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袁祖社 《理论学刊》2004,1(6):57-60
在人学理论发展中 ,马克思以”实践人学”观实现了对古代”自然人学”和近代”理性人学”的超越 ,以实践的思维方式取代了实体思维方式 ,实际上确立了哲学思维的实践 -生活即主体性的生存论维度 :从对”人自身”的”实体 -属性”式研究转变为对人的生存、生活的”实证 -批判”(或”描述 -规范”)式研究 ;此一新思维方式的确立 ,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体的根本而鲜明的理论立场即人类学的思维方式紧密相关 ;现代哲学承诺人为生活世界之根 ,对人文世界的理论澄明则构成现代生存 -生活本体论的理论意旨。 19世纪的马克思的人学理论通过”实践”走进人文世界 ,对 2 0世纪的西方哲学意义本体论的确立和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税强  刁俊文 《学习论坛》2023,(4):101-107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哲学基础。我国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中逐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学派”,并依照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大众生活的实践,因此,大众文化领域如何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活化成为一个现实问题。从理论构建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深度的思辨性,它作为来自群众阶级生活并指导群众阶级解放的“活的哲学”,作为具有直接批判和改造世界观方法论效能的“行动哲学”,以及作为在“阶级社会消灭”之前目光长远且理想高尚的“未来哲学”,是具有解读人类生活之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能力的。但是,随着现代性的突飞猛进,理论化的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宏观叙事由于自身的严肃性和深刻性而不断被轻松易懂的微观叙事所取代。当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活化实践中的经典“灌输方法”也越发显得刻板,加之域外错误思想文化的恶意引导和意识形态对抗,人们已经距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点和经典作家的时代越来越远。在这种文化多元的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活化的方向应当向更为精致的“解释学”迈进,通过解释生活事实、历史事件、文化现象为现代人构建起“类比样本”,进而促进其在生活中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现代西方哲学之所以高度重视从哲学上研究语言,并被称之为哲学史上的“语言转向”,其主要根据与意义有四个方面:一是从语言出发去反省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二是试图通过对语言的反省而“治疗”传统哲学;三是通过语言而深化对人自身的理解;四是通过语言而扩展和深化哲学的反思。文章比较集中地考察了第四个方面,并在“语言”与“观念”的对比中,深入地阐述了“语言转向”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黄建平 《世纪桥》2009,(13):70-71
“此在”是海德格尔哲学探讨人的重要概念,也是进入其哲学的理论入口。在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此在”范畴意指“作为存在者的人”和“人的现实生存”。与传统哲学不同,海德格尔强调的是人的“在此”。“在此”是“此在”的哲学前提。海德格尔的“此在”理论与马克思的“现实的个人”思想具有相似性。海德格尔由“此在”追问存在的意义,实际上是把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推向一个新的理论境界。  相似文献   

5.
张世英 《新视野》2000,(4):65-66
一 20世纪的中国哲学是在西方近现代哲学的融合与冲突中发展起来的。 按照西方现当代一些哲学家如胡塞尔等人的一些大同小异的说法,西方哲学史经历了三次或四次革命。第一次是苏格拉底──柏拉图的转向,即从具体事物中寻找事物之根源转向到在人的“心灵世界”即“理念”中找根源,从而开启了一个形而上学的领域,为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开了先河。第二次是笛卡尔的主客二元论和主体性哲学,他把柏拉图主义推向明确的“主体──客体”的思维模式。胡塞尔特别把康德哲学提出来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三次“革命冲动”,其特征是把先验性看成是…  相似文献   

6.
现代经济中心无不处在科学文化的中心,只有那些控制着文化的核心价值、核心技术及基本信用的国家才能支配世界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老大”。中国是一个人文大国,在我们“技”不如欧美发达国家的情况下,我们千万要把“人文之根”留住。如果在自己的产品中注入了丰富的人文内涵,我们或许能弥补暂时“技不如人”的遗憾(没有人文内涵的产品没有竞争力,必将被淘汰);也只有留住了“人文之根”,我们才不乏文化自信和底气,才有发奋图强的动力。——编者  相似文献   

7.
现代西方哲学充满着终结和转向的喧嚣。无论是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还是海德格尔的《哲学的终结和思的任务》 ,现代西方哲学家们都在共同宣告着西方传统哲学的终结 ,尽管他们的理论旨趣有着很大的不同。终结之后的西方哲学开始了各种各样的哲学转向 ,试图为哲学开辟新的思路 ,如所谓的“语言转向”、“生活世界的转向”、“文化的转向”以及“人的转向”等等。无疑在这些众多的哲学转向中 ,现代西方哲学家极大地丰富了哲学理论内容 ,启迪了人的理论思维。但是 ,对于大多数西方哲学家来说 ,似乎并没有注意到…  相似文献   

8.
生活世界理论已经成为现代西方思想的中心议题与主题形态,许多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都积极探讨生活世界理论,并将其作为哲学本身的前提基础与反思对象加以认真考察。事实上,正如张汝伦先生所言:“哲学不可能将生活世界悬置起来,试图悬置生活世界的哲学必然会被生活世界悬置。”对于生活世界的立场和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其哲学本身的思维范式、研究路径和解释空间。哈贝马斯批判性地继承了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从“体系——生活世界”的二元架构出发,用交往行动理论充实和改造了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观,直接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哲学的主题即是"人","人"亦是哲学奥秘之所在。作为形而上学的哲学就其内在本性而言,是以反思的方式对"人之本性"把握的一种理论表达。人以实践为基础并依靠批判性与反思性的自我意识所构筑起来的一种应然性而非本然性抑或实然性目标的境界便是哲学境界。从要旨上讲,哲学境界所研究的问题乃是对"人之本性"的探赜索隐。人之本性同哲学境界具有内在关联的一体性,因此,以哲学境界为视域考察"人之本性"能够开掘出其中所蕴含的三重维度,即实践本性、应然本性和形而上学本性。对"人之精神"的深化发展过程即是"人之本性"不断升华的过程,哲学境界及其精神要旨充分且恰当地体现了"人之本性"的超越性、批判性、自由性与理想性的特性。  相似文献   

10.
伍雄武 《实践》2002,(8):44
近现代中国哲学史最为重要之内容,乃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传入及其中国化,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传入及中国化,使源远流长的中国哲学发生了根本的质变,使中国社会历史的根本变革有了正确的理论先导和基础.这一传入和中国化的过程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的过程,因此,主要是实践的过程,或者按马克思的意思说,主要不是解释世界的问题,而是改变世界的问题.由于这样,这一过程主要是由领导亿万群众革命斗争的领袖们来完成的.这方面已受到哲学史研究者高度的重视,自不待言.而另一方面,即理论家们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却由于种种原因而研究较少.这是一种缺陷和遗憾.现在<哲学大众化第一人--艾思奇哲学思想研究>开始为我们弥补这种缺陷、遗憾,读之深受教育,颇为高兴.我觉得此书有两个值得注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在“回归马克思”的过程中,与对“生产哲学”的研究一样,人们也开始关注“生活哲学”领域的问题。而且,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下所进行的生活哲学研究还日益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新学术生长点。十余年来,国内对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马克思主义的“生活观”、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与日常生活世界理论的关系,以及“生活哲学”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个方面。对已往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与评价,将有助于研究向“学理性”和“现实性”的双向度深化。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世界的哲学”这一范畴,源自马克思著名的《第179号〈科伦日报〉社论》。它的含义是:任何一种真正的哲学,都是一个随着时代的更迭而不断发展的哲学;在不同的时代,由于实践发展的水平不同,其“时代精神”和“文明”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一变化反映到哲学上,其实质就是哲学的当代化(即成为“当代世界的哲学”)。史实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作为19世纪“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而进入世界的,它与当今世界“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  相似文献   

13.
价值取向与消费方式和交往方式——以腐败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方式和交往方式是人的生活方式的外显层面,价值取向是生活方式的内在层面。“内在”和“外显”两个层面的综合,折射出人的道德状况和人生境界,在整体上呈现出一个完整的人的生活景观,为我们全面认识、考察人的生活世界打开了一扇窗户。  相似文献   

14.
《论语》中的“知”涵摄了“仁”“学”“思”“省”等重要范畴,它们可融贯于一套整体的儒学“功夫论”系统中。在此解读视域下,“知”就是教导学者在本体“仁”的引导下,通过积极不懈地践行“学”的工夫,以实现自我的真实生命,并最终在艺术人生能力的获取中展现出“不惑”乃至“天人合一”的“智”之境界。从“功夫论”的解读视角出发,“知”作为一个概念系统,其思想理论的特点与价值能够得到准确而充分的发掘,同时,这种诠释的方法也是将“功夫论”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取向,在中国哲学内部的理论尝试。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我国马克思哲学界质疑和批判了把“自然历史过程”思想看作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观点,指明了“自然历史过程”思想的隐喻性。从当代哲学一语言学角度看,“自然历史过程”思想确实具有隐喻性。在对“自然历史过程”思想的肯定理解到否定理解的具体讨论过程中,不仅恢复了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性、批判性深度,而且使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历史唯物论和历史辩证法的总体统一回归到当代哲学的视野之中,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理论生长点。  相似文献   

16.
<正>毛泽东“是从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时势中产生的伟大人物”,他革命战争实践中形成的军事思想以及所蕴含的哲学思维,是毛泽东对中国革命规律的探索,这个“寻道”过程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完美结合的典范。一、毛泽东立志为救国救民、“改造中国与世界”而“寻道”毛泽东出生在一个传统的农民家庭,他的祖上20代、近500年都是生活在“十户人家九户穷”的韶山冲。他从小受到祖辈“农耕”思想的影响,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熏陶,对土地和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这是他的哲学思维之“根”。  相似文献   

17.
章胜 《理论学刊》2004,(9):46-47
波普在《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中明确提出的“开放社会”的观念,通过对人的理性局限性的哲学论证,揭示了社会政治问题上“乌托邦社会工程”作为“封闭社会”的内在局限性,进而对其倡导的“开放社会”提出了实行“零星社会工程”的建议。波普对“开放社会”的诠释是以批判历史主义为基本特征的。其理论既建立在关于人的理性局限性的哲学论证基础上,又以西方文明的理性结构作为讨论背景,因而,辨证地对待波普的理论是必要的和有益的。  相似文献   

18.
张宇 《世纪桥》2011,(13):31-32
现代西方哲学从现象学运动开始到哈贝马斯等,都十分注重对主体间性的生成,主体间的对话与互动等问题的研究,都有以理解或交往为定向的研究理论。从胡塞尔基于"我思"的交互主体性理论,中经海德格尔基于"此在"的共在理论,到伽达默尔和哈贝马斯基于语言的语言理解游戏和社会交往行动理论,可以看到现代西方人文哲学已转入人的生活现实,进入了人的生存活动,语言对话与交往活动;转向主体层次上的对话-互动及人的沟通理性的研究。但是其理论前提是先验的、非本原性的,而且忽视了物质生产的实践性、本原性,整个理论构想具有相当浓厚的"方案"色彩。  相似文献   

19.
文化哲学不应是一个学科分支或部门哲学,文化哲学的出现代表着哲学方向和视角的一种转变,更预示着哲学反思的一次飞跃,一种哲学核心概念的转换.卡西尔的“符号形式的哲学”和伽达默尔的“教化哲学”对于理解和认识这种飞跃和转换无疑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而从境界和教化的角度来实施文化哲学的构建显然具有相当的可行性和极大的现实意义.文化哲学要在中国获得其应有的地位,有很长的路要去探索.一旦东西方哲学从文化上完成一种“视域融合”而进入一个“共同世界”,不仅使文化哲学本身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而且也会给整个哲学找到一条出路.  相似文献   

20.
谢友倩 《唯实》2011,(1):48-52
哈贝马斯对意识哲学的批判反映了西方哲学史上认识论哲学与语言分析哲学错综复杂的关系。哈贝马斯用他的交往理论中最核心的两个范畴—~交往理性和生活世界批判意识哲学中的先验主体与对象世界的两极对抗。虽然作为新意识哲学的现象学也提出过交互主体性与生活世界概念,但其在本质上有别于哈贝马斯基于交往行为理论之上的交往理性与生活世界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