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吴玉萍 《法学》2020,(10):65-81
尽管终身监禁的立法与司法已成现实,但仍有必要依据刑罚正当化根据对其设立依据进行检讨。在刑罚正当化根据的几种代表性观点中,由于优先理论的刑罚正当化要素全部具备,妥善处理了报应与预防的关系且一体化模式与分阶段模式协调一致,因而适宜于作为分析终身监禁正当性的理论根据。以优先理论之报应检讨终身监禁的正当性,终身监禁是绝对报应刑的产物且不能实现罪刑均衡,将其适用于贪污受贿犯罪更是导致了罪刑失衡,因而终身监禁不具备报应的正义性;以优先理论之特殊预防检讨终身监禁的正当性,终身监禁通过永久剥夺犯罪能力实现了消极的特殊预防,但实现消极的特殊预防并不依赖永久剥夺犯罪能力,并且,终身监禁因不能实现积极的特殊预防导致行刑陷入困境,因而终身监禁不能实现特殊预防;以优先理论之一般预防检讨终身监禁的正当性,终身监禁侵犯了人的尊严,是重刑主义的体现,因而不能实现一般预防。总之,终身监禁不具有正当性。检讨终身监禁的正当性,为我国终身监禁未来的立法抉择提供了指引。  相似文献   

2.
2001年修改的《婚姻法》以及之后陆续出台的《婚姻法司法解释》,从法律层面上设立了无效婚姻制度并且形成基本的体系和框架。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该制度的滞后性和不足日益体现出来,本文的写作目的旨在结合司法实践中的真实案例,就如何构建和完善符合我国实际的无效婚姻制度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数罪并罚成立范围之立法检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立  林俊辉 《法学》2005,(10):118-123
我国《刑法》规定数罪并罚的成立范围过于宽泛,从而导致数罪并罚的规定与累犯的规定互相矛盾,造成了罪刑不相适应的局面,还对并无错误的原判的既判力产生冲击。关于数罪并罚的范围,我国应当采裁判确定主义。相应地,累犯的成立也应当采裁判确定主义。犯罪人在刑罚执行期间再犯新罪的,应当以累犯从重处罚,并在此基础上将其与前罪的余刑合并执行,同时对最终执行的刑罚进行适当的限制。  相似文献   

4.
姚建龙 《法律科学》2006,24(3):147-157
少年刑事责任制度的理论基础有三种基本的学说刑事责任能力说、刑事政策说和折中说,其中刑事责任能力说又有所谓辨认控制能力论和刑罚适应力论的分歧。少年刑事责任制度是以行为人辨认和控制能力为基础,以未成年人保护的刑事政策为基本原则而建立。不管理论解释与立法解释如何,事实上目前任何一个国家的少年刑事责任制度都是折衷于辨认控制能力与未成年人保护的刑事政策之间,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从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刑事责任制度来看,实际上也是一种折中说,只不过侧重于辨认和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5.
刘彤海 《中国司法》2006,(10):99-101
关于诉讼时效问题,无论在立法上还是学理的讨论上,已经很多了,似乎已经没有更多的问题了。然而我认为,在诉讼时效名称这个问题上,还有一些尚待解决和商榷之余地,这不仅对于立法还是司法实践,都是很有意义的。因此,笔者经过审慎思考,并参酌国外的立法及法学理论,发表一些浅见,以  相似文献   

6.
证人证言在刑事诉讼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证人应当出庭作证,这几乎是所有国家的法律和司法实践的要求。如果不能在司法实践中真正建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将无法对证人证言进行实质意义上的质证,我国刑事诉讼改革的实际效果将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7.
我国民事诉讼主管之概念检讨与理念批判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民事诉讼主管作为社会主义民事诉讼法学理论中的一个特有概念,是一个非科学的法律术语,浸透着十分浓厚的行政化色彩。在立法上,民事诉讼主管体现为以国家本位为理念指导;在司法上,民事诉讼主管体现为以法院本位或权力本位为执法理念。为此,本文认为有必要重新审视我国现行民事诉讼主管制度,并对其理念予以更新,具体包括:革除权力本位的司法观,树立科学、正确的现代司法理念;在宪法中明确确认裁判请求权,为当事人诉权保护提供宪法依据与理论支撑;进一步明确审判权的界限,科学界定民事审判权的作用范围。  相似文献   

8.
顾颉刚的神话传说研究多数的时候是与其古史研究交织在一起的。1923年,在胡适主持的《努力》增刊《读书杂志》上,围绕顾氏:层累地的中国古史观,曾发生过一场热烈讨论,这场讨论也标志着疑古思潮为主的中国新史学的全面登场。同时,顾氏本人对神话传说的根本观点与方法也表露无遗。站在今天来回顾这程历史,有许多值得领受与检讨地方,在方法论层面上意义无。这对于今天的史学与神话学研究,尤有借鉴之用。  相似文献   

9.
10.
居住权问题检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华亮 《河北法学》2007,25(7):84-88
在物权法制定过程中,学术界对于我国物权法是否应当规定居住权制度存在较大争议.但是,经过详细检讨后发现,赞成者的观点在方法论和具体观点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而反对者亦未能有效论证己方观点.此时应当依据论证负担分配规则得出不支持承担论证负担一方的结论,即我国物权法不应当规定居住权制度.  相似文献   

11.
典型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内容,原非针对中国的戏曲艺术而提出.由于受苏联文艺思想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的文艺工作领导者周扬将典型理论吸收到戏曲理论中,形成了其政治化的戏曲观.周扬的戏曲典型理论不仅导致了中国戏曲理论民族性的迷失,而且致使戏曲创作越来越失去其本质要素,戏曲呈现话剧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史学意识与中国古代历史剧的发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早期神话的历史化铸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史官化特性。在史官化条件下,史学极其发达。随之而来的史学渗透在作家价值取向、诗学传统和通俗艺之中,为中国古代历史剧的发生准备了充足的主观与客观的双重条件。  相似文献   

13.
14.
中西方在社会形态和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爱情剧女性角色的塑造当中具体体现在主人公的身份、地位和追求爱情所采取的行动等方面,但其爱情剧都着力表现妇女要求个性解放和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这一主题则是共同的  相似文献   

15.
我国审前准备程序的现状及改革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硕 《政法论丛》2009,(2):98-101
审前准备程序是法院受理案件开庭审理之前所进行的全部诉讼活动,以当事人整理争点和收集证据为主要内容,其在保证诉讼公正、提高诉讼效益、维护程序安定等方面都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在民事诉讼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目前的审前程序实际上仍然局限于仅为法官审理案件提供准备的狭隘范围内,其弊端已经开始逐步显露出来,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中国小说在与西方的交流中凸显了文化底蕴.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和深刻精神在各种形态的小说创作中都有体现.中国文化的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是中国小说叙事中人物心态的生长条件;小说在中国文化的边缘与异端的地位,即使当小说进入文学的中心,也有深刻的作用.不同文化的间性与中国文化的本性,表现了中国小说与异文化的交往中复杂的形态.20世纪中国小说对传统文化的承传与创新,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永恒价值和生生不息的活力.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美国教育史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教育史学的跨学科性质,它一直受到历史学和教育学的双重影响,并处于学术取向还是职业取向的两难境地。反思20世纪美国教育史学我们可以认识到,教育史学的发展不应脱离历史学“母”学科主流,同时也应保持自己的独立地位;传统教育史学和新教育史学各有其利弊,对于教育史的再认识是教育史学发展的基本形式。随着我国高等师范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外国教育史学的未来发展可有两条并行不悖的路线:一是继续教科书传统,以满足师范教育的需求;二是摆脱学校教育史传统模式的束缚。加大学术研究的力度,提升教育史家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8.
清末民初是20世纪中国文学新传统形成的重要阶段,特别是在中国意识的影响下,中国文学的文学观念、制度建构和审美趋向等方面都出现了有别于古典文学和西方文学的新传统因素,诸如文学功能的历史化、文学建构的社会化和文学演进的尚武化等都较大地改变了文学书写的整体面貌。  相似文献   

19.
19、20世纪的德国民法学对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近现代民法立法和民法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即使在今天,我国的民法研究在诸多方面仍然是围绕它而展开的。德国19、20世纪的民法学,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一是19世纪前半期的法典论争和历史法学时期;二是19世纪后半期的概念法学和德国民法典时期;三是20世纪前半期的自由法运动和法社会学时期;四是20世纪后半叶的现代私法学时期。研究德国19、20世纪的民法学,对于反思和总结我国今天的民法研究,把握未来民法学发展的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人权语词在中国的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百年前的1908年,清朝政府在各种压力之下,权衡利弊,颁行了《钦定宪法大纲》,从而开创了中国立宪之路,同时也开启了中国的宪政之路。但是,宪法、宪政毕竟是舶来品,在与中国特定国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了种种的理论上的激烈争论;亦在实现宪政之路上出现了种种的曲曲折折。当然,中国要实现宪政、必然要实现宪政,这是历史之大势,浩浩荡荡,奋勇向前,应当是毋庸置疑的。在《钦定宪法大纲》颁行一百年之际,反思清末的立宪与中国的宪政之路,无疑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