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章司法保护确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普陀区看守所近年来始终坚持这一原则,并不断探索对违法犯罪未成年人进行司法保护的方法,确立了“寓管于教,寓教于管”的司法保护模式。去年以来,该所以此模式积极实施对在押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一、以“四种现象”为析点,创造对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条件为了有效地实施对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普陀区看守所在工作中逐步建立起了一整套规范程序,从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调查研究入…  相似文献   

2.
对非监禁刑未成年人及时予以复学安置,是教育、感化、挽救失足未成年人,预防失足未成年人重新违法犯罪的重要举措,也是政法、教育、未成年人保护等各部门沟通协作、合力保护未成年人健康发展的重要职责。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都有“非监禁刑未成年人在复学、升学等方面不得不受歧视”的相关规定。  相似文献   

3.
本文作者在长期的少年司法实践中发现,少年违法犯罪与他们的权利受到侵害有着重要的关系,对未成年人权利的保护比处罚少年犯罪更能显示其应有的社会效果,对于预防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4.
浅论“暂缓判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说:“……儿童和少年的权利应当得到保护。他们自己没有能力保护自己,因此社会有责任保护他们。”可见,保护包括违法犯罪少年在内的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责任。而对于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来说,国家的司法机关则肩负着教育、挽救、改造他们的特殊保护职责。积极推进少年审判制度和审判方式的改革,大胆实践,不断总结、充实暂缓判决的经验,使越来越多的符合一定条件的少年被告人通过暂缓判决得到教育挽救,这正是国家司法机关的特殊保护职责在少年刑事诉讼中的体现,也是符合人类共识潮流的。  相似文献   

5.
为加强保护流浪未成年人工作,进一步做好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民政部、中央综治办、公安部、共青团中央于2006年1月20日在四川成都联合召开“为了明天——全国保护流浪未成年人工作会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顾秀莲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相似文献   

6.
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赋予了未成年人在法律上的权利主体地位,这在我国未成年人法律保护方面是一个进步;通过对《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应当”这一立法表达的法理分析,我们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可操作性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在未成年人的法律保护中,父母对未成年人的监护、抚养等具有义务(职责)与权利(权力)的双重性,伴随着未成年人权利主体地位的确立,未成年人的权利与父母的权利必然会发生冲突,如何解决这些冲突,实际上我们并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这必然会影响对未成年人法律保护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7.
性侵害是对儿童健康权的严重侵犯.新《未成年人保护法》从加强学校性教育、实施违法犯罪人员信息查询和从业禁止制度、增设强制报告制度、完善未成年人监护制度、创新强化网络保护制度等诸多方面,为儿童性侵害的防护提供了立法保障.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的离婚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离婚纠纷审判实践中,法官首先考虑的是夫妻双方离婚的权利和财产分配问题,未成年子女的保护往往被置于次要地位。同时,由于目前我国离婚纠纷审判中适用的法律规范尚未明确规定“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致使某种程度上,未成年人在监护、抚养费、探视等方面的权益受到漠视和侵犯。因此在相关立法与司法中把儿童的利益宣布为权利,并且从人权的角度加以保护,已成为燃眉之急,同时这也是现代国际国内法律发展的一个大的趋势。 文章首先从实体和程序两方面分析了我国离婚纠纷审判中对未成年人权益的漠视和侵犯,同时对国际公约和相关国家立法确立的旨在增进儿童保护的两项重要原则——“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和“儿童优先保护原则”进行比较,指出我国离婚纠纷审判中对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不应仅停留在“儿童优先保护”的层面上,确认和贯彻“儿童最大利益原则”对我国离婚纠纷审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最后,文章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在借鉴其他国家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特殊制度——监护监督人制度和诉讼代表人制度的基础上,对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的监护、抚养、探视等制度提出了具体的修改、补充建议,以期对我国离婚纠纷审判的改革和完善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整个社会应当注重提高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能力,使未成年人善于、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并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最重要的自我保护能力是辨别是非的能力、抵御不良诱惑侵蚀的能力、自我控制行为的能力、自我防卫的能力。要提高这4种自我保护能力需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文化知识教育,道德、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对他们进行生理教育和心理矫治。  相似文献   

10.
保护未成年人权益是国家和社会的共同义务。传统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重视“规范-制度”结构及其在司法实践中的作用。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是多方联动的任务,宪法涵盖了权利保护涉及的规范、组织结构和过程,这一领域也由大量软法进行制约。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组织体系是涉及多重主体、设定了多重责任的系统。不同组织扮演着不同角色,发挥角色的同一性功能是权益保护的基础性条件。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是不同利益代表者接近和施压政府而政府有效平衡、综合的过程。权利保护过程中要重视利益代表参与并发挥作用。不仅重视规范以及少年司法制度建设,也要重视组织的功能以及权利保护的过程,是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法制网昆明8月17日电 由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英国救助儿童会北京代表处、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联合主办的“为了明天——未成年人保护与违法犯罪综合预防研讨会”今天在这里召开。来自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团中央等部门的有关负责人和中国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学院、云南大学等高校从事未成年人犯罪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部分司法实践工作者参加了研讨会。  相似文献   

12.
上海市光新中学是普陀区中山北路街道辖区内仅有的一所中学,刚度过她40周年校庆.这里是有名的“三湾一弄”,过去地区内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率一直比较高,光新中学也不例外.在区教育局和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关心支持下,学校将依法保护未成年人、有效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纳人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通过扎实艰苦的工作,标本兼治,五年多来,保持了在校学生违法犯罪为零的好纪录,学生素质明显提高,毕业生合格率达100%,列同类学校前茅.目前,认真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上海市青少年保护条例》,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光新中学内已成为师生的共识.  相似文献   

13.
王鹏 《法制博览》2022,(13):24-26
目前,未成年人网络隐私权受到侵犯的现象普遍存在.美国通过立法加行业自律的方式对未成年人网络隐私权进行保护.欧盟则是通过《一般数据保护条例》来保护未成年人网络隐私权.美国采取的特殊被遗忘权和被遗忘权的设置,有利于保护未成年人网络隐私权;联合国的《儿童权利公约》第十六条对儿童的隐私权亦有明确的规定.我国应借鉴美国和欧盟的做...  相似文献   

14.
防止未成年人犯罪向刑事化方向发展,由单纯的司法消极预防向积极保护发展,用法律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是现代法治国家立法的重要任务。我国防治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法律制度建设初见起色,但由于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新情况和新矛盾不断出现,我国对未成年人犯罪特殊保护制度还存在较大的缺陷,  相似文献   

15.
这次“为了明天——全国保护流浪未成年人工作会议”的召开,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做好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重要批示的县体体现,对于进一步加强我国的流浪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民政部门作为负责流浪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职能部门,多年来,认真履行自身职责,做了深入艰苦细致的工作。在此,我受李学举部长委托,就有关情况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6.
2006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以154票赞成、2票弃权,表决通过的新《未成年人保护法》将于今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与原先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比较,修订后的新法律有许多创新和亮点,不仅明确了“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国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等重要内容,还就涉及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的许多方面作了明确和具体规定,例如: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不得在未成年人集中活动的室内饮酒、吸烟;老师辱骂学生要受到惩处;学校不得延长未成年学生在校学习时间;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论述了有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社区预防研究的国内外现状,在对武汉市调查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社区预防的模式,即“区街主导、社区整合、邻里相助、家校互动”,系统全面地论述了社区在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试论未成年人处置的宽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的相继出台,人们越来越关注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问题,开始建构未成年人的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等全方位的保护体系,在实践中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笔者认为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的重要特点。“宽容”一词源于《荀子·非十二子》:“遇贱而少者,则修告导宽容之义。”意为宽恕能容人。因而所谓处置的宽容性,就是指在追究法律责任的过程中和法律责任的适用上,采用较宽恕的法律标准和较容人的适用方式。…  相似文献   

19.
调查分析表明,目前我国城市流浪儿童逾百万人。他们浪迹街头、生活无着,基本权益受到侵害,极易产生不良行为甚至违法犯罪。了解他们对自身流浪生活的感受、自我认识以及对未来的设想,对于保护未成年人权利、有的放矢开展流浪儿童救助工作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颇有裨益。本文提出创造宽松和谐的家庭和学校环境、对家庭问题进行有效的社会干预,以及流浪儿童的社会救助应以“儿童为本”,满足其多种需求的构想。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上海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利益格局的调整、流动人口的增多、各种关系更加复杂,250万未满18岁的未成年人的教育成长社会环境不容乐观。从九十年代以来,上海市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外地来沪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已经占上海未成人违法犯罪总数的50%左右,整个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已从原来比较单一的财产和性违法犯罪向多元化、多类型方向发展,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已成为影响上海社会治安秩序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也成为千家万户倍加关注的社会问题。上海在教育保护未成年人问题上,有良好的传统和较为成功的做法,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