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子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它所具有的辩证思维方法论,是制定管理国家、促进社会进步战略决策的理论基础。其中"以人为本"的管理之道,是其管理思想原则的一项具体体现,对当代的社会管理、政治管理、政法管理、思想文化管理,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主义针对现代社会的弊端和危机做了深刻的批判,表现出强烈的反思和反省。但后现代主义也有不足和疏漏,这可以用道家老子的智慧去弥补和校正。老子在寻求人生价值和存在意义的同时并不放弃对绝对真理和终极本质的追求,是“自身之外别无目标”的后现代主义应当警醒和汲取的。  相似文献   

3.
赵国勇 《世纪桥》2011,(23):47-48
老子哲学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智慧。深入挖掘老子哲学思想中的生态伦理意蕴对于生态伦理学的理论探索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道生万物与万物平等、道法自然、道的规律性意义几个方面,对老子哲学中的核心概念"道"所蕴涵的生态伦理意蕴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4.
杨漪雪 《学习月刊》2014,(14):25-26
在解释人类的起源问题时,英国剑桥大学的天文学家瑞斯(Rees)教授提出:人类是从那些早已消失的星体中的残骸碎片中逐渐进化而来的。瑞斯说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把握认为构成人体组织的复杂分子中的氢、氧、氮、碳、铁等原子都来源于创世大爆炸。  相似文献   

5.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和一切运动的规律,以"恍惚"来论"道"似乎不合常理,实际上,"恍惚"是对"道"绝妙的阐述和表达。"恍惚"源自原始宗教灵魂,但老子把原始宗教灵魂改造成为以"道"为本体的哲学。"恍惚"呈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直观、模糊、中道的思维特点,代表着中国古典艺术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解读老子的"道法自然",在以字通辞,以辞达道的原则下,回归原本.从体道而悟、行道而明、进而到循道而达.逐层渐进地体察老子关于"道"的独特意蕴,进而明其意义与时代精神,纵横联系求其精微,以期能在当前更多地理解把握<老子>.  相似文献   

7.
李虹 《学习月刊》2012,(18):24-26
“道”毋庸置疑是道家哲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最早提出道论的是老子,老子哲学是围绕“道”来展开,庄子以老子哲学思想为基础,对“道”进行了大量的描述,作为道家哲学的代表性人物,学术界多数将老庄并称,将老庄思想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但是由于两者的社会背景的不同,对“道”的阐述也不尽相同,本文试图对老子与庄子的“道”进行比较,以求埘老庄的道论有更加系统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8.
姚希 《湘潮》2013,(8):45-46
在以宣扬"道法自然",提倡"无为而治"为精髓的老子哲学体系中,老子认为社会混乱、百姓困苦的根源在于世俗的教化违背了"大道"。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推广道家学说,他提出了"人性复归论"等教育理念,主张"成人受教于儿童"、"复归于朴"等。这些观点对研究当下教育领域出现的矛盾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的治国之道,博大精深,尉为大观。如此丰富多彩的思想、观点,说是自老子系统提出的,似不为过。纵观《老子》上下两篇,处处闪耀着治国之道的思想光辉。研究老子的治国之道,吸收其中的精华,可为当代领导者借鉴。  相似文献   

10.
<正>《老子》第十七章曰:“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意思是领导者的治理水平有四个等次之分,最高境界是“下知有之”,即最高明的执政者治理天下,老百姓只知道有那么一个人,却感受不到他在管理。老子“下知有之”的“无为”思想以被管理者为中心,注重效法天道、地道、人道,实现和谐治理。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相似文献   

11.
李承贵 《求实》2002,(7):36-38
“道”即境界 ,此境界可由“道”在事象、名利、知识、自我四方面所表现的态度加以考察。“道”境界本质上是天地人万物一体之境界。“道”境界还表现为既虚且实、直观本真、批判性、功利性等四大特征。“道”的境界意蕴成为中国思想史中精神领域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2.
虽然"观念的王国"在中外哲学研究文献之中并非无人提及,但论者多是将其作为某种对观念系统的比喻来使用的,既没有对其进行明确的界定,也没有对它的基本特征和发挥作用方式比较系统的论述。本文认为,"观念的王国"并不局限于某种特定的理论,而是以某种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具有根本性规范意义的指导思想为基础而构成的、具有特定的有效性限度但却被美化到极致的观念系统;一旦时代的发展步伐、学术的进步程度超出了这样的有效性限度,研究者就必须通过对这样的观念的王国进行系统、全面和彻底的批判反思,逐步对其进行根本性的突破,从而使包括哲学研究在内的学术研究得以顺利地走向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3.
太史公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无财作力,少有斗智,既饶争时。”意思是:在你不拥有财力的时候只能靠体力去赚钱,在你财力不足的时候就要靠智力去赚钱,在你财力雄厚的时候就要靠对时机的把握来赚钱。这句话的精髓在于指出了可以通过钱去赚钱,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投资”。这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投资哲学之一了。  相似文献   

14.
王敏  庞世伟 《理论学刊》2002,(1):111-113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所著<道德经>一书,凡五千言,文约义丰,除包含了深刻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和"无为而治"的政治观之外,还涉及到伦理、军事等许多领域,亦不乏精辟之言.书中提出为官者应当具有"上善若水"、"少私寡欲"、"上德若谷"之品德,这在今天仍不失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黄燕 《求实》2009,(Z2)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历史由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的大变革时期.由于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和兼并战争的连绵不断,"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新旧交替,上下易位,各种矛盾充分暴露;同时,由于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思维能力,使得人们逐渐能以高度概括和抽象的哲理形式去反映客观的现实内容,揭示客观存在的矛盾和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6.
张志平 《世纪桥》2008,(6):31-31,45
“大学之道”本质上是一种个人与社会、个体“内圣一外王”的和谐伦理精神。它的当代价值就是让我们在科学发达的现代,重新反思现代性,重新认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运用生态观点,实现“自然一人一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字之曰道”是《老子》使用“道”这个词的来源出处,弄清这句话的意思,是把握《老子》书中“道”字的词性及其含义的关键所在。“字之曰道”而非“名之曰道”,是意味着被“字之曰道”的东西以其“寂”(无音)“寥”(无形)而无可“形声”,也无可“象形”,所以无法给它取“名”,只能给它取“字”,故“字之曰道”蕴含“道常无名”之意。而“道”作为“字”(而非“名”)既可以作“行”(动词)解,亦可以作“路”(名词)解。当作“行”(动词)解时,“道”是表示“周行而不殆”的运动过程;当作“路”(名词)解时,“道”是表示以“反”为本质内容的运动规律。  相似文献   

18.
《党课》2008,(4):15-16
忧患意识作为一种精神状态,是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发愤图强、锐意进取的不竭动力,其存在具有普遍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五个方面分析了《论联合政府》一文包涵的哲学思想,对我们深入学习毛泽东著作,具有指导意义。其中“关于真理标准和人民利益”以及“关于生产力标准”两节,立意、论述新颖、深刻,尤为精彩。  相似文献   

20.
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鲁迅的哲学思想不仅体现在其杂文和散文诗<野草>中,还零散地存在于他的小说<伤逝>中.本文将从文化哲学、生存哲学以及哲学美学等角度探寻其哲学内涵以及其在当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