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过程人民民主要求在实践中将民主贯穿于每一个环节,重在强调全过程,这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本要求。以此来看,村民自治中的“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两个环节恰恰在实践中无法保障民主的充分实现,为此需要嵌入协商民主机制。而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精神要义上,它要求在民主实践过程中,不受外界干扰,村民能够积极主动参与村庄治理的全过程,实实在在地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就此而论,村民自治由于常常受村两委关系、乡村关系以及受村民政治参与的效能感差等因素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能充分实现村民的当家作主,因此需要用“权责清单”来合理划分乡村关系、两委关系并且用“微自治”机制来提升村民政治参与的效能感。由此才能优化村民自治制度,从而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村民自治中得以彻底执行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现代国家建设是一个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村民自治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制度安排。村民自治其实质是通过给予农民充足的自主发展空间。在增强农民对国家认同感与权力正当性的认同时。实现国家治理与农民自我发展的双重目标。但实际来看,村民自治在其实际运行中产生了明显的行政化倾向,使得村民自治更多地成为一种完成国家行政任务的载体,国家很难通过这种“行政化的村民自治”来构建一种新型文化网络关系,实现国家和村落社区的健康互动。基于这种现实,在国家政权建设的目标中检讨村民自治实践的历程,进而提供一些积极的实践方向就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3.
大视野     
村民自治的概念 何泽中在《法学评论(武汉)》2001年第1期撰文提出,村民自治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综合概念。一、村民自治是自治理念性概念。主要体现在自由理念、民主理念、权利理念三个方面。自由理念是权利理念的根据和基础,民主理念是权利理念的保证,权利理念是自由理念和民主理念在自治理念领域的具体化。二、村民自治是制度性概念。村民自治是一种基层制度概念,是农村基层政治制度、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农村社会管理制度、农民组织制度概念。三、村民自治是基层治理模式概念。其特点是国家对农村治理由直接转为间接;广大…  相似文献   

4.
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3月5日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进一步健全村务公开和村民自治制度”。开展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我区各地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完善村民自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和中央17号文件要求,高度重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把它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并摆到了突出的位置来抓。本期特别介绍宜州市和北海市在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的民主政治建设中探索出的一些做法和经验,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5.
村民自治中的“贿选”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中的村民自治,是一种农民的自发创造和国家强制性制度变迁相结合的产物。在总结各地农村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1982年《宪法》与1998年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确立了村民自治的基本制度。从法学的角度分析,1982年《宪法》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质上确立了:民主选举是村民自治中公共权力的合法性的主要来源。从村民自治的实践来看,民主选举是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基础,没有合法有序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都将是空中楼阁。但是在目前的村民自治的民主选举实践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贿选”问题因其…  相似文献   

6.
村务公开与村民自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村务公开制度是村民自治的一项具体制度1、村民自治是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大方向村民自治是指村民民主选举村民委员会,通过村民委员会把村民组织起来,依法办理与村民利益有关的各项村务,实行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实行村民自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必然要求:第一,村民自治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1982年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①村民通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实现了主人翁地位,表明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性质。第二,村民自治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是广泛的民主。村民…  相似文献   

7.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中国农村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延续了 2 0多年的人民公社体制解体 ,形成了“乡政村治”或“乡村分治”的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在乡镇以下的农村实行村民自治制度 ,由村民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方式 ,在基层社会事务中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 ,依法行使民主自治权利 ,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基层的民主进程 ,激发了农民群众的自主精神 ,使村成为充满政治活力的基层组织。但是 ,村民自治作为一种前所未有的民主实践 ,在其运作过程中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必…  相似文献   

8.
时下,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领导力量,培养锻@年轻干部,各地推行机关年轻干部下派到村制度,共治下派干部冠以“官衔”,便由上级组织发文任命和主任或村副主任下派。笔者认为,这种作法实为1妥。村民委员会是农村村民在法律规定范围内自宝首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由本村村民民主选举产生的。凡涉及本村的重大事项都由村委会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接受群众的民主监g。下派干部既不是该村村民,又不能对决策承担8壬,怎么能担当起村民委员会领导职务呢?(村委会经9法)(试行)第十九条规定:“驻在农村的机关、团…  相似文献   

9.
郭玉强 《中国民政》2002,(10):46-47
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建设以其顽强的生命力,不可遏制地向前推进,成为中国基层民主建设历程中最闪光的亮点,在建设富强、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村民自治这一“草根民主” 的小嫩芽能有今天的枝繁叶茂,关键在于村民自治本身蕴涵着强大的生命力。消除目前村民自治工作中影响其生命力的诸多因素,使村民自治得以健康持续地发展,关键在于增加村民自治自身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陆炳强 《当代广西》2008,(21):32-33
1980年初。新中国第一个村民委员会在广西宜山县三岔公社(现属宜州市屏南乡)合寨村诞生。两年后,“村民委员会”这一组织形式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村民委员会是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法律地位。1988年6月1日,《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全国开始试行,1998年11月4日《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修订稿正式颁布施行。由此,村民自治正式步入法制轨道,实现了从民主原则到公民行为的巨大跨越。这被称为中国内地自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政治生活的最大变化。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村民自治制度,已成为当今中国农村扩大基层民主和提高农村治理水平的一种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1.
村民自治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 ,促进了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但是 ,我们对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成绩不能估计过高 ,村民自治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1.对实行村民自治的意义认识不足。一些同志认为村民素质差 ,不能实行自治 ;有的民主意识不强 ,认为村官民选 ,村财民理 ,村事民管 ,会削弱基层党组织的领导 ;有的把宗教、家庭、派性问题对村民自治的影响看得过重 ,怕出乱子 ,影响经济发展 ;个别人思想偏激 ,认为“自治”就是“自由”,片面强调民主就是老百姓说了算 ,不要集中 ,不要法纪。2 .民主选举还不规范…  相似文献   

12.
目前,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还存在许多难点问题,如“乡政”与“村治”的矛盾比较突出,农民的政治参与程度不高,村委会选举不规范,村民议事制度和村务公开制度没有普遍建立起来等。要在相关法律法规中明确乡村之间“指导”关系的范围、要求及责任,明确村民自治的具体程序和制度。要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政治素质与民主法制意识。要为农民反映和解决问题搭建平台,完善农村基层民主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3.
张德笔 《创造》2003,(5):26-27
村民委员会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在农村最广泛的实践形式之一,是党领导亿万农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举。做好这项工作,有利于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有利于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更好的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完善村民自治,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相似文献   

14.
《村民自治制度和农村党组织领导方式调适》是一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的前期成果。王国琳教授认为,村民自治制度是适合中国农村发展现状和农民政治承受力的基层民主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工程,它与共产党的执政本质所决定的国家政权民主建设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是一致的。文章指出,村民自治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对党的领导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进一步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必须积极探索村委会直选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徐晓兰 《前进》2009,(2):29-30,47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年的光辉历程。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在这场伟大变革中完成了“三大创举”:联产承包、乡镇企业、村民自治。其中,村民自治是对传统的政治体制的突破,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打下了深厚的基层民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为切实保障群众“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的落实,有效实现“让群众明白,还干部清白”,针对村民自治运行机制中存在的村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难体现、民主监督制度缺乏、村民代表会议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去年年初开始,温岭市在浙江省率先探索建立村民代表监督委员会(简称村监委会),力求从体制上寻求突破,积极寻找一套既能体现党的领导、发挥村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又能确保农民群众当家作主、依法办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今年,结合村级换届选举工作,又在全市16个镇(街道)进行了全面推广,获得了成功,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和群众的欢迎。  相似文献   

17.
4月6日至8日,民政部在河南省许昌市召开了“全国村民自治工作经验交流会议”,本刊记者就村民自治工作中的几个关系采访了有关部委的与会代表。一、正确处理好四个民主的关系顾金池(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实现村民自治的核心内容。各地的实践证明,村委会的工作千头万绪,只要抓住了这“四个民主”,村民自治就能够顺利实施。1、要依法搞好直接民主选举。村委会实行直接选举,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特征,也是实行村民自治的前提。因此,就是要严格按照法律和法规,组织村…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不断完善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基本内容的村民自治制度,着力推进村级民主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重要政治保障。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的村民自治制度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为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这种制度中民主选任机制、民主商议机制、村务公开机制和权力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9.
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3月5日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进一步健全村务公开和村民自治制度”。开展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我区各地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完善村民自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和中央17号文件要求,高度重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把它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并摆到了突出的位置来抓。本期特别介绍宜州市和北海市在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的民主政治建设中探索出的一些做法和经验,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20.
唐秀玲  杨川 《传承》2006,(7):10-1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不断完善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基本内容的村民自治制度,着力推进村级民主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重要政治保障.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的村民自治制度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为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这种制度中民主选任机制、民主商议机制、村务公开机制和权力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