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正赶上了1919年至1920年在中国出现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高潮,在湖南赴法留学工作中出力最多的毛泽东却最终留在了国内,他为什么没有赴法勤工俭学呢?这首先与毛泽东"为了实现目的,天涯海角都要去人"的想法有关。青年毛泽东和他那些志同道合的同志有着"改造中国与世界"的理想。特别是在这期间毛泽东在北京接触了李大钊  相似文献   

2.
孟红 《党史纵览》2005,(4):14-17
毛泽东一向器重和关心青年,把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年事渐高却依然日理万机的毛泽东关怀青年之情日甚.他曾深刻指出:"世界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芒,本文两则毛泽东会见中外青年的故事,从某种程度上足以反映出毛泽东关怀青年的情愫和风范.  相似文献   

3.
正青年毛泽东十分尊重和关心女性,他曾引导和帮助5位女性走上革命道路,鼓励她们解放自己,争取革命胜利。这5位女性中有的是他的亲属、亲戚,也有的是追求进步的青年学生和苦难的童养媳。毛家为革命献身的第一位烈士毛泽建是毛泽东的堂妹,因为家里很穷,毛家又没有女儿,9岁那年便过继给毛泽东的父母做女儿。她的乳名叫菊妹子,"毛泽建"这名字是毛泽东给她起的。毛泽东的父母相继去世  相似文献   

4.
解放初,武汉市发生了压制民主、侵犯人权的"纪凯夫事件".为此,毛泽东同志极为震怒.纪凯夫是医院的文书,青年团员.因举报党支部书记偷盗,被党支部书记串通市卫生局副局长反诬有政治问题而遭拘押.事情反映到毛泽东那里,毛泽东极为气愤,电令时任中南局书记的邓子恢亲自去慰问纪,又电令中南局,将下令关押纪的副市长田季方开除党籍,逮捕法办.支持田季方的市长也开除党籍.邓子恢曾表示犹豫,考虑处分过重.毛泽东却斩钉截铁地对邓说:"你不开除他,我就开除你!"  相似文献   

5.
《湘潮》2016,(4)
正长征出发前,毛泽东在"左"倾教条主义者排斥打击下处境困难。伍修权回忆说:"左"倾领导者甚至"打算连毛泽东同志也不带走,当时已将他排斥出中央领导核心,被弄到于都去搞调查研究。后来,因为他是中华苏维埃主席,在军队中享有很高威望,才被允许一起长征。"如果不是因为毛泽东还担任一定职务、在红军中有"很高威望",他可能连长征都参加不了。可以说,长征中毛泽东在  相似文献   

6.
正岳麓山畔"新村梦""新村主义"在20世纪一二十年代被中国的先进青年普遍接受。彼时的青年毛泽东满怀忧国忧民之心,思考着中国应向何处去,当时流行的"新村主义"让他感到振奋……1918年6月间,毛泽东在第一师范毕业了。他和一些没有找到工作而又志同道合的同学,成立了一个"工读同志会"的组织,以进行自己"新村"梦想的试验。为此,毛泽东提出了一个建设"新村"的计划:"合若干之新家庭,即可创造一种新社会,新社会之种类不可尽举,举其著者:公共育儿  相似文献   

7.
正欲知大道,必先知史。那是1949年4月的一天中午,在中共中央进驻北京的第一站香山双清别墅内,毛泽东准备会见张澜先生,他吩咐李银桥说:"我们要尊重老先生,你帮我找件好些的衣服换换。"李银桥在毛泽东仅有的几件"存货"里翻了又翻,选了又选,竟挑不出一件不破或者没有补丁的衣服。他苦笑道:"主席,咱们真是穷秀才进京赶考,一件好衣服都没有。"毛泽东却说:"纨绔子弟考不出好成绩,安贫者事能成,我相信嚼得菜根,百事可为,我们会考出好成绩!"  相似文献   

8.
胡玉明 《湘潮》2018,(1):60-60
正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求学期间,老师杨昌济特别看重谭嗣同的《仁学》,提倡人人要有独立奋斗,发动心力的精神。他时常给学生讲读《仁学》,一时间,研读《仁学》成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生中的一种风气。毛泽东等尤为用功,他们的日记和笔记中,常常有"谭浏阳英灵充塞于宇宙之间,不复可以死灭"一类的议论。青年毛泽东读《仁学》所受的  相似文献   

9.
从《毛泽东早期文稿》可以看出:青年毛泽东已经"略通国学大要",具备很好的国学修养。青年毛泽东对何为国学、国学何为、如何学国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青年毛泽东"略通国学大要"是他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和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主体素质方面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正1945年8月14日—23日,蒋介石3次给延安发电报,邀请毛泽东去重庆谈判,并且把邀请电报在广播电台反复播放,以显示他的和谈"诚"意。但他却不做任何和谈准备,因为他认定毛泽东不会来重庆。不料,8月24日,毛泽东接到第三封邀请电报后,复电说:"鄙人极愿与先生会见,商讨和平建国大计。"造成蒋介石这种被动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民党驻延安  相似文献   

11.
从1958年11月到1961年6月,毛泽东在全党范围内先后四次提倡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学政治经济学。这四次提倡读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毛泽东在党内率先察觉并开始纠正"大跃进"中的错误所作出的努力,也反映了他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问题进行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唐春元 《党史博览》2012,(11):32-34
毛泽东与辛亥革命的关系并不密切和直接,但这场改变中国命运的革命却深深影响了他。辛亥革命前后,思想和世界观都还处于过渡期的毛泽东,是一个具有远大志向的热血青年,他不仅因为支援武昌起义而参加了革命军,而且还发表了许多有见地的政治见解。辛亥革命前后是毛泽东的思想由改良向革命转变的重要时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辛亥革命前夜,毛泽东第一次接触新思想  相似文献   

13.
博览之窗     
毛泽东的 游泳情绪 按常理,生长在山区的人一般不擅游泳,但在湘中韶山长大的毛泽东却与游泳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最喜欢的体育项目便是游泳。北戴河、长江、湘江、邕江和韶山水库等地都留下了他劈波斩浪的英姿。说来也巧,“毛泽东”、“毛润之”当中的“泽”字和“润”字竟都与水有关联,更给这位“泽润东方”的伟人平添了几分神奇色彩。郭沫若参观毛泽东旧居时曾说:“毛主席是少年游小塘,青年游湘江,老年游长江”。得益于水的滋润和启迪,毛泽东创作了《沁园春·长沙》、《浪淘沙·北戴河》、《水调歌头·游泳》等名作。毛泽东酷爱游泳,还因为游泳是他表达生  相似文献   

14.
霞飞 《党史纵横》2004,(2):20-23
红卫兵组织是在毛泽东支持之下发展起来的。这个组织在当代人们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但是,人们只知道红卫兵在“文化大革命”中就自然消失了,却不知道,这正与毛泽东对红卫兵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有直接关系。一、毛泽东曾经认为,搞“文化大革命”的依靠力量是青年学生,因此他支持青年学生的组织———红卫兵从1963年起,毛泽东就认为中国存在一个官僚资产阶级,并且已经掌握了基层一大部分权力。到1964年,他认为,搞“四清”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要寻找新的解决办法。1965年下半年到1966年初,毛泽东对中国国内政治形势作了极为严重的估计。…  相似文献   

15.
张恩亮 《奋斗》2010,(1):11-12
<正>1950年2月27日,毛泽东在哈尔滨视察时,获悉正在召开哈尔滨市第二次团代会,他欣然挥笔写下"学习马列主义"的题词。在毛泽东题词的鼓舞下,我省很快出现了群众性学习热潮。1958年6月,共青团三届三中全会做出决议,号召全国青年开展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学习毛泽东著作的运动。到1960年2月,全国约有2000万青年参加了学习。1960年4月,共青团中央、全国总工会和全国妇联在哈尔滨专门召开了"全国青年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毛泽东著作黑龙江现场会议",推动  相似文献   

16.
因一块肉绝交1913年至1918年5年间,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求学,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如蔡和森、李维汉等人。这些热血青年经常聚集在一起畅谈理想,探讨科学。1936年,毛泽东与到访的美国记者斯诺曾谈到这样一件事:"记得有一次我到一位青年的家里去,他对我说要买些肉,而且当着我的面把他的佣人叫来,谈些买肉的事情。"毛泽东说:"当时我感到恼火。以后再不同这个家伙见面了。"  相似文献   

17.
正1965年5月,阔别井冈山36载的毛泽东再次来到井冈山,忆起往昔革命岁月,毛泽东问道:井冈山精神是什么?在场人员有答"艰苦奋斗",有答"支部建在连上",毛泽东却笑着说:"在井冈山时期我们摸索了一套好制度、好作风,现在比较提倡的是艰苦奋斗,得到重视的是支部建在连上,忽视的是士兵委员会。"毛泽东提到的"士兵委员会",是一种组织形式,其背后却是人民军队军内民主的起源——官兵一致、官兵平等。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不仅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而且影响了全世界,他的思想成为全人类的宝贵财富.毛泽东出生于湖南,他首先从湖南这块土壤里汲取养分,初试锋芒,而后走向中国的大舞台,成为卓越的革命领袖.湖南是他成长的地方,是他思想形成、发展的重要场所.基于此,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范忠程教授和他的助手经历3个半春秋的笔耕,推出了旨在研究青年毛泽东等湖南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群体的成长及其改造社会的实践的专著《青年毛泽东与湖南思想界》,由湖南出版社出版.通览全书,感受颇深.该书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色:第一,选题视角新、有地方特色.毛泽东生在湖南、长在湖南,其思想的产生、形成与湖南的人文环境有着重要的关系.然而,近年来史学界研究青年毛泽东的著作出版了五、六部,却较少有人去探  相似文献   

19.
我是1944年入党的,1945年到延安,被分到中央办公厅机要科搞通讯联络和译电工作.中央办公厅当时在杨家岭,毛泽东有时在杨家岭,有时在枣园,虽然离得这么近,但却不常见到他.见的最多的是他亲笔起草的文电,因为那时发往各战区的文电多数是毛泽东起草的.转战陕北时,我们一直跟着毛主席,有时就住在他的隔壁,因为这样收发电报比较方便.这时虽然可以经常见到他,却没和他面对面地讲过话.只是1947年7月靖边小河会  相似文献   

20.
"十年京兆一书生,爱书爱字不爱名。"自喻"京兆书生"的田家英,曾任毛泽东秘书,跟随毛泽东18年。他才学深厚,卓有识见,为毛泽东起草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稿,一度备受毛泽东赏识和器重。这位"一饭膏粱颇不薄,惭愧万家百姓心"的诚实正直书生却在"文革"中厄运当头,蒙冤而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