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关联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技进步经历了原始期、萌芽期、发展繁荣期及纵深发展期四个时期,与之相适应社会发展也从文明孕育、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进入到知识文明。人们对科技的理解也由经验知识、使用科技、工具理性过渡到双刃剑的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也由万物有灵论、天人合一论、人定胜天论发展为天人共生论。从历史的维度来看,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几个构成要素之间呈现出双向互变的关联性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 ,从“真理是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的认识”这一前提出发来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科学论断 ,必然会出现不可克服的逻辑矛盾。“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之可能的前提条件是把认识之真理性看作认识之现实性和力量。而实践之结果如何则为检验认识之真理性即认识之现实性和力量的唯一标准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七一”讲话在多方面深化与发展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主要表现在 :深化与发展了对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认识 ,深化与发展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经验的认识 ,深化与发展了对社会主义政治保证的认识 ,深化与发展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论党的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深化和发展罗凤琳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党的十三大报告曾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很长的历史过程。我们对这个阶段的状况、矛盾、演变及规律的认识,在许多方面还知之不多,知之不深。”经过较...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观是真善美的辩证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以隐含求真务实为认识前提而求发展之真的发展观,是以提倡以人为本为价值基础而求发展之善的发展观,是以蕴含和谐发展为审美准则而求发展之美的发展观,是真善美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6.
我们对和谐社会的认识通常可分为一般意义上的认识与特殊意义上的认识。和谐社会具有一般意义,和谐社会是古今中外人们共同期待的社会形态,也是人们为之奋斗的社会发展目标;和谐社会是有矛盾不激化、有差距不扩大、有竞争不争斗、人们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又和睦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又具有特殊意义,即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7.
姜铁稳 《学理论》2011,(19):48-50
通过对量论与因明进行分析,试图揭示出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期厘清长期以来人们对量论与因明认识上的误区;同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佛教量论因明应有之本义,并对量论因明之论式与三段论进行了比较,指出佛教逻辑有其自身的独有的特点,而不能使之简单地以西方逻辑体系加以比附,从而得出量论因明之根本目的,乃在于使人获得确定性的正确知识,以达到人生解脱。通过本文的研究,以期达到对佛教逻辑有一个较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黄宗羲学术发展规律论,是指黄宗羲对客观学术发展总体规律的总结,后人可将其概括为"一本万殊"。黄宗羲对"一本万殊"学术发展规律的总结是在一定的认识论基础上产生的。所谓"一本",是指以儒学为学术之大宗;所谓"万殊",是指以儒学领域不同学说为"万殊"之学。同时,在对"一本万殊"学术发展规律的认识下,黄宗羲还提出了"万殊总归一致",看到并主张儒学领域不同学说之汇通与融合。黄宗羲的学术发展规律论,为当时学术环境中儒学发展多元化格局的合理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也对研究当代思想文化领域学术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积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20,(9)
第二国际理论家考茨基和伯恩施坦基于对所处时代的不同认识及对经典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不同理解,在科学社会主义必然性问题上存在理论分歧。考茨基在《疑问的社会主义对抗科学的社会主义》一文中,通过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以及与之相关的价值判断问题的分析,回应并批判伯恩施坦的改良社会主义观。探究考茨基和伯恩施坦有关社会主义问题的论争,为人们深刻认识和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必然性,正确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以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10.
对民事执行时效的性质、效力等的认识与请求时效制度的正确建构,关系到民事执行请求权保障的程度。长期以来,理论界对民事执行申请期限性质的认识,形成了"除斥期间说""法定期间说""诉讼时效说"等,并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民事执行时效制度的立法。从对民事执行时效性质的再认识,反观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39条所确定之民事执行时效制度,源于认识错误所导致的制度设计弊端显而易见。为保障民事执行请求权,民事执行时效制度亟待立法修正,应当借民法典编纂之机,将民事执行时效制度置于民事实体法立法之中,平衡实体法与程序法上时效制度之冲突,并完善民事执行时效届满后的效力认定程序。  相似文献   

11.
丁超 《学理论》2011,(17):232-234
高职院校高品位之校园文化,往往以其蕴藉深厚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内涵,潜藏着对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之双重动力功效。然而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却存在诸多问题和弊端,需要从认识、指导、师生素质等诸多方面进行扶正和拔高,方可构建成高品位之和谐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2.
政府和社会之间的权力之各是一个常量,当政府权力增长的时候,社会的权力就会缩小,反之当社会的权力增长的时候,政府的权力就会缩小,二者之间成反比,政府和社会之间权力关系的适度平衡,是社会顺利发展的必要前提。为我们认识政府体制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与认识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作为劳动的重要形式,在社会生产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科技工作等属于脑力劳动,因此要深化认识首先必须深化对脑力劳动及其价值的认识。在科技第一生产力时代,确认脑力劳动的主导地位和作用是坚持唯物史观劳动本体论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4.
张青松 《理论探讨》2006,(6):141-145
所谓“元规律”,就是认识规律的规律,即主观与规律之间的一种关系及其运行趋势。也就是“广义元理论”的研究对象。那么怎样才能认识和获得“元规律”呢?途径和来源之一恐怕是对已知规律的概括和总结。但其客观前提和逻辑前提是已知规律对未知规律必须具有信息相关性或全息性(即“参考价值”),否则已知规律就不可能具有元规律性。从部分之“是”与整体之“是”、已知之“是”与未知之“是”、微观之“是”与宏观之“是”的全息性等多个方面展开分析,也是“广义元理论”系列研究的又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冯雪娇 《学理论》2015,(1):243-245
道德学习作为人的生命发展过程中的人格养成,所要学习的不是物之理,而是人之理;不是人之所是之理,而是人之应是之理。它不能仅仅依靠认知来获得抽象的道德知识,它需要的是基于生活经验之上的人对人的理解、人与人的交往,人对生活的认识、反省以及对生命价值的体验和感悟。生活是道德存在的根据,道德的学习应当是生活的、实践的,而不能简单归结为知识的、思想的。道德内在于生活,它的存在形态、结构、过程等所遵循的是"生活的逻辑"而不是抽象理性的原则。道德学习的过程是在现实的生活中展开的,立足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因此,从生活与交往的视角对道德学习进行研究是与当前道德学习方式转换的时代要求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16.
刘晓波 《各界》2006,(12):75
由于受片面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别是受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教学模式化,教条化,功利化倾向严重。致使当今语文教学人文精神严重缺失,难以做到和谐发展。该文针对这种现象,结合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结合的具体方法和措施,愿与广大同行商榷。  相似文献   

17.
从历史性、人的对象性活动的二重性、人的"感性活动"与历史的"过程活动"三个方面探析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之历史性的阐释,在人之现实性逻辑起点的基础上对人的本质的社会历史性所蕴含的动态过程的把握是全面理解唯物史观及其价值目标的理论认识基点,同时对现今历史条件下实现个性解放与发展和全人类社会进步的共生关系有现实启示价值,引领现代人在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中找到人生方向。  相似文献   

18.
生态危机已成为了现代社会环境的常态,直接威胁到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并对其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今对生态危机的认识误区,尤其是对生态危机与生态问题两者间相互关系的模糊认识已在治理行动前潜藏着一种未来的思想危机,因而迫切需要在明确生态危机的特质以及生态危机治理自身内在要求的基础上塑造与之相符合的综合型全球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9.
对"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之解读不应当局限于唯物与辩证相结合的哲学范式,而应当立足于实践哲学的视阈,才能跳出传统认识的盲点,解蔽该论断的真实意义,进而理解整个《提纲》乃至整个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思想体系、叙述逻辑和发展路向。  相似文献   

20.
机遇与挑战的形成和发展是客观的,但人们对其认识却是主观的,而且不尽相同。其中不 乏认识误区,成为思想滞后的重要表现,制约着人们的实践作为和地区社会发展,这在西部 省区表现尤为明显。认识的肤浅导致实践的盲目、偏颇和狂热,使机遇擦肩而过,一再贻误 发展。本文结合西部实际,就机遇、挑战的主要认识误区列举如下,并作一辨析,服务于西 部开发,使之“热运行,冷思考”。误区之一:认为机遇或挑战是变化无常、不可把握的变故或祸福,叹息或抱怨西部地区缺 乏机遇,悲观失望,具体表现为对西部大开发信心不足,缺乏勇气和干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