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洪磊 《学理论》2010,(19):154-154,157
刑事和解制度在英美及欧洲大陆国家已广泛适用,其具有刑罚所无法达到的社会效果。寻求被害人、加害人合法权益的双向保护是当代刑事诉讼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目前的司法实践,直接适用刑罚已不能完全适应处理刑事案件的需要。故在刑事政策和刑事制度的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其犯罪特征,用非刑罚的方法,调和被害人与加害人之间的关系,调和被破坏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2.
"刑事和解":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有效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刑事和解"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不仅必要,而且可能:我国刑事立法一贯坚持以挽救为目的,为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提供了前提;一些地区将"刑事和解"运用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效果显著,起到了示范作用.运用"刑事和解"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既能保护耒成年犯罪镲人的权益,又能保护被害人的权益.运用"刑事和解"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需注意的问题是:区分刑事案件的性质,确立社会参与原则,明确"刑事和解"适用的阶段及"刑事和解"的内容,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3.
刑事被害人的权利救济:现状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一项重要法律规定。当前,这一规定仍存在以下弊端:民法和刑法适用上的冲突造成被害人权利救济渠道狭窄,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实际上等同于证人,对被害人代理人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缺乏明确规定,被害人的民事赔偿难以实现。刑事被害人权利救济的路径选择是:被害人的民事赔偿应当完全按照民事诉讼的程序和规定操作,完善起诉阶段被害人及其委托代理人的陈述意见权,确立刑事和解规定,建立刑事精神赔偿程序和被害人国家补偿程序。  相似文献   

4.
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太保 《学理论》2010,(29):146-147
由国家对刑事被害人予以救助,是当今世界各国刑事司法政策和社会公共政策保护被害人权利的普遍趋势。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尊重和保障人权、公平正义的价值诉求。我国应立足本国实践,借鉴国外经验,对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的对象、范围、资金来源、救助机构等作出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5.
我国台湾地区刑事妥速审判法首次以立法的形式赋予刑事被告妥速审判权。从法律规定及适用的情况看,"速审法"的主要进步在于:提高了民众的速审权意识,限制了未决羁押的期限,治理诉讼迟延初具成效;但同时存在以下问题:治理方向避重就轻,保护范围狭窄,忽略侵害速审权关键因素,"减刑救济"的认定和适用存在争议,"限制上诉"措施不当地剥夺了检察官的上诉权。台湾地区刑事妥速审判法的进步与不足启发我们:应将迅速审判权作为被追诉人的诉讼权利,尽可能解决我国刑事诉讼中妨碍迅速审判的各类问题,合理界定速审权的适用期间,建立合理的审查标准,建立多元的速审权救济体系。  相似文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对累犯制度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包括对死缓累犯限制减刑、扩大不适用累犯的对象和扩大特殊累犯的范围。这次修改有宽有严,充分体现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应正确理解、准确适用修改后的累犯制度,同时,也应看到这次修改也存有一些缺憾,还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7.
由于制度设计、司法传统、刑事司法政策等原因,检察机关对被害人关注不够,使以保护被害人民事诉求为宗旨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在实践中有许多缺憾.以域外法制和诉讼原理为视角,可对检察机关与被害人的关系重新整合.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进步,减刑已成为法学界研究的热点,当前我国的减刑制度虽然在不断自我完善,但我国减刑制度仍然存在着不少缺陷:减刑条件的立法。减刑程序的立法不明确,对减刑人减刑条件的把握不准,这都不利于我国刑事法律制度的完善。针对我国现行的减刑制度方面存在的缺失,提出措施如下:在管教工作中,应积极宣传减刑制度;人民法院必须认真审查是否确有悔改和立功表现;在具体适用减刑上,坚持"多次少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3,(36)
中国监狱制度中创制减刑制度的主要功能,是弥补没有施行法定假释制度的遗憾,以满足刑事政策的要求。但其本身的功效也是双向的,利弊兼备。从刑罚效能的视角分析当前我国减刑制度的优势与缺陷及在我国监狱行刑中充分发挥减刑制度作用,提高服刑人员改造质量,最终实现刑罚目的。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刑事被害人权益保护问题在我国引起广泛关注。所谓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是指因犯罪遭受损失的被害人,在其不能从加害人处或通过其他途径得到补偿时,由国家依照一定的条件和程序给予被害人补偿的制度。迄今为止,世界上已有美国、德国、日本、法国等十多个国家建立了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我国于2004年也逐步建立了刑事被害人救助机制。然而,由于并未明确被害人的救助范围和救助条件等内容,我国的刑事被害入救助制度并不健全。从构建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社会必要性和可行性着手,进而分析如何在我国构建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  相似文献   

11.
舒洪水 《理论探索》2018,(2):116-121
恐怖活动犯罪具有不同于世俗世界的价值体系、合法性和正当性的机制以及道德观念,以人权保障为圭臬的市民刑法难以发挥其作用。"严打"刑事政策不利于对恐怖活动人员的区别对待、分化瓦解,建立在市民刑法思维之上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也似乎对提出切实可行的打击和预防恐怖活动犯罪的措施力有不逮。对恐怖活动人员,应在区别"敌人"和"市民"的基础上分别适用"敌人刑法"和"市民刑法"。这也是"重重轻轻"刑事政策的合理内核——针对不同的恐怖活动人员实行不同的刑事政策,对不能改造者进行无害化处理,对能够改造者尽力改造;"重者更重、轻者更轻",以实行报应和预防不同的刑罚目的。  相似文献   

12.
恐怖活动犯罪具有不同于世俗世界的价值体系、合法性和正当性的机制以及道德观念,以人权保障为圭臬的市民刑法难以发挥其作用。"严打"刑事政策不利于对恐怖活动人员的区别对待、分化瓦解,建立在市民刑法思维之上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也似乎对提出切实可行的打击和预防恐怖活动犯罪的措施力有不逮。对恐怖活动人员,应在区别"敌人"和"市民"的基础上分别适用"敌人刑法"和"市民刑法"。这也是"重重轻轻"刑事政策的合理内核——针对不同的恐怖活动人员实行不同的刑事政策,对不能改造者进行无害化处理,对能够改造者尽力改造;"重者更重、轻者更轻",以实行报应和预防不同的刑罚目的。  相似文献   

13.
黄祖合 《学理论》2012,(10):113-114,172
刑事和解制度因具有提高司法效率、节约司法资源、抚慰被害人心理、促进社会和谐之独特价值而大受理论界和实务界"追捧";刑事和解适用引起的个人利益价值观与社会公共利益价值观的冲突、报应正义与恢复正义的冲突以及刑事和解的公正性受到质疑也成为刑事和解制度发展遇到的障碍。通过对刑事和解制度存在之合理性进行分析,论证刑事和解制度合理性,并结合我国当前刑事和解现状,略论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  相似文献   

14.
我国目前正在积极推动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立法,剖析国外具有典型性的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对该制度在我国的最终确立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运用文献调查法系统分析国外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和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理论基础,可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我国刑事自诉制度自古有之,其长期存在亦是客观发展的需要。但我国的刑事自诉制度因缺乏可操作性而给司法实践带来很多困惑,包括罪类范围、公安机关的管辖限度,以及公诉转自诉的规定等。而现行刑事诉讼法相较于旧法,仅对刑事自诉的审理期限和调解范围进行了规范,这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将自诉的案件范围进行限缩,将刑事自诉中的"三类案件"整合为"亲告罪",并对被害人的权利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6.
随着犯罪被害人学的兴起,被遗忘了多年的被害人重新成为刑事司法政策关注的对象,让被害人作为一个独立的诉讼主体参与诉讼的呼声日益高涨。我国刑事诉讼法赋予了被害人以当事人的地位,并使其享有了较以前更广泛的诉讼权利,但在其权利保障方面仍有立法缺陷,因此应完善被害人诉讼参与权,保障被害人诉讼中的知情权、不受第二次侵害的权利,建议赋予被害人间接上诉权。  相似文献   

17.
于阳 《理论探索》2020,(5):22-30
当前惩治黑恶势力违法犯罪面临严峻形势,黑恶势力犯罪呈现出犯罪活动日趋隐蔽化、犯罪手段日益"合法化"和向政治领域渗透的鲜明特点,客观上促成由"打黑除恶"向扫黑除恶的理性抉择与现实嬗变。扫黑除恶之政策优化体现为坚持法治思维、灵活运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厘清涉黑涉恶主体与行为的法律界限等三个层面。扫黑除恶之方式提升需要实现有别于"打黑除恶"的刑事政策转向,具体包括:始终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既要做到扫黑"零容忍",又要实现程序的正当控制;着力实现刚性刑事政策与社会力量运用的统一,实现"专治"与"共治"的有益组合;推进反腐败工作走向纵深化,逐步实现扫黑除恶与反腐败工作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8.
在倡导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背景下,非犯罪化刑事政策逐渐成为一项指导我国立法和司法实践的重要刑事政策.非犯罪化刑事政策主要适用于法益不明的犯罪和恶性轻微的犯罪.非犯罪化刑事政策的适用途径包括全部非犯罪化和部分非犯罪化、立法上的非犯罪化和司法上的非犯罪化.非犯罪化刑事政策的适用途径不同,其适用效果也会有所差别.  相似文献   

19.
谢晓春 《学理论》2011,(20):73-74
诉讼欺诈不仅危害被害人的合法权益,而且破坏正常的诉讼秩序、法律的尊严及司法机关的公信力。民事侵权法已不足以对其进行有效规制,设置"欺诈诉讼罪",以刑罚来遏制此类行为日益蔓延的态势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刑事立法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20.
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作为国家建立的特殊救济制度,主要针对因刑事损害遭受严重损失但又无法获得有效民事救济的刑事被害人提供必要物质保障。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具有法理学和司法实务上的重要制度价值,需要通过立法加以规范与保障。要通过救助对象、救助条件、救助程序等方面的完备立法,进一步有效保障刑事被害人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