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达 《学习导报》2012,(8):56-57
看到一个中国学者在感慨,大意是说,看看美国建国初期的国父们,本杰明·富兰克林这个胖子拽着个风筝在大雨中疯跑,发明了避雷针;华盛顿据说率先把骡子引入美国农业;托马斯·杰斐逊,在一个匿名建筑设计大赛中,得了二等奖。"感觉像一群贪玩的孩子,整天琢磨着怎么玩出新花样,然后顺便建立了一个伟大国家。"让我想起多年前,另一个中国学者来美国,也感慨说,美国这群国父,这样的人出一个也就不容易,这地方怎么运气那么好,居然一出一群。  相似文献   

2.
近来,海内外学者在讨论这么一个问题:是否有一个中国发展模式?作者基本同意有一个中国的发展模式。但"中国模式"又应如何概括呢?它的特点是什么?与"美国模式"、"东亚模式"等有什么不同?"中国模式"的国际影响力如何?这次世界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模式应有什么调整和发展?本文旨在对上述问题进行理论思考与分析。  相似文献   

3.
书海导航     
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年01月定价:30.00"中国崛起"震撼了全世界,"中国模式"也成为了国际学界、理论界热议的话题。张维为教授通过走访一百多个国家的所见所闻,以国际关系学者的深厚学术背景,以其独特观察和理性分析,丰富了"中国模式"的深刻涵义,更提出了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崛起 的命题。  相似文献   

4.
早在冷战结束之初,美国学者亨廷顿就提出了"文明冲突"这一著名观点,并认为这种冲突将会成为冷战后时代重要的国际政治现象。现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与伊朗愈演愈烈的矛盾,无疑印证了亨廷顿的预言,这也是我们观察美伊关系的一个重要着眼点。  相似文献   

5.
《前线》1996,(1)
后社会主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美国学者德里克教授谈“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面对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西方舆论界有各种各样的议论。其中一种观点颇为流行,即认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质上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西方一些严肃的学者不同意上述...  相似文献   

6.
<正>《环球时报》8月15日刊登学者王义桅的文章说,中国究竟是不是发展中国家,需要跳出贸易战、WTO改革和美国视角来看,更应该从三个角度去理解。一是意识论。伟大复兴是让各国都能复兴,而不光是自己复兴,更不是以牺牲别国为代价。中国学者张宇燕创造出了一个新  相似文献   

7.
叶远鸣  彭云 《当代贵州》2011,(24):56-61
纵览世界历史,解析大国崛起,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十年发展比经济,五十年发展比制度,一百年发展比的则是文化。"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文化已然成为一个国家、地区、民族的根与魂,成为其发展的"内生动力"。正如美国著名学者托夫勒所说:  相似文献   

8.
吴玥悦 《学习月刊》2014,(20):116-117
随着学者们对证据法学研究热潮的兴起和比较研究方法的推崇,很多学者提出在我国建立亲属拒证权利的观点。从其倡导之理由来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中国自古有着亲亲相隐的制度渊源;二是近代西方很多国家都有亲属拒证权的明文规定。本文将从"亲亲相隐"的古代渊源出发,对中国亲属拒证权之倡导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9.
陈俊侠 《学习导报》2012,(22):64-64
"这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成功故事……对想要寻求进步的人们来说是生动的一课",美国得克萨斯州密苏里城议员阮丹尼如此评价中国的发展成就。 世界同为见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股强有力的"中国力量"开辟了一条独特的"中国道路",引领华夏儿女开创了十六大以来的"黄金十年",书写了"全球最激动人心的故事"。  相似文献   

10.
辛向阳 《党建》2012,(5):24-26
精彩导读●在国际社会中,对于中国政治体制一直有一种"唱衰"的论调,如"脱节论"、"正当性论"、"治理危机论"等等。这些论调表明,一些西方学者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存在着严重偏见和误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以其自身的优势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可靠的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势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相似文献   

11.
范松 《当代贵州》2012,(21):22-23
穿洞里的"亚洲文明之灯"美国著名学者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一书中指出:"早在旧石器时代,人类的城市文明生活方式就已萌动。"在被称为"黔腹滇喉"的安顺,这种"文明的萌动",最早可以追溯到1.6万年前。安顺以北26公里的普定县城郊,在一座孤山的山腰上有个石灰岩溶洞,因洞口南北对穿而得名"穿洞"。1979年以来,这里出土了人类完整头骨两件,各类石器两万余件,磨光骨器一千多件,还发现了1.8万件、十余种哺乳动物化石和多处用火遗迹——这说明,早在1.6万年前,古"穿洞人"就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  相似文献   

12.
倪峰 《党建》2012,(10):56-58
2009年7月,自从希拉里在曼谷机场喊出"美国回来了"开始,在亚洲舞台上,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显得颇为抢眼。美国的官员像"走马灯"一样穿梭于各地。浩浩荡荡的美国舰群,不断在海上炫耀武力。在各种地区争端中,处处都有美国的影子。可以说,"重返"亚洲是美国自2001年发动全球反恐战争以来做出的最重大的战略举动之一。首先,此次所谓"重返"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整体性,在政治外交、经济和安全三个方面全面铺开。其次,此次"重返"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多维性。  相似文献   

13.
刘宁扬  王晓榕 《唯实》2011,(12):80-84
美国因素是中东北非政局动荡的主要外因。但其角色扮演与以往有所不同:震前使力—幕后推动"大中东战略"、震时隐匿—借"无为"而作为、震后出洞—"新形式介入"利比亚。其中缘由主要是中东北非地区深关美国核心利益。美国要建立一个完全由自己控制的大中东市场,掌控今后中国、俄罗斯和欧盟的资金链和能源链,最终从政治和经济上制衡俄罗斯和中国。  相似文献   

14.
由于文化概念越来越受到人民的重视,关于文化在各个领域之间应用的理论也成为了当今世界研究的一个潮流。而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的执政党,其政党文化的研究也深受中国国内学者的青睐。在其中,有不少学者在关于政党文化的构成要素理论中提出自己宝贵的意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就是赵理富所认为的:"政党文化的要素包括意识形态(或说政治思想)、组织心理、制度规范、行为作风以及由此决定的政党形象"。这也是目前中国学术界普遍比较主流的观点。然而,由于关于政党文化理论研究并不完善,中国国内学者在政党文化的构成要素理论中还存在着分歧点。笔者通过参照以往学者对政党文化的构成要素理论的观点,找出主要的分歧,并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尝试回答关于政党制度、政党形象和政党文化中的地位以及政党文化的核心要素问题。  相似文献   

15.
美国研究中国大革命史的历史及其特点彭红英一以"打倒列强"、"打倒军阀"为宗旨的国民革命震撼了西方。当时中国的国民革命和北伐战争给美国在华传教和贸易方面很大的打击,美国舆论因之哗然而起,促成了美国对中国有组织的研究。1928年,美国东方学会决定以加强研...  相似文献   

16.
史飞翔 《党史纵横》2012,(12):29-30
1948年年底,随着解放战争的进展,国民党败局已定。在这天翻地覆的历史关键时期,何从何去成为摆在中国知识分子面前的一个艰难选择。这时,远在美国的费正清夫妇给梁思成写信:"北平保不住了,共产党来了,看来台湾也不保险,还是把全家接到美国来吧?"梁思成轻松作答:"共产党也是中国人,也得要盖房子。我还是为新中国的建设出力吧。"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30年代中期,学者郭湛波在其专著《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中,论及李大钊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位置时说:"李先生是研究历史最有成绩的人,也是唯物史观最彻底最先倡导的人;今日中国辩证法、唯物论、唯物史观的思潮这样澎湃,可说都是李先生立其基,导其先河。"  相似文献   

18.
《党课》2010,(14):42-43
世博会永久性场馆——世博中心工程获得了中国和美国绿色建筑的双重认证。同时,世博中心还创下了三个“世界第一”:第一个串请美国LEED金奖的世博会建筑;第一个同时获得中国绿色建筑三星级并通过美国LEED金奖标准认证的建筑;中国三星级绿色建筑和申请LEED金奖建筑中体量最大工程。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从发展模式上开始了从"苏联模式"到"中国特点"的探索;从发展目标上实现了从"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的转变;从发展步骤上开始了从"赶超战略"到"两步走"战略的探索;在发展机制上开始了从"优先发展"到"协调发展"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刘云山 《党建》2013,(6):4-7
(一) 党的十八大闭幕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率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央书记处的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鲜明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同志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当选国家主席,会议闭幕时发表重要讲话系统阐释了中国梦。两个重要时间节点:一个是党的十八大刚刚结束,一个是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胜利闭幕;两个重要地点:一个是国家博物馆,相当于中华民族缅怀历史的"祖庙"和"宗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