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龚亮 《理论与当代》2004,(11):27-28
在合同法律制度中,合同作为一种双方法律行为,在本质上是双方或多方意思表示的合意。意思表示是行为人把进行某一民事法律行为的内心意愿,以一定的方式表达于外部。合同的成立,是指基于当事人的合意,即意思表示一致。合同订立的过程就是当事人双方使其意思表示一致的过程。通常情况下,这一过程是由“要约—承诺”或者“要约—反要约—承诺”的步骤构成的。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合意”一词,合意一词源于罗马法,按拉丁文的原意,它是指合同当事人内心意思的一致。因此合同的成立应当以各方当事人内心的真实意思的一致为准。这就要求意思表…  相似文献   

2.
邹红 《探索》2002,1(5):142-144
健全的意思表示必然导致法律行为成立生效,但有瑕疵的意思表示却会导致法律行为产生不同的后果。中国要制定具有现代意义的民法典,应该从立法体例、概念、内容几个方面完善对意思表示瑕疵的立法规定,同时还应参照大陆法系民法在不同时期对意思表示瑕疵规定不同法律后果的价值选择,结合我国法律传统、现实社会要求和世界民法发展趋势在我国即将制定的民法典中正确反映这一追求。  相似文献   

3.
裴明学 《探索》2004,(2):137-138
从法律行为的定义可知 ,虽然存在是否附加合法性特征的争议 ,法律行为乃本质上是一种法律上表现的意效行为。所谓意效行为 ,即如德国学者拉伦茨所说 :“法律行为之所以能产生法律效力 ,不仅仅是因为法律确认如此 ,而首先是因为实施法律行为的人 ,意图通过法律行为引起法律后果。”这也是法律行为与其他法律事实的不同之处 :在其他法律事实 ,其本身不直接决定法律效果的内容 ,而是引发法律规定的适用 ;而法律行为形成的法律效果 ,由法律行为的意思表示内容决定 ,是一种意欲内容效果 ,即依其意思表示内容而发生或变动法律关系。但是 ,当事人的…  相似文献   

4.
半个月前,我父亲在过马路时被一急驰而来的出租车撞伤,肇事者逃逸。为查找肇事者,我们发出了悬赏广告,寻找知情人。广告发出两天后,就有一人打来电话,称其目击了事故发生的过程。我们听说悬赏而来的人不能作为证人。请问,悬赏而来的证言打官司时有效力吗?  相似文献   

5.
《村委会组织法》规定了乡镇政府具有监督村民自治的“责令改正”职责,但在履责方式、程度、法律后果等方面的规定缺失,导致实践中监督流于形式,且司法机关很难统一审查标准,甚至出现“同案不同判”现象,损害了村民合法权益。该制度缺憾实质源于理论实践中对“责令改正”的行为类型认知混乱,基层政府难以把握行政管理权和村民自治权的边界。为此,应认识“责令改正”在法理上是一种单独产生法律效力的意思表示行为,将其视为要求村民自治组织履行“第一性法律义务”的工具,具有行政裁决的行为结构。据此,在司法审查中应明确《村委会组织法》两处“责令改正”的适用区别,确立实质性审查标准,乡镇政府既应对村规民约进行合法性审查、确保合法性落实,又应恪守权力边界、敦促村民自治组织作出最终决定。  相似文献   

6.
所谓合同就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合同须经法律规定的程序签订才能成立。合同订立的程序是指当事人相互作出意思表示并就合同条款达成一致协议的具体过程。这一过程分为要约和承诺两个阶段。  一、《合同法》第 14条规定: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  二、要约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1、要约必须由特定的当事人作出。 2、要约必须向相对人作出。 3、要约必须具有订立合同的主观目的。 4、要约的内容必须具体、确定。  三、要约属意思表示,有其外在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7.
行政事实行为与相关行为关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赔偿法》颁布实施后,行政事实行为所具有的独特价值才被真正认识。加强对行政事实行为与相关行为关系的研究是正确适用行政侵权责任法律规范的客观要求,它有利于推动行政法学研究向纵深发展,也是为将来在《行政诉讼法》修改时增加一种确认判决形式提供理论依据。行政事实行为是与行政法律行为相对应的概念,其与行政法律行为、违法行政行为、民事事实行为等相关行为既相互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  相似文献   

8.
从立法渊源、立法体系及与传统犯罪的关系看,《刑法修正案(十一)》增设的催收非法债务罪标志着,刑法对催收债务行为的规制中心从“催收行为”转向了“非法债务”。与之相应,刑事司法应以“非法债务”作为入罪的核心。在催收非法债务罪中,非法债务的非法性根据在于创设行为的非法和债务本身的非法,但是,创设行为不法不能当然推定债务不法。“债务性”表现具有开放性,除高利放贷所生之债外,还包括违禁品流通所生之债和违背公序良俗行为所生之债。在具体判断上须注意,导致债形成的事实中必须有真实的自由意思表示。否则,非合意而生“债务”在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对其后续催收可依财产犯罪论处。  相似文献   

9.
国家工商总局在全国工商系统广告工作会上表示,对于新兴的植人式广告、贴片广告、网络手机广告,将“开展调研,适时提出规范管理意见和建议”。而正在修订的《广告法》(修订送审稿)已把名人代言行为纳入规范范围,将要承担连带责任。  相似文献   

10.
德国民法与意思表示理论的缘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思表示是大陆法系民法的基本概念,它由德国的理性法学家在继受罗马法的基础上,吸收与借鉴罗马法的精神而创立,最终被德国的一系列民法典所接纳,使意思表示由理论成果发展为法律制度性的规定,进而成为法律行为的核心要素,并统辖了一切表意行为。  相似文献   

11.
张耀南  钱爽 《新视野》2018,(5):96-102
"国法学"是"研究法律的国家之性质并国家的法律之性质"的一门科学。"国法学"之根本精神,是"法治主义""选举主义""对话主义"的,总之是"现代主义"的。张东荪《国法学绪论》所谈政治,完全是现代政治;所谈国家,完全是现代国家;所谈法律,完全是现代法律。此书在其本人思想史上,是其思想彻底摆脱"东方色彩"而进入现代欧西文明之根本转折点;在中华政治思想史上,则完全可以成为中华现代政治之三大源头之一:第一大源头是王宠惠之《中华民国宪法刍议》,主要论及"宪政";第二大源头是孙中山之《建国方略》,主要论及"实际的操作";张东荪《国法学绪论》以"完整性"与"系统性"为特点,可视为第三大源头。  相似文献   

12.
物权行为 ,是指以物权之设定、移转为直接内容的法律行为。民法学界对物权行为理论的讨论甚为激烈 ,本文仅就物权行为的有关问题谈谈粗浅的认识。一、物权行为概念提出180 5年 ,德国法学家胡果在《日耳曼普通法》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法律行为的概念。 182 0年 ,德国法学家萨维尼在大学讲义中提出了物权契约的名词。萨维尼又在 184 0年出版的《现代罗马法体系》一书中进一步阐述了物权契约的概念。他说 :“私法上契约 ,以各种不同制度或形态出现 ,甚为繁杂。首先是基于债之关系而成立的债权契约 ,其次是物权契约 ,并有广泛之适用 ,交付具有一切…  相似文献   

13.
农民政治行为,亦为农民政治参与行为,是指农民为了表达、维护和增进个人或集团的利益,按照一定的方式参与政治过程以影响公共决策的行为。农民多人参与政治过程的行为,是一种群体性的行为,其包含两类不同性质的政治参与行为,即农民有序政治参与和无序政治参与。在无序政治参与行为中因其行为法律性质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三种亚类型,即合法失序行为、违法失序行为和暴力犯罪行为。不同的政治行为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序政治行为与无序政治行为之间的转化、无序政治行为中各种亚类型政治行为之间的转化,均依据一定的条件发生。对不同性质的农民政治行为,必须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4.
姜晓萍 《唯实》2006,(10):55-57
立法提高某一行业的最低注册资本,并要求这一行业的既存企业必须完成增资,不符合《立法法》和《行政许可法》的基本要求,也不符合法律的理性。法律不溯及既往,对既存企业是否增资,应当依据《公司法》,尊重公司及其股东的意思自治。  相似文献   

15.
胡亮 《求实》2004,(Z4)
在人的一生中 ,我们每个人难免要生这样的或者那样的疾病。人生了病 ,自然是要上医院看医生 ,这样就会在医院和患者之间形成一种有偿的医疗服务法律关系 ,而在这种法律关系中 ,就存在意思表示的问题。如果一方或双方没有意思表示 ,或者意思表示有瑕疵 ,或者意思表示不真实 ,就很容易在患者和医院之间产生纠纷和问题。遗憾的是 ,我国至今还没有专门调整这类法律关系的法律法规。因此 ,在发生医疗纠纷时 ,无论是医院、患者 ,还是法院、医疗行政部门都只能根据有关的医疗法律法规和民法通则、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来处理此类纠纷和问题。以下本人…  相似文献   

16.
对于悬赏取证现象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应当给予其足够的重视。悬赏取证在法律上是合法的,可却是不合理的,对于此种证据,应当视为瑕疵证据并且在立法上予以规定。  相似文献   

17.
《理论与当代》2014,(12):38-39
“道德”一词最早见于老子《道德经》:“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意思是说,道是世界的本原,是自然、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顺应自然、遵循规律,事物就能发展。万物以自身形态确认其本质特性而生,由其对环境的适应而有成。可见,道德是人们关于世界的看法,属于世界观、价值观的范畴,道德和价值观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称《讲话》)中明确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中办《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称《意见》)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8.
“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念。“义利之辨”发端于春秋时期。《中庸》中说:“义者,宜也。”义就是适宜、应当、适当的意思。《左传·隐公元年》语:“多行不义,必自毙。”可见,春秋时期所谓的义,意为行为或断事适宜于礼,义作为适宜于礼的道德要求,其一般含义就是使自己的行为合乎礼制,达到“义节则度”。而“利”单指个人利益、功利,是与礼相对立的。  相似文献   

19.
9月1日,《深圳市公共厕所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其中的一条罚则引发广泛议论:有在便器外便溺行为的,将被处罚100元。面对“尿歪罚款”如何查实、怎样取证等一系列问题,深圳市城管局相关人士回应称,本意是禁止在公厕中随意便溺,主要起警示和教育作用,不是为了处罚。“法律有教育功能,但教育功能附属于法律的强制性。”西北政法大学副教授褚宸舸表示,如果法律不能执行、实施到位,不但影响它的教育功能,还会使其权威性受损。“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在法之必行”。那么,有些法律法规为什么难以落地?  相似文献   

20.
读法     
笔者系书呆子,读法只能从现代汉语词典开始。那里面有关“法”这个词的解释有7种:一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受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的总和,包括法律、法令、条例、命令、决定等,如合法、犯法、刑法;二是指方法或方式,如办法、用法、加减法;三是指标准或模范,如法贴、法书、取法乎上:四是仿效或效法,如法其遗忘;五是指佛教的道理,如现身说法;六是指法术,如作法;七是指姓,中国的几百个姓氏之一。因而,笔者曾一度认为令日不守法的人如此之多,是由于“法”的意思太丰富之故。毕竟嘛,在具体环境中,到底该选取哪种意思去理解,只能靠国人的聪明去明断啊! 不过,与古人误解王者之言即为法不法不同的是,今人受民主思想“洗礼”已不再信奉王者,而持“法不责众”之理论行事。尽管自1993年4月1日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提出力争在5年内审议115部法律草案以来,我国颁布实施的法已有《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公司法》、《个人所得税法》、《劳动法》等68个,即每10来天就诞生一个,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体系的框架初步搭成并不断定善。但是,有相当一部人却不管这法那法,只要干的人多,就胆大妄为起来,令执法者直叹他们无法无天了。比如说回扣吧,尽管1993年12月1日实施的《反不正当竞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