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徐忠炎  张龙 《学理论》2011,(13):220-221
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高校和谐、保障学生安全等三个维度切入,阐述了大学生危机事件管理的重要意义,并从加强教育,做好危机事件的预防工作;完善制度,加强危机事件管理的机制建设;快速反应,提高危机事件的处置效率;沟通协调,注重危机事件处置的联动性;及时总结,作好危机事件的反馈等方面阐述了大学生危机管理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群体事件与社会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体事件是当前社会安全和社会稳定中最突出的问题,处理失当将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现在已经进入了群体性事件的高发期,而且中国社会还可能面临更多的矛盾冲突。群体事件的发生是社会转型时期利益矛盾的表现,其产生和解决最主要的是靠政府制定公平的政策和政府的角色定位,长远来看,增强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建立包括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和公平的社会政策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社会矛盾凸显,由此而引发的影响社会安全的突发性群体事件越来越频繁地刺激着公众的神经,并且在数量上呈现出逐年增多、对抗性增强、利益性矛盾突出且更加复杂多变等特点。而在这些突发事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网络舆情与其呈现出相互影响、放大的严峻态势,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因此,如何把握网络舆情,保证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相关重要领域健康有序发展;如何正确引导和控制网络舆情,保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是各级政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张益民  张力凡 《学理论》2013,(15):335-336,357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产生有客观的必然性,加强非正式群体学生的教育管理,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和作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要从三个方面着手:要科学地认识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根据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性质,对其进行区别管理;注意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中的核心人物进行引导与管理。  相似文献   

5.
一 群体挫折感的心理学界定“挫折”一词在测典中解释为“失败、失利,或因压制与阻碍而导致削弱和停顿”,如《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解释为:失败、失利。《辞海》的解释为:失利、挫败。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进入新时期以来,中国群体性事件的主体正在由事项利益群体转向身份利益群体。身份意识在结构上可细分为身份认同意识、身份利益意识、身份排斥意识和身份抗争意识,它们会对身份利益群体在群体性事件中的行为方式产生重要影响,并对冲突管理提出新的挑战。管理身份利益型冲突的目标、原则、策略和方式有别于事项利益型冲突,其管理目标应当定位于利益相关的各种身份群体间关系,促进各身份群体间的利益平衡;政府的角色应当居于中立地位,不偏不倚;管理机制和策略是设计公平和公开的身份群体间协商程序,并使协商过程和解决方案保持一定的透明度,以便形成能够在各身份群体间达致广泛共识的冲突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奋生  陈俊明 《学理论》2009,(26):26-28
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的成因包括大学生关注的社会因素、与大学生自身利益相关的学校因素和大学生自身因素。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中还存在管理理念落后,应急管理意识淡薄;缺乏有效的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应急管理的组织体系不健全;信息透明度不高,缺乏舆论宣传引导机制;大学生诉求表达与谈判协商机制不完善;大学生危机心理干预机制缺失和法制建设薄弱,缺乏足够的应急管理法律规范保障等问题。构建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增强应急管理意识;加强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建设;建立大学生诉求表达与谈判协商机制;建立危机心理干预机制;建立信息公开和舆论宣传引导机制;建立健全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组织体系以及建立法律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8.
勾向欢 《学理论》2012,(26):28-31
随着80后、90后的学生陆续进入高校,独生子女在高校学生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逐渐成为中国高校大学生主体并将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为了及时准确把握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与性格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独生子女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课题组对鲁迅美术学院131名独生子女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个案访谈,最终分析出独生子女大学生的群体特征。  相似文献   

9.
王军妮 《学理论》2014,(2):261-262
本研究通过自编问卷和SCL-90问卷研究了不同类型特殊群体的心理特点,并针对这些群体的特点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和策略:一是重点地做好心理危机的预防工作;二是建立针对高危群体的科学有效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三是建立迅速高效的危机事件处置系统。  相似文献   

10.
网络群体事件作为虚拟技术与现实政治交互的产物,正在影响着现实社会生活的运行轨迹.探寻网络群体事件的生成逻辑,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与正确对待网络群体事件.群体感染、虚实交互、群体极化、精神宣泄、谣言传播等无疑是网络群体事件生成的内在原理,它们共同引发并催化网络事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和谐的大学校园,不仅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影响到全社会的和谐。"家和万事兴",构建和谐校园必须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它要求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公平的分配制度;管理者必须坚持民主制度、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12.
张绿文 《学理论》2009,(21):196-198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宣传、激励、调节、育人、导向功能,在构建和谐校园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构建和谐高校校园,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坚持以人为本,在观念、机制、内容、形式、方法、队伍等方面积极创新,才能不断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推动构建和谐高校校园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积极推进党校后勤改革,是适应新世纪我国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推动党校工作与时俱进、加速发展的必然选择.为了稳妥地推进这一改革,必须进一步明确后勤改革的目标和原则,把握后勤改革的方法和重点,重视建设一支素质精良的后勤队伍,同时正确处理后勤改革中的几个关系.  相似文献   

14.
宋丽萍 《学理论》2012,(10):233-234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教育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在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培育的过程中理应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方面。基于此,探讨了有效开展这一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邵霑霞 《学理论》2009,(21):201-202
社会思潮多元化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对的外在环境。本文以多元化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影响为切入点,探讨了多元化思潮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思路。文章指出,大学生不仅仅是社会思潮被动的接受者,作为社会成员,他们也是社会思潮的传播者和创造者,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要根据不同角色,采取相应的举措,确保多元化思潮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学生社团已成为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的一种新型组织,是大学生理论学习的补充渠道。分析了现阶段高校社团的发展状况,分析了发展社团工作的意义,探讨如何促进学生社团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相融,把学生社团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从而进一步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对大学生和农民工两大群体就业质量的影响。产业链中产品设计、仓储运输、原料采购、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等六大软环节的发育不足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不高;加工制造的分工环节给农民工提供了大量岗位,但成本上涨压力和国内国外的激烈竞争降低了农民工的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18.
高校办学自主权的不断扩大,使高校逐步成为面向社会独立办学的实体.随着人才市场的建立、发展和完善,高校之间的竞争无疑将是人才的竞争.高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发展、求生存,能否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则是关键.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responds to the contemporary debates in UK higher education about the need to ‘decolonise the curriculum’, with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the implications for the discipline of history. The author positions these important debates as one outcome of a transnational movement led by students of colour whose grievances reach into and beyond the classroom. The first part of the article examines the origins of this movement identifying some important antecedents as well as the broader political and socio-economic forces that propelled its rise in 2015. There then follows an examination of the movement's multidimensional critique of the university sector, which includes—but is not limited to—the call to ‘decolonise the curriculum', before considering potential implications for academic workers labouring in the discipline of history.  相似文献   

20.
The “commons” is emerging as one of the progressive political key words of our time. Against a backdrop of continuing neoliberal governance of the global economy, there is interest in a “translocal” global commons as an alternative that transcends both state and capitalist forms of appropriation. In this paper, I offer a constructive critique of the global commons. While sympathetic to arguments about the deficiencies of state-centric forms of socialist projects for emancipation, I nevertheless argue that realizing the commons vision of a more democratic politics means continuing engagement with the state, particularly for connecting up and scaling up local autonomous projects to achieve more transformative social chan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