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王悦阳 《新民周刊》2012,(29):63-64
他是《失恋33天》里的高富帅,他是"非常林奕华"舞台上的"千面小生"、"御用男主角",十几年闯荡影视剧江湖,却从不看自己演的片子。他就是王耀庆。从2006年的《水浒传》到2011年的《红娘的异想世界之在西厢》,6年之间,王耀庆几乎演遍了林奕华近年来所有的戏,而且一演就是将近200场。可以说王耀庆所创下的舞台剧演出场次...  相似文献   

2.
20年前,曹可凡第一次做明星访谈正遇上张国荣,让他对人物访谈产生了兴趣。10年前,张国荣离开,《可凡倾听》没能倾听到他,却在每一次遇到他的交集时,都有心留下了关于他的故事。倏忽十载过去,这些悉心收集的往事被剪辑成为50分钟长的《廿载往事·十年缅怀——纪念张国荣逝世十周年特别节目》。曹可凡说:"我和张国荣不算朋友,我也谈不上是荣迷,我们只是在茫茫人海中两次擦肩而过。今天我站在这里,给大家看这部片子,想传达的,是我对张国荣的怀念和尊重。"  相似文献   

3.
江迅 《新民周刊》2012,(45):22-22
总有一天,人人会明白:"同志"也常人。去北京采访十八大,随身带了一本台湾新书《人妻日记》。人妻,日文汉字又可写成"他妻子",源于日本用语,指已婚妇女,通常是除了丈夫外,其他人对该女性的指称。《人妻日记》推出两个多月,至今仍是台湾畅销书。作者,是42岁的小说家陈雪。《人妻日记》,是"同志婚恋"的自述。2009年,陈雪与...  相似文献   

4.
毛尖 《新民周刊》2012,(44):86-86
当然,如果总局尊重广大观众的意见,还真是应该禁止导演拍老婆,否则中国电影会多一些莫名其妙的传记片。王全安拍了《白鹿原》,连累了姜文陈凯歌。因为互联网上大家都在说,《白鹿原》变成了《田小娥传》。怎么会变成"田小娥传"的呢,因为王全安太爱媳妇张雨绮。因为太爱媳妇,媳妇演的田小娥变成了整个片子的灵魂人物。史诗小说变形荡妇小...  相似文献   

5.
不小可 《新民周刊》2012,(41):64-64
在微博上素来以调笑、恶搞为己任的知名ID,动不动就是几十万、几百万的粉丝量。这些平日里用欢乐吸引来的庞大人群,到必要时,都是目标客户——元芳,这世道,你还看得过来吗?忽如一夜春风来,遍问元芳怎么看。元芳,大名李元芳。电视剧《神探狄仁杰》里,他是"检校千牛卫大将军",官居正三品,武功出神入化。外出断案,狄  相似文献   

6.
马莅骊 《新民周刊》2012,(23):96-96
"我的灵魂与我之间的距离如此遥远,而我的存在却如此真实。"《超脱》的开始,是法国作家加缪的这句名言。亨利的故事看上去也像是加缪的那个"局外人"的故事。面对同样荒诞的世界,他努力站在一个"局外人"的立场:他小心翼翼地选择自己的职业——代课教师。这个职业本身就充满了悖论。作为教师,就像亨利在接受那看似虚拟  相似文献   

7.
西风 《新民周刊》2012,(29):88-88
《华盛顿邮报》的评论抱怨索金对新闻业的浪漫化:"一群相同类型的人,指望靠自己的努力去塑造根本无法掌控的力量,而且靠的都是夸夸其谈。"谁也不会想到,HBO的年度巨献《新闻编辑室》会出现"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情形。第一季还没播到一半,《纽约客》已忍无可忍:"这部剧如此迅速地跌入烂片的深渊,真是不可思议。"搞了半天,《新闻编...  相似文献   

8.
高丽末期著名学者李穑入主成均馆之后,积极推广朱子学说,研读、讲授《论语》等经典。他还为国王讲授《论语》,并创作了富有特色的《论语》"经筵诗",他的其他诗文也大量引用了《论语》,理学意味很浓厚。由于李穑的这些努力,《论语》的传播随着性理学的发展而呈现出了新的面貌,其在高丽末期政治、文化生活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新民周刊》2012,(7):24-25
永远被折腾的作品———这是对经典的一种定义。《西游记》里的猪八戒逼真得要吐了?《红楼梦》的"铜钱头"很雷人?《龙门飞甲》是高科技包装的败絮?……这样的吐槽,似乎已是经典翻拍的必然遭遇。为新版《西游记》呕心沥血的张纪中对恶评者很生气,他说,你们真是没教养。  相似文献   

10.
随着岁月的流逝,他逐渐发现,同志间的感情问题,其实同样存在于异性之间,爱情的酸甜苦辣,并不分男女。他是当代华人戏剧的一个传奇,多面的舞台风格,不变的精神追求,使得"非常林奕华"既是现代的,也是都市的。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2011年,他携手刘若英,将一部古典爱情喜剧《西厢记》活生生化出微博时代浓重都市味的现代舞台剧...  相似文献   

11.
王煜 《新民周刊》2022,(4):40-41
他与罗斯福、斯大林等大国领导人联合,全力推进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与战后世界秩序的制定,成为"二战三巨头"之一。"我没有别的,只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献给大家。你们问: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这是温斯顿·丘吉尔、带领英国赢得二战胜利的首相最具代表性的演讲词之一。在世人最为熟知的政治家、军事家的身份之外,他还是历史学家、画家、演说家、作家、记者,在这些领域也都有不凡成就,他的著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获得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  相似文献   

12.
<正>我是1989年春季开始跟汪熙先生读博士的。当时他给博士生开了一门课,叫"中美关系史",每次讲一个专题,然后布置我们看书,写读书报告。每次的读书报告他都会点评,从内容到文风都很在意。我那时喜欢给上海一家叫《书林》的杂志写文章,文风比较新潮,先生看了不以为然,认为读历史的人文风应该非常朴实,不要花里胡哨或故作高深。他特别强调史论必须得当,要分析到位,但也不能讲过头。此外,先生还与我们分享做读书卡片的方法,这个方法是他多年摸索出来的,简便而实用。  相似文献   

13.
李学阳 《法国研究》2013,(1):61-67,32
维多克是现代世界刑警之父和私人侦探之父。除此之外,他还是现代世界第一个警察作家,历史还应给他文学家一席之地。他的创作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回忆录》写作和小说创作。其四卷本《维多克回忆录》使他和拿破仑一样"英名代代相传";小说《真实的巴黎秘密》被誉为"一部记录罪案的百科全书式作品"。但由于他一个警察作家的人格局限,使其作品在文字、历史感和哲学意味三方面都难以与同时代的文学名著媲美。然而,文学的维多克最大的意义不在作品的艺术价值,而在他留下的史实、史料。他既是浪子又是时代巨人的传奇经历,成为巴尔扎克等大作家的素材宝库,最后连其本人也一起作了《高老头》、《悲惨世界》那些名作的人物原型。  相似文献   

14.
1951年的《旧金山对日和约》只规定了日本放弃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而没有规定这些岛屿的主权归属,这主要是因为美国当时认识到了中法等国在这些岛屿的主权归属问题上存在争议,美国难以解决这一争议问题;美国与英国围绕对日和会与对日和约问题的分歧,以及美英当时轻视南海诸岛的战略和经济价值,也是导致它们在该条约中没有规定这些岛屿归属的原因。防止这些岛屿落入新中国的手中并不是导致美国在条约中做出这种规定的主要原因。《旧金山对日和约》并不是南海争端的"根源"或"祸根",它也没有为后来的菲律宾及越南的南海领土主张提供任何法理支持,因此,不宜夸大《旧金山对日和约》的相关规定对中国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卢梭在其处女作《论科学与艺术》里,就提出他的"回归自然"的观念,主张以自然的美好来代替"文明"的罪恶。他的"回归自然"就是人要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融为一体。近二十年,欧美掀起生态文学批评的新潮流,本文举证不同时期的三部法国生态文学的作品:乔治·桑在《魔沼》中描绘人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米歇尔·图尼埃在《礼拜五——太平洋上的灵薄狱》中告诫人要与自然融为一体;勒克莱齐奥在其小说《沙漠》里揭示了大自然才是人的幸福之源。由此看来,卢梭的自然观开拓了法国生态文学,他无疑是法国生态文学的先驱和奠基者。  相似文献   

16.
苏联《旅伴》杂志1988年第12期刊载了叶利钦答拉脱维亚记者奥利皮克问,题目是:《以社会公正为目标》。《旅伴》在发表此文的编者按中介绍了叶利钦的简历。《旅伴》杂志编者按:今天围绕鲍里斯·叶利钦的名字编造了许多神话和传说。对一些人来说,他是改革的英雄,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他是一个失败者。实际上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其中,在他自己看来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1931年生于斯维尔德洛夫州的布特卡村。他的双亲都是农民。不错,正如我们的交谈者所表述的,他的父亲在“饥饿年代”跑到城里去了,到建筑工地去了。鲍里斯·叶利钦也一度在建筑工地劳动过。从乌拉尔工学院建筑系毕业以后,他在各级部门里都工作过:当过技师、工地主任、登上管理托拉斯的岗位,做过一家大联合企业的经  相似文献   

17.
徐敬德作为16世纪朝鲜理学思想的核心人物,对朝鲜后世儒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数量不多,大多收录在《花潭集》中。《花潭集》中收录的诗歌有78首,这为数不多的诗作成为他理学精神得以展现的艺术载体。他的诗作有很大一部分是直接传达他理学观念的,这使得他的诗作具有了很强的哲理性。而且作为一个理学家,徐敬德执着追求"至理"的精神也化身为他独特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并深深地渗透到他的诗作中,使他的诗歌能够寓理于情、借景达意。  相似文献   

18.
王悦阳 《新民周刊》2012,(23):33-35
"人还是爱自己的妻子,爱自己的家庭,虽然有‘婚外恋’,别过分———毕竟话剧才是我们的唯一。"濮存昕来了。尽管已不年轻,尽管身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不变的是一身书卷气。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个信任的眼神,角儿如此亲和,却依然"范儿"十足。这不是个例,在他的同事身上,比如大  相似文献   

19.
爱情是什么     
灵子 《新民周刊》2012,(48):96-96
接连两天看了三部"城市情歌",侯麦的《人约巴黎》、安东尼奥尼的《云上的日子》、伍迪·艾伦的《爱在罗马》,相互映照,颇有意趣。法国人侯麦讲了三段巴黎的爱情故事,意大利人安东尼奥尼讲了四个法国的爱情故事,美国人伍迪·艾伦则又投桃报李,讲了四个罗马的故事。三部片子都由创作者自编自导;都不约而同采用了平行结构,讲述并无交错的...  相似文献   

20.
在这篇文章中,萨特简明扼要地说明了他的写作观点。作为一个主张对当代问题表态或采取行动的作家,他认为写作好比“开枪”,任何人写任何事都是有某种意图和针对性的,写作是为了暴露和改变世界的某一个方面,作者的选择恰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观点。什么是写作,为什么要写,写什么,怎样写,写给谁看,写出来会产生什么社会效果,……萨特在《什么是文学》一书.中,详尽地阐述了他对文学的目的、作用、方式、社会效果等问题的见解,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