其人权外交,企图建立一个由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美国对华人权外交是美国以人权为外交准则的对外关系战略,本质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是对中国外交最有影响的国家之一,中国每一次外交战略的调整,无不与美国有关,与美国的关系如何影响着中国外交的全局。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主要领导人,在制定对美政策、处理中美关系方面曾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他人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深入研究毛泽东...  相似文献   

12.
当布什在1月下旬的国情咨文中宣布伊拉克为“邪轴”国家时,美国国内舆论调查显示,超过70%的美国公民支持白宫发动伊拉克战争。今年6月,当攻伊声浪开始高涨时,这几乎也成为一种两党共识。美国众、参两院两党议员中的多位重量级议员挺身而出,支持白宫用武力推翻萨达姆政府。但随着欧盟国家、海湾国家等美国盟友或朋友纷纷表示反对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美国国内  相似文献   

13.
综观1995年的重大国际事件,可以看到美国外交相当活跃.冷战结束几年之后,美国外交战略的基本态势已经明朗化,有以下三个特点值得注意.第一,美国国内政治、经济、社会变化对其外交政策的影响继续增加.外交侧重点的变化,更多地反映了国内需要.在过去的一年里,美国当政者仍然将其主要精力放在解决国内问题  相似文献   

14.
4月,美国政府将举行论证 会,决定是否向台湾出售包 括装备有宙斯盾(Aegis)(也被译为“神盾”)舰队防空系统和作战管理系统的“阿利·伯克”(Arleigh Burke)级导弹驱逐舰“爱国者-3”型导弹给台湾。这是继去年9月28日美国政府再次宣布将向台湾出售13.08亿美元的武器装备后,美国对台军售的又一重要举动。美国明知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的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台湾出售先进武器,甘冒恶化中美关系的风险呢? 称霸全球中的 遏制中国战略 美国的一些人认为,在21世纪,谁能取得…  相似文献   

15.
温燕 《党政论坛》2009,(4):39-39
最近,美国各大智库接连推出数个中国报告,预测中美关系及中国未来,并为下一届总统建言献策。这令国人越来越关注美国智库这个隐藏于政府背后的“思想酝酿者”和“点子高手”。美国智库到底是怎样的生存状态?对美国外交发挥怎样的作用?中国智库的发展能否从中借鉴到什么?美国顶尖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前美国国防部副部长何慕理(John Hamre)博士对此做了专门阐述。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3,(33)
冷战期间美国外交官乔治·凯南所著《苏联行为的根源》成为美国决策者研究对苏政策的重要参考。二战后美苏没有携手共建世界最终走向冷战。今天,中美关系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美国如何看待"中国行为的根源"是影响中美关系未来走向的重要变量。基辛格是分析这个变量的代表人物。基辛格在《大外交》中认为,没有可兼容的价值观的赤裸裸的权力的均势是脆弱的。延续这样的逻辑,基辛格在《论中国》中探讨了中美两国价值观兼容的可能性。美国决策者应当注重中国行为的这一根源,避免《克劳备忘录》中的错误,与中国共建世界。  相似文献   

17.
《党政论坛》2009,(20):38-39
美国新任驻华大使乔恩·亨茨曼(中文名洪博培)既不是中美外交圈里的“人物”、中国问题专家,也不是帮助奥巴马入主白宫的功臣或民主党人,何以能夺得如此重要职位?对此,奥巴马回答说:“我看中的是洪博培之前在亚洲的经历,以及他懂得新时期中美关系的重要性:惟有中美进行合作,才能最有效地面对21世纪的全球挑战。  相似文献   

18.
在刚刚结束的第26届美洲国家组织大会上,通过了一项关于“西半球贸易和投资自由”的决议。这项决议案强烈谴责美国企图进一步强化对古巴制裁的赫尔姆斯—伯顿法。决议案是由墨西哥和加拿大的代表提出来的,以参加投票表决的美洲大陆24个国家中23票赞成获得通过,仅美国一家投了反对票。 在美洲国家组织成立以来的100多年历史上,通过一项美国反对的决议案是没有先例的,这表明美国在冷战结束后继续推行其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行径不得人心,同时也说明,美国在美洲国家组织大会上首次成为众矢之的,这是它近年来在拉美外交上的一次惨重的失败。  相似文献   

19.
美国的锋芒始终随其实力变迁的节拍起舞。冷战结束后,美国依靠率先打造的“新经济”平台,一举改变了与苏争霸最后阶段“大国衰落”的颓势,使得20世纪成为美国实力逐步扩张达到鼎盛的百年。美国的空前强大和世界惟一超级大国的显赫地位,使其“一超”战略目标也发生显而易见的变化,确保“一超”取代两极对抗时期与苏联的“争霸”成为美国外交战略的核心目标。  相似文献   

20.
《瞭望》1997,(41)
我看中美关系前驻美公使赵锡欣:冷战结束之后,国际关系经历着巨大和深刻的变化,大国关系进行着持续和重大的调整。在此期间,中美关系也几经起伏和波折。从最近七年中美关系调整情况可以看出,在此世纪之交的重要时刻,美国的对华政策如何定位,中美关系如何演变,对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